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视界书房 2020-10-11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热潮,上千万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农村广阔天地,把知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农村。这一气吞山河的壮举,既推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使知识青年在农村饱受了生产生活艰辛的考验。但如何评价这一上山下乡运动,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仅就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和结束,作一简要介绍。


如果说中国只有一个人清楚上山下乡运动始末,这个人就是顾洪章。1954年,他就进入当时的内务部移民局,涉足处于萌芽状态的上山下乡问题。此后,他一直在国家主管上山下乡的部门工作,直到1994年,才离开解决上山下乡遗留问题的相关部门,那一年,他68岁。下面是这位堪称上山下乡“活档案”的当事人向新闻媒介透露的详情。




为了减轻就业压力,发展农村经济


1955年初,我国就业压力开始变大。当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要求开荒3868万亩,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农民和一些国营农场外,必须另外组织力量去完成。


这个任务交给了团中央,团中央借鉴苏联搞共青城的经验,就组建了青年自愿垦荒队。北京青年杨华带领一批青年下乡,这是第一支垦荒队。




毛泽东发出第一次号召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一篇文章的按语里指出:“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发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他的这句话是从农村需要来讲的,不是从解决城市就业的角度而谈的。那时,农村建立了生产合作社,缺乏保管、会计、出纳等人才,确实需要知识青年。



毛泽东的号召成为多年来上山下乡的指导思想。紧接着到1956年搞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里把下乡的问题列入其中,那时叫“四到”:到农村、到郊区、到垦区、到山区。纲要正式通过时就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上山下乡”这个词。




刘少奇认为城市青年到农村去有必要 


刘少奇于1957年2月至5月沿京广线调查,去了几个城市和矿区。《人民日报》根据这年3月20日刘少奇在长沙的讲话,发表一篇社论《关于中小学生毕业参加农业生产问题》,说到了城市青年到农村去的必要性。


1962年,全国范围内开始掀起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上山下乡运动,并列入国家计划。




周恩来主持上山下乡工作5年


从1962年开始,周恩来一直主持上山下乡工作,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1964年和1965年,谭震林副总理主管农业,在“文革”前的5年里,担任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组长。他说,上山下乡的必要性有三条:一是建设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需要大量的知识人才;二是稳定农村青年;三是解决就业问题,能否以此开辟一条新路子。这些思想都是周恩来总理讲过的。




出台纲领性文件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很系统地回答了上山下乡是什么、为什么要搞、保障是什么等问题,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在“文革”前的5年间,上山下乡人数达129万,平均每年26万,规模比较小,安置比较稳妥,指导思想就是动员城市青年扎根农村,安家落户。


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有文字查证的,要数北京的蔡立坚。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引了毛泽东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就应当欢迎他们去。”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号召。


此后,全国出现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这里有个背景:1968年11月份,那时68届毕业生快毕业了,加上1966年、1967年的许多未安排的毕业生,怎么安排,当时中央就此作了个通知。其中提到“四个面向”:面向边疆、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基层。毛泽东主席在批示这个通知时讲,要包括中小学毕业生。各省成立办公室,有的叫“四个面向办公室”。


那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涉及到当时对教育的“两个估计”,说17年的教育受资产阶级影响,大学受的教育是修正主义。因此,知识青年必须到农村去改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多长时间呢,谁也不知道。




上山下乡的初衷被扭曲


同样是上山下乡,出发点已不一样,上山下乡的初衷被扭曲。规模上,1969年260万人,是最多的一年,是个高潮。而相当多的人是被这股政治潮流卷下去的,不下不行,下去光荣,接受再教育。


后来城市工厂需要人,去农村招工,就动员原来下乡的青年回城,这样又出现了上山下乡与招工回城的矛盾。




扎根还是拔根


后来又出现一个波折。原因是山西的两个青年给当时是副总理吴桂贤写信(吴桂贤曾是陕西国棉二厂的工人),反映下乡知青被招工回来,对下乡知青队伍来说是不稳定因素,他们反对招工。吴桂贤把信给了毛泽东主席,又写了封信,把招工比成拆台。毛泽东主席在1976年2月12日给政治局指示:“知识青年问题适宜专题研究,先做准备,然后再一次给予解决。”但这个指示并未对吴桂贤的信表态。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的话好像认同吴桂贤的话,但又未讲出来,更多的理解应是稳定下乡知青。


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扎根与拔根问题的斗争。当时提升到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来讨论,所以知青工作更复杂化了。



调整和结束上山下乡


如果把历时27年的“上山下乡”分为三个阶段,那么从1955年至1961年可认为是探索阶段,目的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发展农业生产。1962年至1965年,国家有组织地统一实施这一政策,为第二阶段。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上山下乡运动,是第三阶段。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宣布“文革”正式结束。“文革”10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


1978年3月,邓小平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吸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城市人下去实际是在同农民抢饭吃。


1978年12月10日,历时41天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结束。《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经中央批转。会议提出:还要坚持上山下乡,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范围,有条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尚需下乡的不再插队,要因地制宜举办知青场、队,国家给以优惠政策;已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要逐步给予解决,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决;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 


到1979年,全国仅有24.7万人上山下乡。1980年,已有10省市停止上山下乡。进入1981年,工作重点已转向安排历史遗留的96万插队知青了。


1981年底,国务院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原载于《文史月刊》2003年09期 




点亮下方“在看”,一起召唤更多读者


收看更多精彩:

1.蜚声国际的“红色新闻兵”去世,留下十万珍贵文革照片!

2.用图片记录,用镜头思考,四十张你从没见过的图带你穿越七十年

3.沉睡的老照片,还原当年红卫兵的真实情况

4.金灿荣:真要动手,48小时特种部队就把台地区领导人带到监狱了

5.伊朗核设施遭炸毁,伊朗百万大军全成摆设:雷达一片空白太恐怖

6.日本人:地球上“最不爱国”的一群人

7.为什么富人选择逃离?

8.前苏联在第三世界经济援助外交的巨额损失和教训

9.一位肿瘤医生的真诚告白:放手也是爱

10.从靖康之耻到苏联解体,揭露大国博弈背后的残酷...

11.出轨、离婚、狗血人生……婚姻里的一地鸡毛,《金瓶梅》早在几百年前就说尽了

12.社会的悲剧源于时代的狂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