查看原文
其他

李辛 :小便频,尿床,手脚冷,看看你孩子是否中下焦不足 | 正安

2017-04-18 妇幼健康与经络食疗


一个故事




从小到大,我就输过一次液,是因为我妈被医生吓到了。那会儿我十五岁,初中刚毕业,扁桃腺老化脓,说明我小时候虽然没有强壮到外敌无法入侵,但敌人溜进来了以后,我的阳气还足以反应。那会儿流行割扁桃腺,医生跟我妈妈说,扁桃腺老发炎会影响心脏、肾脏,需要输液两周,最好割掉。


我从小敏感,输液的感受终生难忘。爸爸陪我去输液,得坐两个小时车到县城去输,输完液以后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像动画片里的怪物,好像被关在里面,外面包着水。后来,学习《伤寒论》就明白了,那叫水气病,本来局部只有一个问题,打胜就结束了,输了液以后全身都灌了水,一时半会儿化不掉。





两个原则



如果是简单的感冒,简单的小病,或者一切病的开始,掌握两个原则。


第一,看中焦和下焦虚不虚。如果虚,就加强它,或者用补的方式,或者用流通的方式,看情况决定;如果不虚,就别乱吃,别多吃,吃得简单一点。在下焦,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别看电视、电脑,别熬夜。可以出去玩,也别玩得太厉害。在大人来说,还要注意不要过于操心、疲劳,房事不要过多等等。


我大学二年级时,连续打一天乒乓球就有阴虚肾虚的感觉。早上六点多去抢位置打,他们一个一个上,我把他们都打下去……一直打到晚上六七点,最后眼睛都看不清了,凭直觉还能打。打完了回家浑身热,干烧,阴虚了,也伤肾。


第二,当中焦、下焦两部分都很好的时候,感冒,或者有炎症、过敏,没有关系,身体会自动处理好所有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有能量源源不断供应上来。


开心也很重要,你要是骂他:“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小孩子,昨天让你别吃冰淇淋,你看看。”他一不高兴气脉不通畅了,病就不容易好了。





两件事情



身体在反应状态的时候,只需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反应不强烈,萎靡的时候,别打扰他,让他睡。如果没有生命危险,不要急着去医院,要给身体一些自己调整的时间。这时需要好好睡,养精蓄锐,身体正在自动的康复中,如果急急地打车挂号排队抽血输液B超,本来都快好了,反而更重了。为什么?因为正在用于修复身体的能量被折腾掉了。很多小孩还有老人,就是这样折腾坏的。


单纯性的小病,中下焦不虚的话,即使看起来有点萎靡没关系,他的气正在阖,让他睡一会儿,不想吃别让他吃,别硬把他叫起来吃,然后还没睡饱,又叫起来吃药、泡脚、按摩……这是在干扰他身体自动恢复的节奏,这也是折腾。要培养耐心,要学会观察。


第二,反应强烈的,要控制反应度,不要让战场的破坏度太大。如果反应过强,是需要控制,但别急着把症状消灭,过强的压制性治疗会伤害孩子的体质。我们后面会细讲。




问答



听众:我儿子喘,两岁半,六个多月的时候感冒后会喘。发烧、流鼻涕这些我都不担心,但他喘我就挺担心的。

李辛:喘可能是因为中下焦不足的时间长了,导致上焦的不通畅,他冬天脚冷不冷?

听众:不冷,冬天他手脚都是热的,就是生病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

李辛:他是那种胖胖圆圆的呢,还是瘦瘦的?

听众:看上去还是蛮结实的。

李辛:晚上尿床吗?

听众:尿床,现在晚上还给他用尿布。

李辛:尿床也是下焦虚的一个指征。

听众:感冒咳嗽以后会喘,不咳嗽不会喘。

李辛:咳嗽以后的喘,不一定是真正的哮喘。他每次感冒会持续多久呢?

听众:断断续续,症状较重的阶段大概会有一个星期,然后会有零星咳嗽、流鼻涕,大概持续两到三个星期左右。

李辛:他大便怎么样?

听众:每天一到两次。

李辛:现在比较清楚了,两条比较重要的指征,尿床、感冒后有喘,而且持续两个星期好不了。就需要考虑他是中下焦不足,正常的感冒不会拖那么久。


当我们说中下焦不足,一种是指功能不足,还没到虚的地步,平时的状态还可以,生病了才显现出来。一种是虚,比如平时就常常拉肚子,肌肉不结实,气也虚。还有一种,由于吃得太多,食积造成的,这个要排除。


小便频、尿床,或者手脚冷的孩子,可以先用简单的方法自己调理试一下。比如手搓热了去搓孩子的后腰,每天都搓一次,或者用艾条给孩子灸一灸命门、肾俞,然后看他下一次发作的间隔时间会不会长一些,好的会不会快一些,程度会不会改善。这和饮食调理一样,需要家长自己摸索一下。



小孩尿频,尿床或手脚冷的简单调理办法:


■ 温手搓热后,轻搓孩子的后腰,每天搓一次。这是最柔和的补养的方法,尤其适合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孩子。


 用艾条灸命门、肾俞穴。艾条性温,对于虚寒体质的孩子尤其合适。


 增加孩子定量户外运动的时间。适当的运动,能打开身体各处的细微通道,相当于扩容全身的能量储存器。对上中下三焦的调理都有好处。





尊重身体的节奏



吃过抗生素后,中焦和全身的气机运转会被严重阻滞,要恢复得等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平时消化功能不好的孩子一定要慎用抗生素,输液更是要小心。


看病不可以求速效,要看人的体质体质弱一点的,就像跑不快的人,你硬拖着他快跑,可能会适得其反。假设孩子烧得比较厉害,喉咙很痛,或者白细胞很高,家长该怎么处理呢?


大家记住,只要是单纯性的感冒或疾病,看中医、西医都没关系。你看中医会有效果。如果白细胞高,确实有细菌感染,也可以吃抗生素,但抗生素会留下一个问题,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它在杀灭细菌的同时,身体里面好的益生菌也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体内的微生态环境会被搅乱。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气机的正常的运作被严重影响了,让钟摆正常摆动的动力遭到了破坏。



李辛:干净、天然、纯朴、灵动的小孩子,为什么近十年来少见了?


摘要  

我观察到最近十年的孩子,他们眼神的清澈,精神的清明度和自给自足的状态,差了很多,包括体质也差了很多。很多孩子的精神有点木,有时候他们的表情和脸都是有点胀胀的,很像被灌满了杂讯的成年人。小孩子应该是很干净、天然、纯朴和灵动的,现在这样的孩子不多了。

本文为李辛接受上海晨报星期日周刊采访的实录。




来源:上海晨报





1

很多并没有严重疾病的人,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




记者:我们谈到现代社会对人疾病的治疗越来越细分化。我想知道,伴随着这种细分,人们治愈疾病的希望是否越来越多?


李辛:从某种角度理解,希望会越来越多。但是,我经常跟还没有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病人开玩笑说,“你是准备一辈子跟病魔做斗争吗?”就像在这个茶馆里,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在打牌,而这种情况跟我们一辈子没有目的地读书,或者没有目的地去贪污几百套房子,是同一件事。


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用宝贵的人生拿来每周看一次医生,每天给自己熬两次药,每时每刻想着念着“我有病”,真的是有这样的人。有的人,他没有自己生活过,一直在跟疾病做斗争。其实,很多并没有严重疾病的人,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他只要好好地生活,不是总想着“我有病”,就能从“与疾病做斗争”这个牛角里钻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


记者:对这样的病人,你会做什么?开一个方子,然后对他说这些吗?


李辛:我会说:“这是你的时间,你的生活,你需要自己选择。作为医生我告诉你,你的病没有那么重,不吃这个药也可以。”我也会告诉他说:“当然,你来看医生,医生都会很欢迎你的。”就是像那个笑话说的:“嗯,咱们(指医生们自己)今年度假的费用有了。”


记者:通常你这么说了以后,他们有什么反应?


李辛:那时我会建议他们去上一些中医课,尤其是一些静坐课。有些事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


记者:不吃药,而是去上课,接受的人多吗?


李辛:很多。


记者:这就是你说有希望的意思?


李辛:是这样。


记者:所以你度假的费用就会出问题了?


李辛:我还没想这个问题。


记者:你一直在度假。


李辛:呵呵。当时令我头痛的是,病人有点多,有时候他们需要提前几个月才能挂到我的号。而一个个地看病,效率真是不高。


记者:这很有意思。有很多病人,会让你很忙,但你对他们来说又是很重要的帮助。就这样一下子停下来,这个过程有挣扎吗?


李辛:没有什么挣扎,因为我停过很多次。而且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他们没有我,其实并不受影响。这个世界其实是流动的,我只是其中的一股水而已。


记者:你这股水很不同,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李辛:没有什么不同。世界那么大,很多水,都是药。


记者:可是那么多病人,到了医院,然后吃各种各样的……


李辛:我们需要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其实一切都是药。一切因缘,无论善缘、恶缘都是药。


记者:治什么的药?


李辛:让我们觉知。


记者:药效如何?


李辛:不觉知也没有关系。因为总是有机会的。


记者:不觉知,就容易生病,难道不是这样吗?


李辛太太:会生大病。


李辛:对,这都是解法啊。


记者:你的意思是,人们永远有机会去觉知,去思考,遇到生病这个问题该怎么办?而生病本身就是一个解脱的机会?


李辛:是的,永远都有机会。





2

愿力



记者:病人都找到了方向,那是你的希望。那什么是你现在的困惑?


李辛:很多。


记者:说说看,让读者给你开个方。


李辛:人生有大的困惑和小的困惑。最大的困惑是先搞清楚自己是谁,然后很多东西就清楚了。就能知道这件衣服适合我,那件衣服不适合;这个舞台适合我,那个舞台没准备好之前最好不上去;这份感情适合我,那份感情味道很好,可能太冲。我们往往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才会有很多困惑。


记者:所以,你现在还有困惑吗?你已经知道了你是谁了。


李辛:有啊,但不是马上可以解决的,还有后面的几十年可以澄清。不行的话,还有下一世,呵呵。其实只要我们有这个心,想去澄清一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愿力。只要这个心不坠落,虚空中会有因缘来帮我们澄清,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都在帮我们澄清。但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心,不管是动恶念、恶行得来的恶缘、还是做善念、善行得来的善缘,最终还是会把我们带到迷惑当中。所以说“三界唯心”。还是这个心。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这样想了之后,再来谈谈买房子的事。


李辛:可能就不太会觉得房子是唯一重要的了,不太会觉得这次工资没加、职称没提是特别重要的了,或者说最近检查出了一个病好像天要塌下来了。其实只要不死就还有机会。





3

偏力



记者:不过得病的感觉……


李辛:是很痛苦,但没办法。我经常跟过度紧张的病人开玩笑,我说你心脏好着呢,比我好多了。我还忍着疲劳给你看病,实际上你不用看这个病也不用吃这个药。


记者:这是一个玩笑还是真的?


李辛:不是玩笑,我小时候得过心脏病。所以我看心脏病看得也不错。


记者:呵呵呵呵。


李辛: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原点,可以让他的生命力均衡发展,有所建设,那这股力量总会在某个时间某个点迸发出来。


李辛的这个回答非常有意思。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尝。


换句话说,他站在一个身心医生的立场上,把“人为什么会生病”讲清楚了。


记者:你说的非常重要。可以举些例子吗?


李辛:一个人如果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财产的增值……他的生命力就会有某种不均衡的投射。极端情况下,这种生命力会有一种迸发,让这个人成为社会的危害,或者也有的会让人成为社会的“楷模”。但是在古代来说,都是一个失“中”的状态。


记者:失去均衡。


李辛:对。但我们现在的文化和教育,会赞赏某种迸发。


记者:的确是这样,而且我们都在其中。所以,你看到了什么?


李辛:其实,有一阴必有一阳,有一正必有一反。不均衡的生命力投射在某处,就会形成某种偏好,比如,对某人、某物、某环境、某情绪、某食物……产生特别喜欢,或特别不喜欢的状态。心理学叫“偏力”,佛学里叫“执着”。然后我们开始评价: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


记者:所以这个也可以解释癌症的来源?


李辛:对,这可以解释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来源。


记者:所以要真正解决这些疾病,它的秘密是要引导这股力量?


李辛:引向一个平衡。先了解自己这只“水桶”的状况,是不是有些“板”已经很长了还在补,有些“板”短了,水都从那里漏光了,却视而不见。自己的问题最后还得靠自己,不能只靠医生。


记者:你是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


李辛: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老师,现在又转回来了。


记者:你刚刚已经开了一个“方子”——建议那些独立性不足、意志模糊的人:去上中医课,然后去学习静坐?


李辛:通过学习中医,接触传统文化,反观自身,回归原点。这个部分,目前的教育提供不足。而且,一个人如果有机会参加一个团体,团体的一些作用有点像心理学的小组治疗。有时候我们的生活中缺乏支持的力量,光靠某个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如把一个人放到某个合适的团体中,那样大家会有交流。


记者:还有什么药方?


李辛:还刚刚说到意志磨砺的部分,我会建议他们建立运动的习惯。


记者:你指的运动是?


李辛:比如长跑,或者武术、瑜珈,需要肉体稍微辛苦一点。肉体的磨练其实就是内心和意志的磨练。我们现代人太不爱运动了。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也是意志力缺乏的人,行动力也会差一些。


记者:你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李辛:比如抑郁症。抑郁症其实就是“失去行动能力”。我那会儿治疗抑郁症,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要找我看,必须要跑步”。如果你不跑步,我把脉就能看出来。自己不动,光靠医生给你开药,效果不会太好。


记者:跑步在你看来,是在做什么?


李辛:一个人如果能跑步,通过运动带动肉体内的阳气均衡输布,同时精神方面的“阳气”也就恢复正常。跑步是他回复正常生活的第一步,只要能跑,就能够从那个状态里出来,慢慢就能恢复全部的正常生活。


记者:你还会给他开药吗?


李辛:有时候他开始跑步了,我稍微开一些药,效果就很明显。有些比较严重的,原来需要吃三种到五种精神类药物,吃了好多年的,通过运动加中药调理的方法很快见效,而且没有副作用。


记者:好聪明的方法啊。


李辛:一条在自然环境中才能健康的鱼,你把它移到了一个小小的脸盆憋在那里,无法动弹,你给它设计再好的环境、喂饵料、换空气、吃药……都不如把它送回水里,给它一个正常的环境。





4

真正地去生活,一切都会过去的



记者:如果你发现水质本身有问题,令这条鱼生病,那怎么办?


李辛: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还是美好的,还没有到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水平。最近三十年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时代,近百年难得的太平盛世。


记者:没想到我们的生活在中医眼中这么美好。


李辛:这和着眼点有关。那会儿我对一些心理病人、还有一些长期的慢性病病人说:“你现在是被这个病关在一个小房间里了。要是我被关在这么小的诊室里,关上一年,我能看到的、接触的只有这个小房间里的东西:角落没扫干净、光线不够好、空气不新鲜。如果我不跳出这个环境,一直纠结在里面,时间长了,谁都会生病。”着眼点很重要,不管是生理病还是心理病。只要能够真正地去生活,一切都会过去的。


记者:所以病根是,人们不在真正地生活,或者正常地生活?


李辛:这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没有相对正常的、自然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黄帝内经》说:“以妄为常”。意思是妄想妄行成为常态的时候,怎么会不生病?疾病是生活中各种力量累积后的一个综合结果。有生理的、心理的、教育的、历史的、国家的、文化的等等原因,是各种因素最终的一个结果。


记者:精彩!


李辛:不管是什么病,都是如此。比如甲亢,其实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的那么多力量最后挤出来的一个结果。因为每个人的心身特质不同,在这个人身上是甲亢,在那个人身上可能是乳腺增生,再换一个人可能是胆结石。


记者:本质都是多余的力量,不同比例,在不同的地方爆发?这就是你说的“病相”不同而已。


李辛:这一点,不管是中医,还是心理学,剥开一个个“病名”、“病相”、“症状”的外衣,看背后的力量。这股力量在生理上,就是生理上的这些“病”。


记者:病名就是为这些病相起的名字。


李辛:在心理上也同样如此。我们的现代医学看到的还只是生理和心理,如果大家再仔细留意一下,其实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甚至生活中的一切面向,都是被这么一股力量在影响着。


记者:所以,一个真正的中医,他的努力不仅仅是精进医术?


李辛:你看《黄帝内经》、看孙思邈的书,你会发现里面不光是讲病、讲药,更多地在讲生活、思想、行为、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态度和意愿……


记者:一个普通人,如何判断面前的中医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一般人们去医院,挂一个中医专家门诊,他可能不会问你吃了什么,生活得怎么样。


李辛:医生和病人都需要同步提升。医生的视野如果相对全面、完整,就能够把病人带动到更大的精神空间。我们只能给出我们已经有的东西。比如,你所拥有的,就能给你的孩子,就能给周围人。那会儿很多小朋友很喜欢我,很多家长对孩子管束太严,小孩子的活动空间不够,我把完脉对他父母说:“小朋友最近玩得不够,下了课你把他轰到楼下去玩,然后每周要到公园去玩一次”。小朋友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心病立刻好了一半。


李辛太太:李辛的某些特点,很大方面得益于我公公婆婆从小给予他的肯定、鼓励、适度自由,又充满爱的成长环境,从小他内心的某些方面是相对饱足的,所以他能给周围的朋友传递这些东西,能在无形中帮助他们填补某些缺失。有时候有些老病人没有什么不舒服也去看他,说:“我已经好久没来看你了,挂个号跟你说几句话。”


记者:这是看心理医生还是看中医?


李辛:其实他是需要有一个能够跟他正常交流的人,有一个理解他、肯定他、知道他好在哪里的人。


记者:人们生活得都很孤单。


李辛:这在心理学叫社会支持系统或者深度交流。很多人都没有。






5

成年子女有责任在精神上引领老年父母



记者:她(李辛太太)几次提到你的爸爸妈妈对你的培养,有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的例子?


李辛:他们比较简单,无条件地喜欢我,没有过多限制我。我辞职、换工作,一会儿到这里,一会儿到那里,他们不会太多地过问。他们看到我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他们也会说“啊呀,这回可以稳定下来了”,我则在想:“嗯,可以换了”。


记者:呵呵呵呵。


李辛太太: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挺看得开的。


李辛: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比较独立。不像大多数老年人,把自己的期望或者无意识的压力放在孩子身上。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自给自足的。比如,每天会去锻炼两次,每次一个多小时,每天去买菜,荤素按照他们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搭配,晚上吃得比较少,也比较简单。再有精力就照顾一下花草,会和老朋友互相寄送礼物,也会关心陷入困难的朋友。我爸爸八十岁了,每天还会看一个多小时的中医书。他们的生活安排得很丰满。


记者:他们本来就是这样的状态?


李辛:是的,他们挺稳定的。


记者:你小时候有没有做过什么很特别的事情,但是他们对你还是很放松——换了别的父母,肯定就打一顿了?


李辛:小孩子要是做错事情,肯定也打的,印象中极少。这也有互动的部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的一些朋友跟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有很大的纠结。我经常讲,当你是小孩子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引导你,爸爸妈妈到了现在这个年龄,他们的精神能力、社会空间都不够大,我们作为正当年的孩子,就有责任帮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内心继续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孩子对父母的作用。


记者:怎么帮助呢?


李辛:有时候什么也不需要,只要花些时间,就像父母对你,你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每天会跟爸爸妈妈待一待,跟他们聊聊天,有时候什么也不用做,就陪他们一会儿,大家安安静静地看自己爱看的书或者报纸。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我会仔细跟他们交流一下。我觉得这个事情很重要。这个过程有了,我们就没有那么多家庭里的那种长期交流不足的匮乏无力感。


记者: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李辛: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把时间、精力投放在哪里,一个人只有这么多时间、精力,把它全部投在社会关系上?股票上?研究理财上?事业发展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学会取舍。


记者:我已经感受到了。比如,我来你家,你就有个时间的安排和取舍。


李辛:如果我接受朋友来,那我就不会安排别的事情,会专注在这件事情上。如果我最近很忙,或者觉得没有精力,我会告诉他们,先不要来。但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那件事也很重要,这个人一定要见,那个人也不能不见。那就会变成一杯橙汁,本来很纯,味道很好,结果被稀释得不像样了。


其实大家需要想想,什么是最重要的。


记者:道理是很明了,但好像必须有人不断地提醒大家。


李辛:我们都需要人来提醒。但要带着觉知做事情。


记者:这个要求可是很高的。


李辛:比如有时候我会看电影,其实看一部就累了——已经是“散”的状态了,我也知道自己“散”了,之后我可以选择“那我今天就散一下嘛”。但是“散”完之后要接受这个后果:比如第二天会头有点晕。那也没有关系,你第二次还是这样,哪怕一百次是这样,也许到了101次你会知道,“嗯,够了”。喝茶也一样,这个茶很好喝,但是喝多了也会难受啊,那就自己知道要少喝一点。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


记者:你认为我们现在在谈什么?


李辛: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心智的发展其实是很简单自然的。我们谈的是关于人的生活、关于健康,还有正常的社会和家庭的关系。这些部分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很多学员都问我,要不要去学心理学?我说,不是必需的。


记者:你是怎么告诉他们的?


李辛:心理学和很多学科一样,有过多的名相,对于很容易被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名相所迷失的现代人,再给他多一个迷宫,去分析“我跟爸爸妈妈的原型是什么?他是这个型的,我是那个型的……”没有太大的意义。这只是一个标签。甚至我们学完后,很容易拿这个来作为一些借口,因此挡住自己深入看自己和观察的机会。






6

最近十年,孩子们的体质差了很多



记者:我们谈了很多生活的基本问题。我很想听你说说,在你眼中,儿童到底是啥样的?


李辛:其实就是一个人,跟成年人一样的。


记者:那你看到现在的儿童,他们大多数处在什么状态?


李辛:大多数的孩子过早的成人化、社会化、信息化了。因为他的爸爸妈妈比较“振荡”或者“不清晰”——孩子跟爸爸妈妈的精神是连通的,所以他们其实也在“振荡”和“不清晰”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状态。


记者:你观察到什么?


李辛:我观察到最近十年的孩子,他们眼神的清澈,精神的清明度和自给自足的状态,差了很多。


记者:比十年前?


李辛:对,包括体质也差了很多。很多孩子的精神有点木,有时候他们的表情和脸都是有点胀胀的,很像被灌满了杂讯的成年人。小孩子应该是很干净、天然、纯朴和灵动的,现在这样的孩子不多了。


记者:这个跟年龄有关吗?比如说在七岁前,或者七岁后的状态?


李辛:跟他们过早被消耗掉了有关。


记者:听上去令人很难过。你给家长们的建议是什么?要他们回到生活里,过“正常”的生活,他们的孩子就会发生变化?


李辛:对,这是唯一的办法。没有这一点,即使有一个好中医做他的朋友也没有用的。


记者:如果孩子被提前消耗了,那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李辛:比如对于我们来说,用来养老的钱,已经提前花掉了,会出现什么结果?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孩子幼年阶段其实是一个高级软件的开发阶段,这个软件开发的时间比较短就上市去运用了,它就失去了以后自己升级换代的大部分机会?


李辛:对,包括他内心的很多内容,比如情绪、对自己和外界的认知,如何适应外界同时满足自己……可能都会处理不了。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条件已经很好了,可以学到家长们认为最好的东西,似乎在朝着家长认为最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很多不是他们自主的兴趣,他们的健康很糟糕,身体、精神、内心隐藏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以后,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内心自给自足的人。


记者:这个问题很严峻!但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孩子都还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李辛:这些问题不一定要找中医或者心理专家来讲。比如你作为记者,只要提出这个问题就可以了。我并不赞成给大家灌输很多专业词语,或者把危险的可能性提前展示在那里。因为有时候讲太多,大家反而会麻痹,或者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恐惧。有个道理大家都懂:一辆汽车就这么多油,提前用掉了,那就开不远了。


记者:我的工作是这样的:我不能总是自说自话,我可以提有趣的问题,然后找李辛来回答。我们今天相遇,我没有事先准备什么,我们只是聊聊天,这样“共同创作”的那一刻,脑细胞就提出问题了。■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本平台偏方和中医食疗、经络养生知识仅为分享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或使用,更多偏方及养生知识请关注微信xiaominjys或QQ38142804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