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三次遭大难
长按下面任何图标点击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beimencuizhu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三次遭大难
《北门翠竹》摘编
毛泽东一生历险无数,仅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至少经历了三次险境,每次都是险象环生,甚至是九死一生,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大汾劫难;身边只剩30余人
1927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的茅坪“安家”,建立了后方大本营后,沿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活动,以解决部队的给养和扩大政治影响,但刚下山不久,却遭到了一次大的打击。
当部队先游击到酃县的水口时,获悉湖南茶陵县敌军的两个团向水口扑来,毛泽东当即决定将部队两个营的兵力分成两路:一营直插茶陵,待迫敌回撤后,返回茅坪;他亲率团部和三营折入遂川境内,继续开展游击活动。
10月22日,毛泽东率队到达遂川西部的大汾镇时,遭到了遂川县反动武装头目、靖卫团团总萧家壁的突然袭击。是夜,工农革命军指战员们刚进入梦乡,萧家壁纠集了三四百团丁突然发动袭击,打了工农革命军一个措手不及。关键时刻,毛泽东当即命令三营向敌人回击,抢占被敌占领的制高点,自己亲率团部绕到敌人后面,欲与三营前后夹击敌人。
战斗越来越激烈,革命军鞍马远征,十分劳累,加之人生地疏,仓促应战,难以抗敌,同时团部与三营因敌阻隔,夹击敌人的计划落空,毛泽东不得不下令撤退,往山沟沟里钻。
此战可谓溃不成军,部队被打散时,毛泽东的身边只有30余人。大汾劫难,是毛泽东自三湾改编后上山遇到的第一次险况。
纪律处分:被误传“开除党籍”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开始了武装割据,在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建立红色政权后,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但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28年3月初,湖南省委特派员、湘南特委军事部长周鲁来到井冈山传达中央精神和省委指示,批评毛泽东及前委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接着周鲁传达了1927年11月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由于当时环境恶劣,文件不能随身携带,只能靠背诵记忆,结果他在传达中央给毛泽东纪律处分的时候,把“开除毛泽东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误传为“开除党籍”。最后,周鲁又传达了湘南特委的决定,取消前委,另组师委,毛泽东改任师长。
周鲁的误传,对毛泽东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是党的一大代表,一生致力于党的革命事业,一个党员干部,一旦被开除党籍,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了,这必将演出中共历史上的一出悲剧事件来。尽管传达的中央指示有误,湘南特委没有认真分析而是机械地执行,毛泽东被迫将部队调往湘南,先是策应湘南暴动,而后迎接朱德、陈毅的部队上井冈山。在召开的两军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特别高兴,破天荒地挎上驳壳枪,来到朱德面前,还诙谐地说了一句“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时隔28年,即在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的一次预备会上还谈起此事:“井冈山时期一个误传消息来了,说中央开除了我的党籍,就不能过党的生活了,只能当师长,开支部会我也不能去。”毛泽东被误传“开除党籍”,可以说是他在井冈山最大的不幸遭遇。在部队开往湘南途中,毛泽东看到了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知道了只是被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而不是开除党籍,他心头的阴影终于一扫而光。
圳下遇险:差点被“一锅端”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向赣南出击。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夜宿在寻乌县吉潭镇的圳下村。军部驻扎在村中心的文昌阁和一个较大的土围子里面,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被安排在村前和村后守卫着军部。
2月2日拂晓,二十八团先于军部开拔,特务营也未及时察觉敌情,敌人突然向驻在圳下村中的红四军军部袭击,四面枪声大作,毛泽东与贺子珍由警卫员掩护,涉水过河,突围上山。军长朱德手提冲锋枪与警卫员杀出一条血路,但跟随他一起突围,已有身孕的妻子伍若兰却因腿部中弹,不幸被捕,后来英勇就义。陈毅在突围中,被突然冲上来的敌人一把抓住大衣,他急中生智,把大衣一脱,往敌人头上罩去,才得以逃脱。可见当时情形已是万分紧急了!
客观地说,毛泽东此次能够化险为夷,有幸运的成分。当时毛泽东是住在村前的小庙里,并没有宿在军部,因此,敌人先头部队攻进圳下村的时候,实际上已越过他住的地方。设想,如果敌人来的不是先头部队,又如果毛泽东和朱德等红四军领导没能及时冲出包围圈,而是给了敌人“一锅端”的机会,那么中共的历史必将改写了。
圳下村遇险,是红四军下山所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困难。部队损失惨重,官兵忍饥挨饿,又无歇脚之处,伤员剧增,却无处安置,弹药耗尽,且无从补充,士气相当低落。毛泽东在3月20日给中央报告中称当时:“是我军最困难的时候”。(摘编自《世纪桥》《人民日报》)
素材摘自网络,编辑制作《北门翠竹》版权原作者所有。
感谢您的辛勤付出!
投稿 邮箱:438726462@qq.com
欢迎关注红旗文献
欢迎关注红心永向红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