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后的样子,九思LNG(4)

议气疯发 议气疯发 2022-04-23

四、妄言气价十年(上)


       关键词:左右互搏

       大概率事件:市场化越走越深,天然气越来越贵

       往好了说:改革,是为了理顺

       往坏了说:改革,所以理不顺

       不确定的事:拿什么建设你,我的管网?

       确定的事:我们终将怀念苟且的今天



       价改政策频出,气价起起落落,多少的“潜规则”,多少的“黑幕”,成因却都是同一个:

       天然气,自己跟自己在“左右互搏”。


       天然气是民生资源,也是能源商品。

       在中国,“民生”和“商品”之间的巨大沟壑,把无比强大的中石油以及更加无比强大的发改委,双双“坑”了进去。

       而且一“坑”就是二十年。

      

       时间倒回到2000年,西气东输项目论证会。

       朱镕基问张国宝:“上海的气多少钱一立方米?”回答:“1.56元。”

       ( 上海当时的“气”是东海气与焦炉气的混合。)

       很平常的一问一答,在当时却很不平常。


       建长输管道输送天然气,北京比上海优先太多。早在1985年华北油田的气就送到了北京,1997年通气的陕京线更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条天然气长输管道。

       然而气价却一直是“加”出来的。

       中国天然气有官方价格始于1956年,其后一直到2005年,天然气的各种价格,无论井口气价还是管输费,全都由国家直接指定的。原因很简单,早期天然气大多因采油而伴生,市场利用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于是中石油中石化报个采气成本,再算算管输成本,简单一加,价格就这么定了。

       能供上就行,没打算赚什么钱,这就是典型的“民生”思维。


       总理和国家发改委主任的一问一答,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国宝主任的回忆很有趣:“(当时)恐怕连上海市长也不一定清楚这个气价……(我)能回答上来完全是一个偶然……(朱镕基总理)怀疑我说的不对,便使了一个眼色给他的秘书李伟,让李伟给上海市长徐匡迪打电话核实…….李伟几次进出,还和朱镕基总理耳语,但并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还以为是有其他军国大事。……朱镕基总理说:“我刚才听到汇报里上海的气价,不相信张国宝说的这个数字,就让李伟去给徐匡迪打电话。徐匡迪回复了,说上海的混合气价确实是1.56元。所以,张国宝这一次说对了,没有说错。”


       这段生动的文字让人如临其境,“观”感不少:

       1、2000年的时候,官员们对天然气价格很不熟悉;

       2、在那之前的长输管道项目论证,怕是压根儿没考虑市场价格因素;

       3、朱总理和国宝主任考虑西气东输、给上海供气,都已不再是单纯的“民生”思维。


       差别何在?意义何在?

       简言之,陕京线上北京的气价是“加”出来的,而西气东输沿线乃至井口气价,却是用上海的气价“减”出来的。

       朱总理的问,国宝主任的答,心照不宣都在做减法,来评判西气东输的可行性。


       一问一答,转眼一十一年。


       时间快进到2011年,基于“市场净回值法” 的各省市门站价格制度终于正式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其核心是:目的地市场价格决定了沿线价格乃至井口价格,决定了天然气该不该采、管道能不能建、企业有没有钱赚。

       天然气定价模式,改“加”为“减”。

       “减”法思维,真正把天然气当做了商品。


       二十年苦心孤诣,发改委一以贯之的天然气商品化思维,在2017年5月颁发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里表露无遗:“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化方向,体现能源商品属性;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坚持严格管理,确保产业链各环节安全;坚持惠民利民,确保油气供应稳定可靠;坚持科学监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节能环保,促进油气资源高效利用。”


       为了体现天然气的“能源商品属性”:

       2004、2005,提出管输费两部制、基准气价的批量折扣,

       2011、2013,实施天然气定价制度改革、推行各省市门站价格制度,

       2014、2015,消弭价改遗留的“存量气”和“增量气”概念,

       2016、2017、2018,实现“居民”与“非居民”天然气门站价的并轨,

       不忘初心的发改委,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市场变化瞬间,

       步步用心。


       然而,

       步步用心的市场化改革,每及出手,却简单如昔粗暴依旧。

       忽进忽退的行政指令,时涨时跌的价格政策,让不明就里的企业战战兢兢;

       天威难测,市场步步惊心。


       下图是2012~2018山东省门站价变化,以及引发的用气增长率变化。

       事实上,发改委每一次调整价格,都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和足够的精心去测算;希望尽量降低负面影响,减少恶性反弹。

       结果呢?市场毫不领情,下图很清晰地展示了它的反扑,迅猛而凶悍。



       甚至,我们有理由怀疑,2014、2015年的连续调价,是对刚刚起势的LNG交通燃料应用的迎头一击。

       此后,2017、2018LNG重卡数量虽有所上升,但已很难恢复到2013年之前的盛况。各路资本纷纷抽离、主力企业备受重创,让中国的LNG交通燃料市场难续辉煌。




       夙夜忧思急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存量气、增量气并轨)的国家发改委,精心挑选了LNG交通燃料市场发展最迅猛的时间点,出手做政策价格调整,其本意就是希望蓬勃发展的市场能够缓冲掉提价的负面影响,

       然而这样的精心选择,恰恰有可能葬送了一个本可以一飞冲天的天然气市场。      


       就在发改委一点点从“坑”里攀出来的同时,中石油似乎却在“坑”里越陷越深。(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