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峰路这对60岁老夫妻,意外致残、中年丧子……老家就在那里,但今年过年不能回去了

2018-01-22 关注身边你我他的 壹周看

进入腊月,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文峰路,小商小贩、外来务工者多了几分期待:回家过年。


老郁,一个路边活禽售卖摊点的摊主,期待回老家的人之一,却有着难以承受之重。



老郁的老家在离扬州不过100多公里的姜堰乡下。


今年春节,他和老伴申阿姨不打算回去了,因为缺钱。


夫妻俩都是残疾人。过去很多年,相互依靠经营一个宰杀活禽摊。她是他的耳朵,他是她的双手。

申阿姨26岁那年,在老家乡办厂上夜班时双手被卷入机器,落下终身残疾;老郁40岁那年,劝架被误伤耳膜,之后听力残疾。


熬到中年,儿子开始工作了,老家也建好了二层小楼,手里还有一点点积蓄,眼看不用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却来了更大的灾难。


2002年5月,他们在外地跑运输的儿子遇车祸丧命。


一年前,步入60岁的老夫妻俩摆摊多年的菜场拆了,在文峰路边找了间低矮破旧的房子,重新支起了摊位。


如今的生意大不如前,房租水电成本平均每天要100元,有时入不敷出。


申阿姨说,回去人情往来要花钱,对于月收入总共两三千块的他们来说,算得上一笔不小的开销。


更主要的,回去也没有“幸福”可“晒”。


遇见好久不见的同龄人,免不了拉家常,可看人家活得比自己“滋润”,心里难免郁闷和不平衡。


他们前几年就将老家200多平方的小楼租了出去,年租金2000元。为钱,也为给不回去一个“借口”。



年轻时,老郁和申阿姨是老家乡办企业的工人,城镇户口,当年村子里的“能人”。


然而,意外致残、厂子倒闭、家庭变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


老郁的单位倒闭后,开始贩卖家禽,30年前来扬州摆摊;


申阿姨双手残疾后被安排到了轻松的岗位,还当上了质检科长,最终因厂子衰败而失业。


耳伤影响到了做生意,申阿姨带着儿子从老家来扬州帮老郁。一家三口在一起,生活虽苦,但能看到希望。


儿子出事,夫妻俩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申阿姨想过自杀。


好在女儿的及时降生,带他们走出了低谷。那一年,老郁46岁,申阿姨小他一岁。

对于过了最好奋斗年龄的他们来说,把女儿拉扯大并不容易,更何况他们要给女儿一个好的未来。


经历过丧子之痛,他们首先想到让女儿上好一点的学校。


而作为外地人,首先得有一套学区房。“没学区房上田家炳,有学区房可以上教院附中。”


早年赚的钱花在了老家建房上,不忍心让女儿回家上学。2009年,咬紧牙关首付10万、贷款买了70几个平方的学区房。


如今,每月房贷加女儿的生活学习费用,每天赚到100块才够支出。



买房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不买房会让他们感觉不安。


过去,他们一直住在出租屋内。儿子当年正是因为嫌弃一家三口挤在不到10平方的“披子”内,才去了外地工作。


在他们看来,如果孩子留在身边,能避免那场意外。


女儿上小学时,他们一家三口租住在一个闲置的大仓库里,别人租几间存放货物,他们租了其中一间当住房。


女儿回家说老师要上门家访,夫妻俩心如刀绞,想起了儿子的事。


无奈,找到老师说出了家里的实情,延迟家访,并下定决心买一套二手房。


买了房以后,他们更辛苦了。


老郁凌晨两点多起床去批发活禽,忙到街上的人都吃过晚饭才收摊回家,多年来的劳作还让他患上了痛风;


申阿姨每天往返11公里接送女儿上下学,其余时间和老郁一起摆摊。

他们很努力很辛苦,一点不敢怠慢,因为房贷、女儿上学的各种费用一刻拖不得。


为了赚钱养家,申阿姨4年前尝试去做了一名保险代理人。她玩命工作,二个月升主管,后来升至经理,带了一个几十人的团队。


但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随着团队人员流失、自身时间精力等原因业绩迅速下滑,后来收入平平。


而在她外出工作的那段时间,家里乱了:老郁的小生意做不起来了,女儿的接送成了问题。


无奈,回头摆摊。




2017年,因为当地政府为他们办了残疾补贴,以及“来扬做生意30年买了房”等励志经历,老郁夫妻俩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引来不少关注与点赞。



过去一年,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励志故事:北京月入三万的煎饼摊大妈;浙江金华有7套房的烧饼摊摊主;我们的公众号“壹周看”曾报道过、靠在珍园附近摆小摊在扬州买了房的核雕老人王安春。在扬州摆个摊,多久可以买一套房?(←点链接了解更多)


申阿姨却说,外人也许觉得他们做小生意还买了房,生活得不错,其实那只是表象。除了经历过的人,外人很难体会其中的艰难苦痛。


近一段时间以来,申阿姨婉拒了多个采访。


她担心,自家的事传到女儿学习生活的小圈子,给上高一的女儿带来心理压力,造成孩子自卑。


申阿姨有时会反问自己,与老家的同龄人比,除了那些出去上学的,她不比其他的任何一个人差,吃的苦不比她们少,为什么感觉不如她们生活得好?


她有时也安慰自己,相比老家那些整天围着孙子孙女转的姐妹,她起码是自由的。

摊位生意不好,老郁和申阿姨打算明年重谋出路。


“再坚持五六年,到女儿大学毕业就不用再辛苦了。”


原创稿件,转载联系壹周君授权!


本期编辑:宏兵


本周精选

有多少扬州人知道,扬州师院南大门到底有怎样的离奇故事?

被禁5年的《无问西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中国式大学?

扬州耿家巷,女老师吞药喝酒自尽,有人留下486字赞她……

 在清代,扬州人的数学有多厉害!

 被《国家宝藏》圈粉?扬州也有一群“国家宝藏”守护者!他们却……

 陆飞,你永远地回扬州槐泗了,却再也不能和大家一起过年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