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木心:被高估的文学大师》的几个问题

2016-09-22 风明 读者风明

点击上面的风与树关注本公众号



注:此篇是几年前在一帖子上应一位网友之要求所写的回复。


看了《羊城晚报》刊登的评论家张柠先生关于木心的一篇访谈,有几个疑问,现列出:


1张柠:从文学价值来看,我认为现在对木心的评价是过高的。——

现在对木心的评价是什么?我想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您所指的过高的评价是指哪个评价?都说陈丹青吹捧木心,可是我所看到的,除了“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之外,他并未对木心的作品提出任何评价,他更多谈的是木心先生对艺术的态度,对艺术的挚爱,这算吹捧?另外,陈丹青的这个评语我也不认同,但不是什么高不高的问题,而是觉得他没说到点子上,而且把木心给拉低了。


2张柠:木心是画家出身,人文素养和文史哲功底不错,但这和文学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说人文素养好,文学创作就一定很好。——

这完全是自说自话嘛,好像人们是因为木心人文素养好才认为他的文学创作好似的。您提出一个低级错误,然后就把它强栽给别人,这算什么呢?作为读者,认为一个作家好,首先肯定是因为他的作品,而不是别的什么。


3张柠:木心的随想有很多对先贤哲人观点的转述和零星点评,尼采的转一点,蒙田的转一点,把这些东西串在一起,像是生命感悟的“串烧”,名人观点的“串烧”。——

木心的观多如天上繁星,既然那么多是转自别人的,您倒是举出几十条这样的观点出来,再把原文列出来,对比一下,如何?


4张柠:木心有可读性,有市场,但这不代表他有多高的文学价值。木心的作品不能满足对文学阅读要求稍高的读者。——

有市场的确不代表有文学价值,但也不代表没有。另外提醒一下,除了《文学回忆录》,木心先生的其它作品还真谈不上有什么市场。至于“木心的作品不能满足对文学阅读要求稍高的读者。”——呵呵,您认为你可以代表“对文学阅读要求稍高的读者”吗?就我所知,一些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比如痖弦、杨泽、童明、许志强)读到木心的作品都十分欣喜共鸣,却又如何说?


5张柠:他的诗歌跟他的随感录很相似,因而是分行的“随感”,不像诗歌。 ——

首先一个问题,您认为什么是诗歌?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木心的诗歌不像诗歌?像《眉目》、《五岛晚邮》、《旷野一棵树》、《旗语》这些,您认为不像诗吗?为什么不像?


6张柠:拿《温莎墓园日记》来说,不能算小说,只能算是“故事”。故事(story)和小说(novel)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一个非常古 老的文类,后者是一种现代文体。木心的小说基本上像故事。但和标准的“故事”又不一样,有很多抒情成分,自己跳出来的时候较多,不像个讲故事的人。既有故事的外形,又有散文的笔调;既不是现代的小说,也不是传统的故事,又不是标准的散文,我只能称它为“特写”。——

说木心的小说像故事,我不知道您所指的是哪一篇,但就《温莎墓园日记》这一篇来说,还真看不出哪一点像传统故事,请指教。另外,木心把他的小说称作叙事性散文。《温莎墓园日记》这本小说集,以我个人的趣味看,里面有几篇是世界级的一流短篇,尤其是《温莎墓园日记》,轻盈而丰厚,诗与思高度统一,可谓艺术之理想境界。


7张柠:木心不擅长诗歌。——

您读过木心的哪些诗,能否举出一两首具体分析一下?


8一位作家在表达过程中太注重自我,好像要将每个词汇、每句话,都变成一串项链,挂在自己脖子上。——

第一,您怎么判断一个作家是“太注重自我”还是只是“注重自我”,期间程度上的差别在哪里?第二,这个比喻很蹩脚。


9张柠:现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点“老清新”。小清新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物来议论,而不是对物所处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环境进行总体把握。比如,看见一朵开放的花,传统现实主义的写法,首先是环境描写,然后再写这朵花。但小清新是,没有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直奔这朵花。比如这朵花开得真美,摘回家放在花瓶里,然后我睡觉了,第二天醒来发现水干了,花死了,我哭得一塌糊涂。——

什么小清新、老清新,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说话如此轻浮,不觉得不好意思?还有,如果您看到一朵花您会怎么写,先写这朵花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10张柠:除了读读鲁迅那些严肃的、冷峻的文字之外,读读木心这种软而轻的文字也可以。但是,从推崇木心,变成认为木心是文学大师,是有问题的。——

“软而轻”的文字?怎么个软而轻法呢?您倒是举出几段来分析分析。另外,请问文学大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个人倒从未把木心和文学大师联系到一起,古往今来世上的文学大师多的是,木心这样的人却极少。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天才、诗人。


11张柠:陈丹青关于小说阅读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本人作为画家,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和人文素养,在大原则问题上的看法也正确。接受采访时估计他没有做太多准备,他谈论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不是作为文学内行在谈,更多是从一般读者的角度谈——

这点上我也不认同陈丹青说的,但这不是什么对不对的问题,只是个人的阅读角度不同。


12张柠:公众人物出现在公众领域,谈论非自己专业领域的话题时,就很容易出问题。就好比大家在公园里围观一只猴子,猴子身手麻利,捉虱子一捉一个准。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猴子开始兴奋,翻跟斗,但一翻跟斗,猴子屁股就露出来了。——

和您观点不同就是“出问题”吗,您不至于认为只有你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吧?您认为在文学观点上有标准答案吗?如果有,您认为陈丹青的答案有问题,那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如果没有,那您凭什么认为他那番话是有问题的?另外,猴子的比喻尖酸气十足。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注【读木心】,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推荐阅读:李劼谈木心(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