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案
苏教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表
一、学情分析
本届三年级的学生是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科学,经过两年时间的科学学习与训练,已经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处于这个年学龄段的孩子都活泼好动、对一切充满好奇与渴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小实验,这种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必将成为学生在科学学习分中强大内驱力和学习动力,为学好科学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其兴趣点,以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都能热爱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简单的探究方法,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做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教材教材,一共有五个单元和一个专项学习部分,从知识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三大领域,各领域的知识或以综合主题单元的形式,或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遵循儿童对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低年段学生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了解空气颜色、状态、教气味等特征的基础上,中年段让学生对空气的研究产生兴趣,学习探究方法,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热空气上升”等性质,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中四课在总体上呈现递进关系,从土壤的成分入手,研究土壤是由不同颗粒构成的,并且按照颗粒含量不同,将土壤为三种类型;接下来讨论土壤中的腐殖质,了解腐殖质与土壤肥沃程度的关系;最后讨论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的贡献,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是在为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的基础上,从物质的“状态”、“变化”、“溶解性”和“分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以水为主线,借助语言描述、建立模型和体验游戏等有效方法提升已有经验的科学性,以及对水的知识、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认识谁资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主要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首选:呼吸和消化是人体维持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前提,他们密不可分。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有两个部分,一是介绍工程师的分类,二是通过制作手工皂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
三、教学目标要求
1、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
2、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3、能够结合模型图,解释风是空气循环流动形成的。
4、能够列举空气性质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5、观察土壤,分析并归纳出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
6、能描述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7、借助操作活动解释腐殖质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
8、能说出土壤的重要性,列举出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9、能够使用仪器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体积。
10、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
11、能够根据某些物质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1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13、能够描述与识别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水体类型。
14、能够用实证的方法发现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杂志。知道水是重要资源,能举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
15、乐于了解节约用水的原因和做法,提出节约用水建议。
16、通过“解暗箱”的方法了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作用。
17、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科学方法保护呼吸和消化器官。
18、能够应用食物的营养成分知识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
19、能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认识到空气中的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0、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和制作出满足需求的手工皂。
21、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六个完整环节。
22、激发运用工程技术创造美好世界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现有经验出发,通过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开放科学课程,进一步改进评价激励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力,努力发展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工程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学会运用感官观察实验,并有针对性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五、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教学时常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知识储备,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养成与同伴合作探究的习惯。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
研讨中学习;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 |
1 | 常规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 | 3课时 |
2 | 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质量吗 | 3课时 |
3 | 热空气和冷空气、第一单元复习 | 3课时 |
4 | 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类型 | 3课时 |
5 | 国庆节 | |
6 | 土壤的类型、肥沃的土壤 | 3课时 |
7 | 保护土壤、第二单元复习 | 3课时 |
8 | 认识固体、认识液体 | 3课时 |
9 | 认识液体、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 3课时 |
10 | 把盐放到水里、第三单元复习 | 3课时 |
11 | 河流与湖泊、地下水 | 3课时 |
12 | 地下水、海洋 | 3课时 |
13 | 珍惜水资源、第四单元复习 | 3课时 |
14 | 人的呼吸、运动和呼吸 | 3课时 |
15 | 运动和呼吸、食物的旅行 | 3课时 |
16 | 食物与营养、第五单元复习 | 3课时 |
17 | 像工程师那..... | 3课时 |
18 | 复习、期末考试 | 3课时 |
本资源转自小学辅导网
课 题 |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8、认识固体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固体的基本性质,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3.辨认固体的形状、大小变化后的情况,知道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 ||||
教学重点 | 认识固体的性质,知道固体的形状或大小,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改变,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 ||||
教学难点 | 认识到固体的性质,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面粉、盐、沙子、玩偶、玉米粉、积木、粉笔、蜡烛、纸张等各种各样的固体,水、牛奶、食用油等液体。 | ||||
预习要求 | 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看看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初步认识固体和液体。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课前准备: 教师在每小组实验桌上摆放好实验器材,在教室的窗台等部位摆放矿泉水、食用油、牛奶等液体。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单元小诗: 固体大小有形状,或圆或方有质量。 外力作用会变样,质量不变莫慌张。 液体可就不一样,日常都要容器装。 摇一摇,晃一晃,想变啥样就啥样。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 这首小诗写了哪些东西?(固体和液体) 固体和液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教师引导:固体和液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固体和液体。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固体。 板书课题:8、认识固体 二、辨别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教师引导:大家先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和液体。 固体:黑板、墙壁、玻璃、窗户、课桌、凳子、讲台、电脑、实验桌上的玻璃器皿等等都是固体。 液体:矿泉水瓶中装的矿泉水、牛奶、食用油等等。 教师引导:刚刚大家分的都很准确,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这些也是固体吗? 投影出示纱巾、面粉、食盐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不是固体?为什么? 教师相机出示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颗粒虽然比较细小,但是它仍然有一定的形状,因此属于固体。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无论是纱巾、面粉,还是食盐,他们都属于固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不能只从大小,形状上判断。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固体,进一步加深对固体的认识。 引导学生填写好活动记录单。 三、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 教师引导:固体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过,每一样物体的形状都不一样,那么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比较下面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 第一组:三组积木 出示积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比较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使用的方法,如果方法合理,我们可以当场验证一下,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三组积木的体积大小。 教师小结:比较这三组积木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积木进行拆分,如果每块积木的形状和大小一样的话,就可以采用数积木的方法进行比较。 第二组: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 出示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引导学生看一看,预测一下这一堆面粉和一堆玉米粉,谁的体积大? 学生进行预测,有的预测玉米粉的体积大,有的预测面粉的体积大。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办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看谁想的办法更加合理,教师将比较好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选用自己认可的办法来进行实验,看看玉米粉和面粉谁的体积更大?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使用的方法以及实验的结果。 设计说明:此处建议使用透明的玻璃杯测量的办法,把面粉或和玉米粉分别装入玻璃杯中,然后用尺子量一量面粉和玉米粉的高度,谁的高一些,谁的体积大,反之,谁的体积小。 第三组:两个玩偶 出示两个玩偶,引导学生预测,哪个玩偶体积大。 学生预测玩偶体积的大小,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推测。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想出的办法,看看谁的办法更加合理、有效 预测: 方法一:埋盐法 具体操作方法为: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把玩偶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看谁的总体积大,那么玩偶的体积就大,反之,玩偶的体积就小。 方法二:可以把盐换成沙子、玉米粉、面粉、米等等。 方法三:如果是塑料玩偶,或者其他不吸水材质的玩偶,可以使用水来测量玩偶的体积。 各小组使用自己认为合理有效的办法,来进行验证。 全班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刚才比较三组固体的体积大小,我们分别使用了数积木、用量杯量、埋盐法。其实比较固体大小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把物体埋入水中,把物体埋在沙子中等等方法,只要能把物体的体积测量出来,都可以使用。 引导学生完善好实验报告单。 四、他们还是固体吗? 教师引导:我们刚刚了解了固体的特点和体积。如果一个固体形状发生了改变,大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物体还是固体吗? 出示图片: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烛 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还是固体吗,并谈一谈自己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变的东西认识到,尽管物体的体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构成这些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他们仍然是固体。 出示一座山的图片,引导:这座山上的岩石,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什么?他们还是固体吗? 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会变成细小的沙粒石子,不过,因为构成石头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因此,他们还是固体。 出示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图,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直观的感受岩石的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总之,无论固体的大小怎样改变,形状怎样改变,只要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那么,他们仍然是固体。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尽管有时候,固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大小会发生改变,但是构成固体的物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它们还是固体。下一节课我们将初步认识一下液体,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 |||||
板 书
设 计 | 8、认识固体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大小、体积和质量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
课 题 | 9、认识液体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归纳液体的共同特点。 2.观察并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观察并归纳水平面的特点,知道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 ||||||||||||||||||||||||||
教学重点 | 认识常见的液体,了解液体的特征,学会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 ||||||||||||||||||||||||||
教学难点 | 体会液体的性质,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了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水平仪。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水平仪、常见的液体等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液体,了解这些液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谁来说一说,固体有哪些性质? 一般来讲,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既然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又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那么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固体的体积大小呢? 拆分法、量筒测量法、埋盐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液体。 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二、观察液体,初步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找一找图中哪些是液体?为什么称他们为液体? 全班交流讨论,图中的液体有打针的药水、池塘里的水、头上流下来的汗水、小狗撒的尿、妈妈做饭用的食用油、醋、酱油水、牛奶、汽车加的油等等。 除了图中观察到的这些东西是液体之外,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液体? 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液体,如饮料、眼泪、血液、柴油等等。 出示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也是液体吗? 教师引导:飘动的烟和流动的沙,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这种飘动和流动跟液体的漂动和流动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如果我们把烟的颗粒和沙的颗粒进行放大,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放大的烟的颗粒图和放大的沙子的颗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到烟和沙子的颗粒虽然很小,但它们都有固定的形状,因此,不可能是液体。 老师小结:飘动的烟,流动的沙,它们与液体的流动有着本质的差异,烟尽管在飘动,沙尽管在流动,可是构成烟和沙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也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因此,他们是属于固体,而不是属于液体。 总结,引导学生说一说液体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没有确定的形状。 出示固体的性质,引导学生把液体的性质和固体的性质进行比较,发现液体和固体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而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这是区分液体和固体的一个重要标准。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并交流。 三、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液体,那么它们的性质都一样吗?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牛奶、蜂蜜和油这4种液体的性质。 出示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了解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哪些液体?比较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相互交流,并填好活动记录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相机指导。 各小组交流观察比较的情况,共同完成活动记录单的填写。 出示填写好的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4种液体不同的性质。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活动记录单。 三、测量液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液体和固体一样,也有一定的体积,那么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出示课本上测量液体的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说明材料,了解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点。 教师特别强调:在把液体倒进量筒的时候,量筒要略倾斜,烧杯口要紧挨着量筒口;滴落的液体要用专门的抹布擦拭,不要用手去摸;在读量筒上的数字时,眼睛要平视,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 教师出示一杯盛了液体的量筒,引导学生读一读上面的数字,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读取量筒数字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一杯水的体积。 特别说明:这杯水是教师已经准备好的,各小组水的体积都是一样的,便于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测量体积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教师再次强调,读量筒上的数字时,目光要平视。 四、比较液体的质量 引导:液体的体积,我们可以用量筒去量,那么液体的质量我们该如何去测量呢? 出示实验室天平,引导学生认识天平,教师相机讲解使用实验室天平的方法。 布置活动任务:请各小组量出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比一比它们的质量相同吗?不同的话,谁的质量大一点,谁的质量小一点? 教师强调实验步骤:要先用量筒分别量出50毫升的油和50毫升的水,再把50毫升水和50毫升油放在实验室天平上,进行比较,看看谁的质量大,水的质量小。 各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测量情况,并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活动的过程及时活动的结果。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可以看出来50毫升的水和50毫升的油,他们的质量各不相同,50毫升的水的质量要大一些,50毫升的油质量要小一些,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水和油的密度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学习到。 五、认识水平面和水平仪 认识水平面 教师出示一个装着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平放在讲台桌面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的水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发现水平面非常平。 教师再把这半杯水倾斜放在讲台桌面上,引导学生再看一看水平面,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尽管玻璃杯已经倾斜了,但是水平面仍然是平的,并没有受玻璃杯倾斜的影响。 出示句子: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学生读一读,了解水平面的水平面的特点——始终保护水平。 认识水平仪 引导:因为静止的水平面一般都保持水平,聪明的人们根据水平面的这一特点,发明了水平仪。 出示水平仪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水平仪。 水平仪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出示文字: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做判断。 教师进一步讲解:水平仪里面有一个水泡,当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时,气泡如果稳定在中间,那么这个物体的表面就是平的,反之,水平仪中的气泡在哪端,说明物体的哪段就偏高。 学习了水平仪的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利用水平仪来测量一下我们的课桌、讲台、窗台、地面等等,看它们是否是水平的? 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想要测量的物体,利用水平仪进行测量,看一看被测的物体表面是否是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纠正个别使用水平仪不当的行为。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自己利用水平仪测量的物体及测量的结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液体,知道了液体的基本性质,那就是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但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了静止的水面一般都是保持水平的,人们根据这个原理还发明了水平仪,用来测量各种物体的表面是否平整。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看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固体和液体。 | |||||||||||||||||||||||||||
板 书
设 计 | 9、认识液体 液体的特征——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会测量不同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水平仪的工作原理 |
课 题 |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能联系生活,举出不同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2.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3.举出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把一些混合物分离出来。 | ||||||||||||||||
教学重点 | 认识并学会分离生活中的混合物,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 ||||||||||||||||
教学难点 | 能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离生活中的各种混合物。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黄豆、玉米粉、绿豆、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等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在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是混合在一起的。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性质,下面谁来说一说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分别是什么?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的时候需要吧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需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论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二、固体的混合 出示课本插图: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 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这3种混合固体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八宝米是白米、豆子、红枣、百合、玉米粒、绿豆、红豆等等混合在一起的。 中药材是各种中药混合在一起的。 混凝土是沙子、水泥、石子等等混合在一起的。 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的混合现象?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混合物,并说一说这些混合物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 窗户就是铝合金和玻璃的混合;房子是混凝土、钢筋等固体的混合物; 泥土是土壤、沙子、小石子、各种昆虫、腐殖质的混合物。 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由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的。那么这些固体在混合前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 出示实验的材料:实验室天平、黄豆、玉米粉、绿豆、盆子等等。 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先分别称出黄豆、玉米粉和绿豆的质量,然后将三种固体混合起来称一称,看看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探究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黄豆、玉米粉和绿豆所取的数量不能太多;在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放入量筒之后,要摇一摇晃一晃;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小结:把黄豆、玉米粉和绿豆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之后,占据的空间明显变小。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进行解释。 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一般来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体积会变小。体积会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一般来讲,固体颗粒有大小之分,混合之后,小颗粒田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空白的位置,从而造成固体混合之后体积变小。 三、固体的分离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会把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上是把什么固体和什么固体分离开来。 图一:建筑垃圾是混合固体,分离时需要把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出来 图二:是把大米和稻壳分离出来 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分离的现象。 沙里淘金、垃圾分类回收、晒稻子、收豆子、洗菜等等。 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在一起的固体,我们该怎样把他们分离开来呢?下面请大家先来看一看书中的三种情况。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木屑、铁屑的混合物,以及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 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这三种固体混合物分离出来。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分离三种混合物的方法,并且填写下列表格。 写出把下面的混合物分离开来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交流问题,并填写好表格。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交流的方法,其他同学评价方法好不好。教师相机把学生认为好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采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法,对以上三种固体混合物进行分离,每个小组可以选用1-2种固体进行分离。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分离的固体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效果怎样? 进一步完善好上述表格。
教师小结:同学们,每一种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分离固体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筋想一想,采用什么办法是最合理、最有效的。
| |||||||||||||||||
板 书
设 计 |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娈,占据的空间会发生变化 混合物分离有方法 |
课 题 | 11、把盐放到水里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与溶解度有关的结论。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 | ||||
教学重点 | 通过水溶解盐或糖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盐和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 ||||
教学难点 | 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沙子、水、烧杯、盐、糖、玻璃棒、镊子、滤纸、黑色硬纸、小石子、棉球、脱脂棉、矿泉水瓶等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生活中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思考盐和糖的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爸爸妈妈炒菜吗?在炒菜的时候,我们都要在菜里面加一点盐,最后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溶解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1.把盐放到水里 二、认识水的溶解 什么是溶解呢?下面先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个烧杯存放同样多的水、沙子、食盐、一根玻璃棒。 实验方法及步骤: 把沙子、盐分别放入两杯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观察现象。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是的,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沙子放在水中还是沙子,没有发生变化,而盐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不见了。那是因为盐溶解在水中了,而沙子不会溶解。 生活中,还有什么像盐一样会溶解在水中的?(糖、味精等等。) 三、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非常快,可有的时候我们却发现盐溶解的非常慢。那么,盐在水中溶解的快和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与温度在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 与搅拌有关,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快一些,不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慢一些。 与盐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大的盐溶解的慢,颗粒小的盐溶解的快。 与水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盐,水越多,溶解的越快,水越少,溶解的越慢。 那么大家的预测究竟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大家的想法。 教师指导学生以“食盐溶解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假设为例,进行对比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玻璃棒、盐。 讲解实验方法: 准备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同样多的盐。同时用玻璃棒,用同样的速度搅拌。认真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快,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慢。 讨论: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可不可以一个杯子里的水多一点,一个杯子里的水少一点,或者一个杯子里的盐多一些,一个杯子里的盐少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控制好这些量的相同,才能比较出盐溶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填写好实验记录单,另外实验中还要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结论,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单。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水的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溶解的越慢。 引导学生按照这个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再做一做其它实验,探究盐的溶解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完善好自己的实验报告单。 四、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究了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那么100毫升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克盐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做实验。 引导学生预测:100毫升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克盐?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方法和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实验中的注意点:在实验中我们要怎样加盐?每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放盐?到最后怎样计算结果? 教师引导并特别强调: 每次加盐,都要加相同质量的盐,便于计算。 每次加盐,要搅拌到盐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 当盐溶解得很慢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建议一次只加一克盐,当年无法溶解的时候,就要停止加盐。 计算结果的时候,注意当盐无法再溶解的时候所加的那一勺盐不能计算在内。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当操作。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及实验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就是要告诉同学们,因为有各种各样因素的不同,因此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一点差异是正常的。 教师继续引导:100克的水中,能溶解36克左右的食盐,那么100克水中,能溶解多少糖呢?下面我们同样也来做一做实验。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看一看100克水能溶解多少克糖。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白糖的溶解度大约为208克,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在常温下,能溶解约208克白糖,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盐的溶解度。 教师引导:老师刚刚看了你们做实验之后的杯子,发现有的小组杯子底部,还有很多的盐和糖没有溶解。这些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和糖,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他们继续溶解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相应的办法。 预设: 给水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再加水等等方法。 老师组织学生用来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实验之后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验证的,实验的结果怎样。 教师小结:是的,要想让杯子里的盐和糖继续溶解,我们可以采用加热、搅拌或者加水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盐的溶解,知道100克的水在常温下可以溶解大概36克左右的盐,而100克的水可以溶解大概208克左右的糖,这说明糖的溶解度要比水的溶解度高得多。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知道了,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温度高低、水的多少、是否搅拌等等。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我们上课的实验再做一做,进一步探究盐和糖的溶解。 | |||||
板 书
设 计 | 11、把盐放到水里 影响盐、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水的多少等等 过滤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 蒸发法——分离出水中的溶解物质 |
课 题 |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 12、河流与湖泊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观察和描述身边常见的淡水水体,了解地表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的类型与区别。 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的模型设计与制作,知道水的来源和它们的地形特点。 3.仔细观察图片,认识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不同位置的的淡水生物。 | ||||
教学重点 | 了解常见淡水水体的特点,认识生活在河流和湖泊各处的淡水生物。 | ||||
教学难点 | 小组共同合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形成更多关于河流和湖泊的认识。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制作河流或湖泊模型的材料,如油泥、水、喷水壶等等,淡水水体生物分布图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我们身边的淡水水体,初步了解淡水水体的特点及生活在淡水中的生物。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本单元开头的一首小诗: 是谁, 在池塘里安静地睡觉? 是谁, 在小溪里悠闲地散步? 是谁, 在江河里开心地奔跑? 是谁, 在海洋里欢快地跳跃? 是谁, 让地球这样充满生机? 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全班交流,说一说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物体?(水) 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板书本单元的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12课——《河流与湖泊》。 板书课题,学生了解本课学习的内容。 二、了解地球上的淡水水体 教师引导:水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物质,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水? (江、河、湖、海、小溪、山涧、池塘、水库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河流、湖泊等一些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交流讨论:河流、湖泊、池塘、水库一样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全班交流,说一说这4个常见水体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对于学生比较合理的回答都给予肯定。 预设: 从蓄水量上来说,河流、湖泊蓄水量多,水域大,而池塘、水库蓄水量少,水域小。 从形成上说,水库属于人工水体,而河流、湖泊、池塘等一般来讲,是天然形成的。 从流动性上来说,河流、湖泊的水流动性比较大;而池塘、水库里的水流动性比较小。 河流的河道比较长,水从上游来,流往下游;湖泊面积大;池塘面积比较小,水的流向不明显;水库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并且都有一道坝。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上常见水体的特点。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等是我们地球上比较常见的淡水水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水体中。 三、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教师引导:地球上的河流和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进行探讨。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模型,并进行实验。 出示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讨论交流: 实验所需的材料有哪些?(油泥、喷水壶、自来水、人造草皮、树等。) 说一说本次模拟实验的步骤及方法,再说一说在本次实验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制造地形的时候,一定要制造得坑坑洼洼,不能太平整。用喷水壶人工降水的时候,水流不可太猛,也不可太细。在喷水的过程中,要选择在低洼处筑坝。实验中要仔细观察河流湖泊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纠正学生不当操作。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河流和湖泊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从而弄明白,地形、降水与湖泊、河流形成的关系。 教师播放自然界中下大雨时,雨水流进湖泊、河流,造成河水、湖水上涨的视频,导学生观看视频,从而进一步明白,湖泊和河流是怎样形成的? 拓展思考:同学们,水往低处流,下雨时,只要哪个地方低洼,水就会不停的往这个地方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河流和湖泊。那么下雨时,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校园里有没有河流和湖泊呢? 四、河流和湖泊是生物的家园 教师引导: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谁来说一说,河流、湖泊中生活着哪些生物? 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生活在河流湖泊中的生物,如鱼、青蛙、蛇、乌龟、水草、荷、田螺等等。 教师出示水底生物分布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河流、湖泊中生活着哪些生物,这些生物分别生活在水体的什么位置?是生活在岸边?还是生活在水体的上部、中部或者底部? 教师继续引导:不仅如此,我们的食物中还有许多来自于河流与湖泊,你们知道我们有哪些食物是来自于河流和湖泊吗? 五、教师小结 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水体,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我们人类更是离不开河流与湖泊这些淡水水体,他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所以,我们要爱护水资源。
| |||||
板 书
设 计 | 12、河流与湖泊 常见的淡水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等等 淡水生物 |
课 题 | 13、地下水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 2.通过猜测、讨论和阅读等学习活动,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3.能多人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知道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 4.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储量、储存区域。 | ||||
教学难点 | 能够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通过实验认识到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储量和储存区域。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易水井模型的材料,如: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等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周围的泉水、井水,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泉水、井水的特点、成因等。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谁能说一说,淡水水体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形成与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 探骊指生说一说生活在淡水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体会淡水水体的重要作用。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另一种水——地下水。 板书课题:13、地下水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描述井水、泉水的特点 教师出示泉水和井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泉水、井水) 泉水和井水与我们前一课学习的湖泊、水库、河流里的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预设: 井水比较清澈,冬暖夏凉,大雨之后,井里的水位会上升,并且井水也会变得浑浊。 泉水比较清澈、甘甜,也是冬暖夏凉,不过大雨之后,不会变得浑浊。 那么这些泉水、井水可能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对井水和泉水的来源作出自己的猜测。 预设:下雨累积形成的;从地底下冒出来的;雨水、湖水等地方流过来的…… 过渡:那么井水和泉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探究一下井水的来源。 活动二: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认识井水来源 出示课本上的制作简易水井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讨论: 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呢?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一一出示这些材料:塑料瓶、大的罐子、石子、沙子、水、人造草等等。 本次实验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全班交流,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模拟实验时,水要均匀的倒在塑料圆筒的周围。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水向下渗透的过程,再观察圆桶中水的变化,并且还可以用小勺子轻轻的搅动井里的水。 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模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 全班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本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说一说井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 实验现象:水会依次透过人造草、沙子和小碎石,缓缓渗透、积聚到杯底,直至充满小碎石之间的空隙。圆桶中的水位,也随之慢慢升高,最后与外面的水位保持相平。 实验结论: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透进土壤,积聚起来的。 活动三:认识地下水的成因,保护地下水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进土壤,积聚起来的,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出示课本上的地下水的形成示意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 教师指导: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地下水的成因示意图。如果我们给土壤分层,就可以分成2层,分别为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 理解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含义 可渗透层一般由质地疏松的土壤和岩石碎屑构成,透过缝隙,它们能吸附水分,储存水;而不可渗透成,则是水很难渗入、溢出的岩层。 了解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作用 渗透层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水分、储存水分,土壤和岩石碎屑可以起一个过滤的作用,过滤掉水中的杂质。不可渗透层是防止水渗入、溢出岩层。 引导学生把大自然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和刚刚制作的简易水井模型图进行对照,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 教师小结: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者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就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迁移练习: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和示意图,认识了地下水的成因,大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了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名称填在下图括号里。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并介绍一下自己这样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下水的形成原因。 活动四、保护地下水 教师引导: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大家有哪些好的方法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呢? 预设: 方法一:透水路面 出示透水路面,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认识透水路面的样子。 大家知道透水路面的材料,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了解透水路面的作用:透水路面能够还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 方法二:雨水回灌地下 出示雨水回灌地下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雨水回灌地下的方法。 交流雨水回灌地下的作用:雨水回灌技术也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还可以避免暴雨时洪涝灾害的发生。 拓展补充: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补充地下水的方法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补充地下水的方法呢? 预设: 植树造林,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淡化海水,来供应人们日常生活用水。 少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损失。 教师小结:同学们,地下水的下渗速度很慢,地表水达到地下深处,所需时间平均在100年以上,所以,地下水的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活动五:情境练习题 同学们,现在我们家乡正在开展保护地下水的活动,请你来设计铺设一条步行道的方案,要求既方便雨天路人行走,又能够让雨水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地下。大家想想,这条人行道该怎样设计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活动方案,并说一说这样设计的原因。 预设: 方案1:路面可以铺设可渗水的小瓷砖,中间有小孔,方便雨水的渗透到地下。 方案2:在铺路的时候,道路中间可以稍微高一些,两侧低一些,方便雨水从两侧渗透到地下。 方案3:铺设新型透水路面材料。 方案4:在人行道两边种上花草树木,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教师小结:大家的设计方案都很棒,都符合这条道路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地下水的类型、特点、来源、形成原因等知识,懂得了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 |||||
板 书
设 计 | 13、地下水 地下水的形态 地下水的成因 |
课 题 | 14、海洋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观察地球平面图或者地球仪,初步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 2.乐于探究海水与淡水的不同,通过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推理出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3.通过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体验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4.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资源,初步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 ||||
教学重点 | 认识海洋,通过实验推理出海水含有很多的杂质,初步学会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发现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海水蒸发和海水淡化实验材料,活动手册等等。 | ||||
预习要求 | 查阅资料,了解海洋及海水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是一颗非常特殊的星球,他被称为“蓝色的水球”,大家知道为什么称它为水球吗?(因为地球上含有大量的水。)其实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绝大多数是海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14课——海洋,了解海洋和海水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14、海洋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交流对海洋和海水的认识 出示世界海洋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弄明白,这份示意图中蓝色的部分就是海洋。 教师引导:你们对海洋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海洋的认识。 预设: 海面很宽广,很辽阔,海面上有巨大的波浪;海边,有一种很腥味;海洋里有很多动植物;海水是咸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为3795米。 上一课我们提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既然海水这么多,人类为何不直接饮用海水? 全班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海水的原因:海水是咸的,水中有很多细菌,海水没有经过消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对,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微生物,细菌,有机物等等,这些成分大多数对人体是有害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海水中究竟含有哪些东西。 活动二:做海水蒸发实验,比较海水与淡水蒸发后的残留物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因此,在实验中所取的淡水和海水的量要一样多,一般为一毫升。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汤勺中的水烧干之后留下的东西。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安全使用滴管和酒精灯。 各小组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情况,阐述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淡水蒸发后,勺子中什么都没留下,而海水蒸发后,勺子中会有残留物?勺子中留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勺子中留下来的残留物,就是海水中的杂质,而在这些杂质中,盐的含量又是最高的。据统计,海水中盐的浓度是人体内的4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的海水,要排掉所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350毫升体内的水,这样不仅没有起到解渴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这就是海水又苦又咸的根本原因。 过渡:虽然海水不可直接饮用,但是,海水经过淡化之后,就可以饮用了。 活动三: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淡化实验 引导: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该怎样去做呢?又如何进行海水淡化呢? 出示课本上的淡化海水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制作海水淡化装置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海水淡化? 全班交流活动所需材料:一个深色的盆子,一块小石头,盐水,保鲜膜,碗等等。 交流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点,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关键是加热,所以要选用深色的盆子,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并且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同学们需耐心等待,注意观察水在保鲜膜内部凝结的过程。 学生按步骤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教师巡视,相机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完成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并且把它放到太阳底下暴晒。 特别说明:因为这个过程有点长,因此只要求学生把制作好的海水淡化装置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继续回到教室上课,把下面的内容讲完,再回头去看一看,海水淡化的情况。 活动四:认识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一直离不开海洋,人们把海洋称之为“人类的资源宝库”,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课本上的海洋剖面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引导学生看一看,再读一读旁边的说明文字,并根据这段文字说一说,海洋为什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在海洋中有哪些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哪些生活在浅海?哪些生活在海岸边?又有哪些生活在深海? 教师补充介绍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海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刻体会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教师小结: 同学们,海洋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含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核动力资源,因此,海洋确实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练习拓展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大概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现在大家知道海洋和湖泊之间的区别了吗? 出示题目:至少写出三条海洋不同于湖泊的地方。 学生练习答题,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 海水是咸的,湖泊大多是淡水。 海洋面积很大,湖泊相对较小。 海洋资源相对于湖泊来讲更加丰富。 海洋比湖泊要深的多。 海洋里的动物、植物种类繁多。 海洋的风浪比湖泊的风浪更大。 海洋有潮涨潮落…… 活动五:检查海水淡化装置的效果 引导学生去将外面放置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搬到教室里来,各小组仔细观察,看一看海水淡化装置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将海水中的淡水淡化出来。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淡化出来的水。 教师小结,讲一讲淡化海水使用的原理。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学会了淡化海水的基本方法,课后请大家搜集海洋动植物信息,从海岸边、海洋里各选出一种,了解它的生存本领,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的第2题。
| |||||
板 书
设 计 | 14、海洋 海水与淡水的不同之处: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
课 题 | 15、珍惜水资源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通过交流水的用途及缺水的影响,认识到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意识到水的重要性。 2.乐于多人合作,进行模拟实验,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能说明导致用水量增加的客观原因。 3.了解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措施,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并愿意身体力行,节约水资源。 | ||||
教学重点 | 认识到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意识到水的重要性。 | ||||
教学难点 |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及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了解导致用水量增加的客观原因。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和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的模拟实验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水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了解家庭用水情况。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有71%的地方都是海洋,尽管海水很多,可是海水不能够直接饮用。因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一谈珍惜水资源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15、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了解水的用途 教师引导:我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水,大家想一想,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水的用途。 预设: 水可以用来洗衣服、做饭、拖地、浇花、洗车等等。 请大家想一想,缺水将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缺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缺水给人们的生产带来的影响。 预设: 农田不能灌溉,船不能正常行驶,工厂不能生产产品。 我们不能洗衣服、做饭、洗车、拖地、浇花、冲厕所等等。 不能养鱼、养虾等等。 教师小结:水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离开了水,人们将寸步难行,人们的生活、工业、农业、航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水对于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活动二:体验水淡水资源的有限 引导:有的人认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们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不对)是的,其实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对比实验,来了解一下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出示课本上模拟对比实验的操作图及相关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容器、水槽、大杯、中杯、小杯、吸管等等。 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点。 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要分别从一升水中取出多少毫升水,才能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和湖泊水。(冰川水21毫升,地下水6.5毫升,河流与湖泊水0.5毫升。) 教师特别强调:在实验过程中量取淡水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特别是6.5毫升和0.5毫升的水要取得准确一些。 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取出的冰川水、地下水、河流和湖泊水。 交流: 这个最大的杯子里面盛的是海水,总量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算一算。(为72毫升),2号杯子里面盛的是(冰川水),为(21毫升),3号杯子里面盛的是地下水,为6.5毫升,4号杯子里面盛的是河流湖泊水,为0.5毫升。看了这4个杯子里的水,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 盛淡水杯子里的水真少啊,只有一点点。 这说明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水是非常非常少的。 教师继续引导: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河流湖泊水非常少,可是冰川水和地下水却非常多,我们可不可以利用冰川水和地下水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前几课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弄明白,冰川水中大部分不能被直接利用,地下水中大部分属于深层地下水,很难取用,并且为了保护地下水,我们不能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在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中,还要将沼泽水、土壤中的水、被污染的水等等排除在外,这样一来,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就更少了。所以,面对有限的淡水资源,我们该怎么办呢?(要节约用水。) 活动三:体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教师引导:淡水资源是如此稀少,往往是供不应求的。下面我们继续做模拟实验,体验一下淡水资源的供不应求。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教师强调:在进行本次模拟实验的时候,注意盆中的水不能太多,供水者只有一名,取水者有3-4名,在活动中要注意思考,盆子中的水多长时间内会被取干?这说明什么?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注意实验的有序性,不要争抢。 全班交流实验的情况。 教师引导:本次实验是模拟城市供水情况的,实验中的供水者在现实生活中指的是什么呢?供水者的水又是哪里来的呢?(供水者指的是对一个地区可利用淡水的补充,像降水、调水等等。) 用水者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指什么人?(用水者指的是各种用水活动,像生活、农业、工业用水等等。) 讨论:一个城市中哪些原因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测: 人口数量增加,水的用量就会增加。 天气热,也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 灌溉季节,农田灌溉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水的需求量会增加。 本地区如果出现大型工厂,对于水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教师小结:是的,人口的增加、天气的变化、工厂的生产、农业的灌溉等等都是用水量增加的原因。虽然有降水、调水,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用水量,大部分地区的淡水资源仍然是供不应求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活动四:节水方法我来想 教师引导:淡水资源非常有限,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就更加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我们怎样才能节约更多的水呢?聪明的人们想出了很多节约用水的办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本上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 方法一:农田滴灌 利用塑料管道上的小孔,将少量的水送到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灌溉。 教师补充介绍:这种方法又叫微型灌溉系统,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植物需要多少水,就输送多少水,这样就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节约了大量的水。 方法二:循环用水 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重复使用。 方法三:使用节水产品 新型的抽水马桶能产生耗水量少、旋转快的强劲水流,可以用更少的水将马桶冲刷干净。 同学们,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你还想到哪些方法节约用水呢? 预设: 在山坡上修建梯田,能够充分利用雨水。 将植物密集种植,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比如立体种植,大家常见的草莓墙等。 过渡:我们不仅要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中节约用水,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 活动五:家庭生活中节约用水 教师引导:淡水资源如此紧张,节约用水,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节约用水。 学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节约用水?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家庭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然后在横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分小组交流,并且填写好活动手册。 全班交流,懂得怎样节约用水。 预设: 用节水马桶,可以在马桶水箱中放一瓶水。 洗脸刷牙时不要一直开着水,用水盆接水洗脸。 集中洗衣服,少量的洗衣服用手洗,不要用洗衣机。 收集洗菜的水,用来冲马桶、浇花、拖地等等。 换节水水龙头。 洗澡的时候,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在擦肥皂、沐浴露的时候,不要把水一直开着。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淡水资源一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节约用水。“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四、课后作业 课后请大家为自己家制定一个节水方案,比较节水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情况。等到下一周,我们再来交流,看看谁和节水方案更加合理、有效。 | |||||
板 书
设 计 | 15、珍惜水资源 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水资源是有限性的,可利用淡水资源供不应求 节约水资源 |
课 题 | 第五单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 16、人的呼吸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能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感受呼吸时鼻息和胸部的活动,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2.能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3.能够有意识的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 ||||
教学重点 | 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和器官的功能,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发现呼吸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通过实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从而认识到呼吸的意义。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塑料袋、澄清的石灰水等等。 | ||||
预习要求 | 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人的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作用。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感受呼吸 教师引导:同学问,请大家将食指放在鼻前,然后深呼吸,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做一做,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请大家把双手放在胸下方(教师示范做动作),然后深呼吸,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一做,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我们把食指放在鼻前,会感觉到一股热气喷出来;我们把手放在胸下方,会发现胸部有起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呼吸。)是的,是因为呼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人的呼吸。 板书课题:16、人的呼吸 过渡:通过刚才的两个动作,我们发现,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那么我们吸进去的气体去了哪里?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气体在经过这些器官的时候,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参与呼吸的器官。 教师出示呼吸器官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并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 预设: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的作用。 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教师特别强调:空气是经鼻腔、呼吸道到达肺部,然后又经呼吸道,从鼻子呼出体外。口腔不属于呼吸器官,他可以参与呼吸,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用口腔呼吸,人并不舒服,譬如气体进出口腔,会带走口腔内大量的水分,导致咽部干燥难受。 练习巩固 出示人体器官示意图,引导学生在下图中填写呼吸器官的名称,了解呼进呼出的气体通过各个器官的顺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过渡:空气通过人体的呼吸器官吸进人体,再排出体外。那么,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活动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你们认为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对此问题进行预测。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想法。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需要的材料、步骤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塑料袋、澄清的石灰水。 交流实验方法及注意点,教师强调,塑料袋中倒入的石灰水不宜过多,并且不要用手去接触石灰水;在塑料袋中装入石灰水之后,要捏紧口袋口;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两袋石灰水,并说一说,这两袋石灰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一袋石灰水仍然很澄清,另一袋石灰水变得浑浊。) 讨论:同样的石灰水,为什么一袋石灰水,没有什么变化,而另一袋石灰水却变得浑浊了呢。 教师引导并小结:人需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营养物质转化为维持体温的热量和支持活动的能量,并把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因此,普通的空气不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而呼出的气体中因为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容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这就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 活动三:认识氧循环 教师引导: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还有谁也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呢? 学生列举地球上需要氧气才能生存的动物。 教师小结:其实,除了人需要氧气之外,其他动物也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水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恰恰相反,是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幅插图上的内容,教师借助这幅插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氧循环。 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很担心,地球上人和动物这么多,总是在不停的呼吸,会不会把氧气都用光了。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人的呼吸,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呼吸时,空气先经过鼻腔到达咽喉,然后通过器官和支气管进入肺部,再由肺部经过呼吸道,从鼻子呼出体外。人和动物吸进去的是空气,排放出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植物吸进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出的是氧气,这样地球上就形成了氧循环。下一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运动和呼吸,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 |||||
板 书
设 计 | 16、人的呼吸 呼吸系统 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
课 题 | 17、运动和呼吸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自己在安静、运动结束、休息三分钟后这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2.阅读材料,认识肺活量,并且能够使用简易的装置测量肺活量,知道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3.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认识到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意义,提高健康意识。 | ||||||||||||||||
教学重点 | 通过测量,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知道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 ||||||||||||||||
教学难点 | 认识到运动对呼吸有影响,知道通过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活动记录单、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的材料等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自己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呼吸有什么不同,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人的呼吸》这一课,谁来说一说,人的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哪些?人的呼吸系统的工作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跟呼吸有关的话题。 板书课题:17、运动和呼吸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体会运动前后呼吸的变化 教师引导:同学们,运动前后我们的呼吸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来测一测自己在三种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教师指导: 呼吸次数的概念,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来做一呼一吸的动作。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测量的要求。
教师讲解:我们一共要测量三次,安静状态下测一次,然后来做一做原地加速下蹲运动,运动结束后测一次,接着休息三分钟之后再测一次。每次测量由老师统一计时,大家自己数自己呼吸的次数。 (1)测量安静状态下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2)组织学生做原地加速下蹲运动1-2分钟,结束后立即测量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3)引导学生坐在座位上静静的休息3-5分钟,然后再测一测呼吸的次数,并作好记录。 指导学生分析数据 (1)引导学生看一看自己记录下的数据,分析自己的数据,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分析下这是为什么。 每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次数不一样,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后减少并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 (2)教师有选择的引导学生比较男生和女生测得的数据,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总体上来讲,同一种状态下,男生、女生的平均呼吸次数不一样。安静状态下男生比女生呼吸略慢。 (3)引导学生把自己测得的数据,跟老师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同一种状态下,同学和老师的平均呼吸次数不一样。安静状态下老师比同学呼吸略慢。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我们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呼吸的次数并不相同。同一种状态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呼吸的次数也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什么是肺活量呢?为什么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活动三:了解肺活量,并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什么是肺活量? 出示课本上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什么是肺活量? 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 引导:肺活量跟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关系,大家想不想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呢?不过在测肺活量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简易的测量装置。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全班交流: 所需的材料:塑料瓶、水槽、弯头、吸管、自来水等等。 交流制作方法和注意点。 学生分小组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测量仪制作情况,并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简易肺活量测量仪。 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老师引导:肺活量测量仪已经制作好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肺活量究竟多大?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肺活量最大吧。 教师示范演示如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强调,测量时同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为了卫生,每个人测量后要更换吸管。 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记录下自己肺活量大小。 学生汇报自己的肺活量大小,评选出全班肺活量最大的同学。 引导学生把前面测量的一分钟呼吸次数和自己肺活量的大小数据进行比较,看一看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一般来讲,肺活量大的同学,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就比较少,而经常运动的人,一般来讲,肺活量都比其他人要大一些。因此,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 教师出示真正的肺活量测量仪,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肺活量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活动四:保护呼吸器官 教师引导:同学们,呼吸器官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该怎样保护呼吸器官呢? 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插图,以及生活实际经验,说一说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预设: 空气不良的时候,出门要戴口罩。 不吸烟,同时要远离二手烟。 经常开窗透气,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流行病爆发的时候,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 了解吸烟的危害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家里面有人吸烟吗?别人吸烟的时候,你站在旁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别人吸烟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理解二手烟的概念,了解二手烟的危害。 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健康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大家有什么话要对吸烟的人说吗?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人在运动的时候,呼吸会加快,懂得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的肺活量,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懂得了吸烟有害健康。课后,请大家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积极劝说家人不要吸烟,保护呼吸器官。
| |||||||||||||||||
板 书
设 计 | 17、运动和呼吸 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肺活量 保护呼吸器官 |
课 题 | 18、食物的旅行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能通过图示、指认、模拟等“解暗箱”的方法,知道并能描述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2.模拟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运动,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通过讨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 ||||
教学重点 |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 ||||
教学难点 | 通过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明白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实验所需的材料等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我们吃东西的过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部分及作用。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早上,大家吃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吃的早餐。 师:大家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去哪儿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食物的旅行。 板书课题:18、食物的旅行 二、食物的旅行图 教师引导: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经过体内的哪些器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说一说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小结:所有的这些器官,我们统称为消化器官。 板书:消化器官 教师:大家想不想画出食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图呢?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题目,要求学生画出人体内的各种消化器官,并用文字标注消化器官的名称,用箭头表示食物前进的路线。 学生动手画食物的旅行图,画完之后分小组交流,各小组选出画的合理的食物旅行图,在全班进行展示。 过渡:大家的食物旅行图都画好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大家画的对不对? 三、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师生一起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作用。 教师强调肝脏在消化过程中通过分泌胆汁来发挥作用,因此肝脏也是消化器官之一。 认一认消化系统工作流程,出示印有消化器官的围裙,引导学生指认食物的旅行路线,进一步明确消化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以及消化器官的工作流程。 教师小结:食物的旅行路径是口腔、咽部、食道、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练习巩固 教师:学到现在,相信大家对消化系统和消化器官有一定的了解。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在下图中填写消化器官的名称。 学生完成练习并交流评价,巩固对消化器官的学习。 四、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教师引导:同学们,食物进入消化道里,是通过什么方式前进的呢?人在倒立的时候,吃进去的东西,还会在消化道内行进吗?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模拟实验来研讨这个问题。 制作食物消化到模型 出示课本制作食物消化到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说明,了解消化道模型制作需要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消化道模型各个部分的衔接要紧密,不要漏气。还要注意各个器官的顺序和位置是按照人体消化道系统进行组装的,不要把顺序弄错乱。 学生分小组制作消化道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消化道模型。 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好的消化道模型,来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教师先进行示范模拟演示实验,边演示,边强调动作要领,告诉学生用手捏软管、挤食物这些动作,就是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这种运动,我们称之为蠕动。 板书:蠕动 学生分小组模拟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情况,并认真观察食物的运动情况,懂得人能够在倒立的情况下吃东西,就是因为肠胃通过逐段蠕动,推进食物不断的行进。 五、了解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教师引导:同学们,消化器官是我们身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要好好的保护消化器官。下列这些情形,是在保护消化器官吗?请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出示课本上的几幅插图: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挑食、暴饮暴食。 学生针对这几种情况说一说,这些情形是在保护消化器官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会对我们的消化器官造成伤害之外,还有哪些行为也会对我们的消化器官造成伤害?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伤害消化系统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消化系统的行为,从而明白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出示健康儿歌,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认识到,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旅行》,认识到了我们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情况,同时还知道了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消化器官的行为,明白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下一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我们人体的消化器官,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第19课——《食物与营养》。
| |||||
板 书
设 计 | 18、食物的旅行 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蠕动 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
课 题 | 19、食物与营养 | 执教者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能够按照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2.通过看图,知道食物含有的七大营养素,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4.能够依据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 5.能够根据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食谱。 6.意识到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 ||||
教学重点 |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了解各营养素的作用,学会科学合理搭配食物。 | ||||
教学难点 | 了解各营养素的作用,学习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活动手册、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实验材料等等。 | ||||
预习要求 | 观察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主要有哪些种类,初步了解食物的分类。 | ||||
教 学 过 程 | 旁 注 |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旅行,初步认识了我们身体内的消化器官,谁来说一说,我们的消化器官包括哪些部分?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消化系统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19、食物与营养 二、认识食物的七大营养素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你们知道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些什么呢? 理解营养素概念 什么是营养素?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叫营养素。 营养素分为哪些类型?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些图片上的内容,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 全班交流,学生分别说一说,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作用? 练习巩固 教师:刚刚我们了解了我们平常吃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营养素,下面请大家来看这道题目。 出示题目:按食物的主要成分给食物分类,将数字填写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食物分类。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这10种食物分别含有哪些营养素? 特别提醒:同一种食物,可能含有多种营养素。 三、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特定的材料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检测淀粉 出示碘酒,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碘酒的颜色等特点。 教师介绍:碘酒具有遇到淀粉会被变蓝的特性,因此我们通常使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出示滴管,讲解滴管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示范使用滴管取、滴碘酒。 提出实验要求:请大家用滴管在桌上分发的每种食物上滴1-2滴碘酒,注意不能滴的太多,然后仔细观察碘酒颜色的变化,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检测了哪些食物?检测的结果怎样? 教师小结:因为碘酒具有遇到淀粉会变蓝的特性,所以我们一般用它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如果食物中含有淀粉,碘酒滴上去就会变蓝,反之,就不会变色。刚刚大家通过操作,发现土豆等食物中就含有淀粉,而胡萝卜中就没有淀粉。 检测脂肪 教师引导:检测淀粉,我们可以使用碘酒,那么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我们该采用什么办法呢? 教师出示花生米,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检测花生米中是否含有油脂,并验证一下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把学生提出的有效方法板书到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预设: 用纸在花生上用力刻画、挤压。 碾压花生,然后把花生放到水中。 学生分小组采用各自的办法来验证一下,用这些办法,是否能够检测检测出花生中有没有油脂。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检测情况。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检测情况,以及检测的结果。 教师小结:同学们,要想检测食物中的营养素,我们要借助特定的工具和材料,那样效果会更好,这些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都会接触到。 四、合理膳食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那么,我们的饮食是否合理呢?怎样饮食才是合理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出示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示意图,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的内容,初步明白怎样的膳食才是合理的。 判断自己每天的食物是否合理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前一天早餐、中餐和晚餐分别吃的什么食物,并记录下来,然后对照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判断一下自己的食谱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又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可以做怎样的改动。 教师指导:同学们,判断自己的食谱是否合理,要从品种和数量两个方面进行估计,重点是从品种方面进行对照。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自己昨天的食谱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应该怎样修改,才更健康更合理。 教师小结:同学们,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所以,为了健康成长,我们的食物要多样化,不能挑食,偏食。 五、设计科学食谱 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物中的营养素,以及怎样的膳食才是科学合理的,下面我们就来为自己设计一份科学的食谱吧。 学生动手为自己设计一份科学食谱,教师提醒学生,设计食谱的时候,要注意食物种类的合理搭配,要从营养均衡,价格合理等方面考虑食谱的合理性,科学性。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科学食谱,其他同学对此进行评价,看一看营养是否均衡,食物种类是否合理。 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食谱,教师建议学生参照这份科学食谱,进行合理膳食。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与营养》,认识了食物的七大营养素,同时学会了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懂得了合理膳食,学习了科学的搭配自己的食谱,希望大家能够合理膳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 |||||
板 书
设 计 | 19、食物与营养 七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 合理搭配食物 营养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