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一种鹦鹉仅存18只公鸟时,如何让它不灭绝? 网红鹦鹉围观记

鸟窝里的猪 鸟生 2020-08-27

鸟生

No.97

撰文:朱雷

网红回归

今年春天(新西兰的春天 = 国内的秋天),我在家刷Facebook的时候看到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某网红鹦鹉强势回归,即将举办公众见面会,我们有机会看到他!

这是一只名叫Sirocco的鸮鹦鹉(Kakapo, Strigops habroptilus)。相信很多国内的朋友也见过他的照片——前两年由于他曾经把一位摄影师误当作母鸟而爬到摄影师头上进行不可直视的行为,这段视频很快被做成了GIF表情包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Sirocco骑在摄影师头上摇摆的视频。截图自Sirocco的Twitter,from goo.gl/ZHWwtA


作为新西兰(也是全球)最濒危的鸟之一,Sirocco被新西兰环保部选为野生动物保育形象大使,换句话说就是卖萌博关注。环保部不仅给他起了名儿,还专门儿为他注册了Facebook和Twitter。由于Sirocco太萌了,于是他很快变成了网红,极大地促进了公众对新西兰野生动物的关注。

这是官方的说法,当然我觉得他真正爆红起来是因为他在摄影师头上做的那些不可描述的事儿……

现在Sirocco的Facebook主页大约有22万关注者,粉丝量是咱们鸟生的15倍左右,可见他确实挺红的,虽然我觉得鸟生形象大使其实比Sirocco好玩儿多了。

围观鸮鹦鹉?

观鸟爱好者总有一种“要在野外亲眼看到某种鸟”的执着,然而这想法在鸮鹦鹉这儿行不通——作为新西兰特有且极危的鹦鹉,鸮鹦鹉总共就剩下148只了,它们分别生活在3个隔离了天敌的离岸小岛上,只有保育工作者和经过批准的媒体才能上岛接触到这些鹦鹉。

得亏有Sirocco这个形象大使——每隔几年,新西兰环保部都会让Sirocco与公众见见面。这几乎是大家亲眼围观鸮鹦鹉的唯一机会。于是当看到本文开头的那条新闻,我就蠢蠢欲动了,而让我果断下手预订的根本原因是官方说这次以后两年内都不会安排Sirocco的见面会了。

要亲眼见到一只鸮鹦鹉实在是太难了。截屏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区第一媒体Otago Daily Times官网,from goo.gl/81Ezw7

Sirocco平时跟其他的鸮鹦鹉一块儿住在小岛上,只有见面会的时候才会被请出来。见面会期间,他会在新西兰大陆的两个“行宫”之一出现:惠灵顿(北岛)的Zealandia保护区,或者达尼丁(南岛)的Orokonui保护区。经过一番竞争,今年Orokonui赢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利好,毕竟这地方离我们家只有半个小时车程。

Orokonui保护区里面,Sirocco的行宫,里面塞了不少树杈供他攀爬。这玻璃小屋平时空着,好几年才用一次。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网红见面会

鸮鹦鹉是夜行性的,所以见面会是在晚上天黑以后。这天我和鹰之舞吃过晚饭就早早地到了Orokonui的游客中心。报名的客人们在这里集合,出发前要先在教室里听鸮鹦鹉保育组的一个小姐姐讲一会儿故事——毕竟好几年一次见面会,不能让大家看个乐呵就走了,多少得接触一下保育知识。

听完知识以后,大家跟着小姐姐一路走进保护区的森林,来到Sirocco的行宫,大家围一圈儿站好。彼时Sirocco蹲在行宫的一角,呆呆地看着我们,感觉没太睡醒的样子。

呆呆地看着我们的Sirocco,就像一个大绿球。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保育组小姐姐随后走到行宫里面,拿出一盒食物。Sirocco瞬间就醒了,就跟看见猪粮的麦芽儿一样,高速冲向小姐姐求投喂。【注:麦芽儿是咱们公众号(鸟生)的形象大使,一只特萌的荷兰猪】

我觉得这俩形象大使都是一样的蠢萌——Sirocco冲过去的时候非得举着那对儿不会飞的小翅膀、拖着3公斤重的身体高速奔跑,结果把自己绊了一跟头;而麦芽儿冲向猪粮的时候,则经常由于过于激动而把脸撞到猪屋的墙上(这个时候她会用手揉脸,然后我们被萌一脸血,跑题了)。

小姐姐正在投喂Sirocco。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吃了一轮猪粮之后,麦芽儿【大雾】开始动力十足地在行宫里跑来跑去(Sirocco特别亲人,所以当他发现被人围观时会变得很兴奋,这也是他成为形象大使的原因)。

小姐姐这时候又跟Sirocco玩儿了一会儿,边互动边跟大家介绍鸮鹦鹉的保育史,大家则都在疯狂地拍照。Sirocco一会儿跟小姐姐互动,一会儿跑到树上左右摇摆,还会凑到玻璃近前仔细观察游客们,超萌的。

鹰之舞对Sirocco的评价是:“Sirocco好大,好壮硕,圆润的身躯扭来扭去,很好玩。”感觉同样的话也可以拿来评价麦芽儿……

扭来扭去的Sirocco。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保育组的小姐姐边跟Sirocco互动边向大家科普。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很快时间限制就到了,然而大家都舍不得走,小姐姐催了好几遍才离开。回到家以后,我们又该亲自伺候另一个大使了——

鸟生的形象大使:麦芽儿(一只两岁半的荷兰猪),很壮硕、很圆润。我觉得她跟Sirocco一样萌。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鸮鹦鹉:我不蠢,真的

经过了40年的保育,鸮鹦鹉的种群也只有148只。为什么它们这么倒霉,如此接近灭绝呢?

并非是因为鸮鹦鹉太蠢(虽然它们有的时候确实蠢萌蠢萌的),主要还是人类导致的。

小时候看《保护生物学》之类的书,总结出有三大因素会导致物种灭绝:栖息地丧失、人为捕杀和生物入侵倒霉的鸮鹦鹉把这仨全占了

本来新西兰除了几种蝙蝠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掠食性哺乳动物,也没有人类,所以作为新西兰特有鸟类的鸮鹦鹉快乐地生活在森林里。这导致了它们的演化路线十分清奇

鸮鹦鹉大而重(2~4千克),是现存最重且唯一不会飞的鹦鹉;它们喜欢爬树,然而因为太重了,经常会压断树枝而掉下来。鸮鹦鹉有极强的探索精神,看到新事物会凑上前来观察一番。当看到它们觉得危险的东西时,会静立不动以躲避危险。


凑上前来认真观察。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本来这样的习性可以完美地规避白天的猛禽和晚上的猫头鹰之类的本土天敌,毕竟猫头鹰的眼睛和耳朵都无法定位静立不动的猎物。很机智对吧?

结果人类来了

六七百年前,太平洋土著族群——毛利人登陆新西兰;19世纪,欧洲人也开始移民新西兰。此后,大片原生森林被欧洲移民砍光,改造为农场。鸮鹦鹉等以森林为家的鸟类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地压缩。

很多看似很漂亮的牧场在很久以前都是森林。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然后登陆的人类发现这肥硕的大绿鹦鹉竟然不怕人哎,可以抱回家!于是无数的鸮鹦鹉被自诩文明的欧洲人抓去当宠物养;同时由于鸮鹦鹉过于肥硕,也会被直接猎杀,作为食物和皮草来源之一。

最可怕的是人类移民引入了众多的猫猫狗狗还有鼬等大规模杀伤性捕食者。这些入侵捕食者跟鸮鹦鹉一样,都特喜欢在夜间行动。想象一下,鸮鹦鹉看到这些以前从没见过的动物,显然会先好奇地走过来观察一番,发现有危险后就赶紧静立不动。

这简直是送上门来的肉啊。

达尼丁市,奥塔哥博物馆里的这个情景展示很有教育意义。当然其实被摁在地上的乌鸫也是外来物种。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最糟糕的是鸮鹦鹉无比低下的繁殖效率导致了它们的种群数量一旦崩溃就很难恢复——它们4~5年才繁殖一次,繁殖周期甚至比世界杯还长。

这是因为鸮鹦鹉的主要食物——新西兰陆均松(Rimu, Dacrydium cupressinum)4~5年才大规模结一次种子,而这些“松果”里含有大量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是鸮鹦鹉及其宝宝的理想食物。所以鸮鹦鹉的繁殖周期必须跟当地陆均松的繁殖周期一致,才能保证食物充足(毕竟个儿大吃得多)。

新西兰陆均松和它的叶子特写。这么一棵树可以长50米高,能活近1000年。CC0


更奇葩的是,繁殖期到来时,鸮鹦鹉公鸟的求偶策略是在半夜找一块林间空地,然后把自己鼓成球,发出响亮低沉难听的叫声(能传出1公里远),指望着有同样奇葩的母鸟被这种难听的叫声吸引过来。

要是没有母鸟上门儿(一般都没有),可怜的公鸟就得自嗨一晚上,甚至叫了几个月都没有回应也是有可能的。当年鸮鹦鹉还很多的时候(18世纪之前),一堆公鸟会在一起嗨,然后母鸟会过来挑选她喜欢的公鸟,可惜这种集群求偶的盛况现在再也看不到了。

自嗨中的公鸟会把自己鼓起来,空气在胸腔中震动就会发出响亮而低沉的叫声。他们还会挖个坑然后趴在坑里叫,这样声音会传得更远。Merton et al. (1984:fig. 4)


到了1970年,在人类和入侵捕食者的共同努力下,鸮鹦鹉的已知种群数量骤减到18只。也就是说全世界已知的鸮鹦鹉群体就剩这18位了。

尴尬的是,这18只全是公鸟。这可怎么保育?

40年的保育,成功了吗?

上世纪70年代,以新西兰政府机构为背景、以科学家为主导的鸮鹦鹉保育计划开始实施。然而仅剩的那18个基友意味着神马计划都是浮云。于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赶紧去野外找找看有没有没被发现的鸮鹦鹉种群

然而当时新西兰南岛和北岛都充斥着猫狗鼬,一切搜索尝试都毫无成果。幸运的是,1977年,位于南岛以南的新西兰第三大岛——斯图尔特岛(Stewart Island)上的密林里发现了大约200只的鸮鹦鹉群体,有男有女

斯图尔特岛位于南岛以南,是新西兰第三大岛,岛上有茂密的森林。斯图尔特岛的毛利语名字Rakiura是“极光之地”的意思,因为这里经常能看到华丽的南极光。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保育工作者们刚从巨大的惊喜中回过味儿来,斯图尔特岛上就出现了猫的身影。没过两三年,岛上的鸮鹦鹉数量直接被腰斩,然后迅速掉到100只以下

大家琢磨着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儿,而且斯图尔特岛太大了不利于保护,所以想了个点子:挑了几个离岸小岛,花重金灭杀了岛上包括鼠类在内的所有入侵哺乳动物,把当时仅存的65只鸮鹦鹉放养到这些小岛上的森林里

这种策略在保护生物学领域有专有名词儿,叫“迁地保护”。当原栖息地因为某些原因实在呆不了了(指望杀掉南岛和北岛所有的入侵哺乳动物?那是不可能的),这时就得指望把剩下的个体迁移到安全的地方了。

时至今日,鸮鹦鹉仍然是最濒危的新西兰特有种,不过种群数量终于从65只缓慢增长到了148只(毕竟繁殖率实在太低)。目前,鸮鹦鹉享受的是新西兰最顶级、人工介入强度最高的保育措施:

 ➤ 鸮鹦鹉所在的小岛不开放公众参观

 ➤ 每只鸮鹦鹉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档案

 ➤ 每只鸮鹦鹉都佩戴了无线定位装置

 ➤ 岛上定时组织人工投喂,补充营养

 ➤ 人工孵化为主,少量尝试独立繁殖

当然,保育形象大使Sirocco强大的卖萌吸粉能力也为保育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更多的人接触了本土野生动物保护的概念。

来卖个萌!朱雷摄,保留所有权利


所以说,想亲眼看见一只鸮鹦鹉还是很难的,你们现在看到的,可是国内第一份独家原创拍摄的鸮鹦鹉照片哦。

希望这些蠢萌蠢萌的鸮鹦鹉们好运

撰文:朱雷

编辑/封面:鹰之舞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其它公众号转载


微信公众号推送呈现形式再次改版,为了能在第一时间阅读鸟生的精彩图文,欢迎按如下提示为公众号鸟生设置星标。

主编声明

本文为鸟生原创,由朱雷撰写。鸟生不使用未经授权的网络图片。文中插图照片或为主编拍摄,或为公有领域图片,或为仅供说明评论之用的截图。鸮鹦鹉雄鸟求偶画的参考文献见“阅读原文”。

公众号:鸟生

主编团队:朱雷(红嘴蓝鹊)& 鹰之舞。原创国内外关于鸟、自然旅行和自然保护的科普故事。微信号:birdslife

主编个人微信:leizhu429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