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说鬼神
长按图标点击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beimencuizhu
盂兰盆节说鬼神
俗话说: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五鬼门关。今天,七月十五了,那些趁着鬼门大开而游玩人间的鬼们,又要回到阴间鬼蜮去了,于是这几日在中国的大部分乡镇间的大道小路边,可以看到一团团焚烧黄表纸“冥币”的情景。这些冥币多是在夜晚时焚烧的,如果胆子小,奉劝这几天的晚上不要走夜路哦。
下面的话题就与这个鬼节有关。
盂兰盆节
“目连救母”是佛经中的一个故事,见于西晋时的《佛说盂兰盆经》。说的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修成神变能力,得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一日施展神通,看见他母亲堕在饿鬼道,目连心痛,不禁大哭,求助佛陀。佛告诉他,其母罪业深重,必须仰仗十方僧众大德的法力,才能救其母脱离苦海。于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众僧安居圆满的自恣之日,准备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十方僧众,这样的功德,可使七世父母及现世父母在厄难中脱离苦海……
由此可见,《盂兰盆经》实为佛经中的《孝经》。
梁武帝时,按照此经首创了“盂兰盆会”仪式。据记载,在大同四年(538),梁武帝萧衍大开斋宴,广设盂兰盆供,供养十方僧众。此后,民间也大兴此风,形成风俗。唐时更为隆重热闹,上自皇帝,下至平民,无不献盆送供。当时的日本僧人圆仁记下了其盛况,说是七月半那天,长安城中各大寺院作花腊,花瓶,假花果树等,竞相斗妍,朝野倾城而出(见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到了宋元以后,盂兰盆供的庄严富丽已不再,而盆供僧也渐渐变味,成为荐亡施鬼了。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东京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有寺院印买《目连经》的,有搭台上演杂剧《目连救母》的,还有民众架杆搭出“盂兰盆”,内放衣服及冥纸焚烧的。而到了南宋,“盂兰盆会”除了寺院举行诵经施食外,还要举办焰口施食等法事。
说到烧纸,就顺便说一下纸钱冥币。读唐人《广记》,里面有一则故事说,一个叫裴龄的人甫一进入阴间就被鬼吏索要钱财。裴说自己京官贫穷,那鬼吏就说金钱就是世间的黄表纸,银钱就是白纸钱……那鬼吏还给其指路说,市井里有专门制作供阴间鬼使用的纸钱的作坊,从事此行业的人就叫凿钱人。可见,这鬼们使用纸币的历史,还在北宋的交子之前。真是历史久远了。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互相借鉴的地方很多,其中这个七月十五“鬼节“就是如此。道教将其原有的“三官”之说(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中的三元,发展为节日:天官在正月十五生,为“上元”;水官在十月十五生,,称为“下元”;地官于七月十五生,称为“中元”。地官告人间善恶,道士诵经,能使饿鬼得到解脱,俗称“鬼节”。而佛教也采用道教的说法,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如此,中元节和盂兰盆节就统一起来了,与上元节(元宵节)一起,成为中国民俗的节日。
说鬼神
前两天,在路上无意听见两位大妈的对话,说,七月半烧纸有讲究,十三日烧新鬼,十四日后烧旧鬼。便去查古纸,果然早在先秦时,就有“新鬼大,故鬼小”的说法(见《左传》)。
于是对鬼有了兴趣。
早期中国的鬼神不分,成为国或家祭祀的对象。中国古代就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的说法,将祭祀等同于战争,看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国的神鬼很是杂乱多多,比如就有民间神,山川神等不计其数。这多了杂了,就不好管理,于是就要安排一个总头目来约束这些神通广大的鬼神,这个头目现在我们叫“阎王”。
曾经读《聊斋志异》,被其中的那个在阴间人间都能主持生杀大权的“魔头”的称谓,感到混乱不解:一会是“阎王”,一会是“府君”。后来才知,这“府君”,其大名叫“泰山府君”,他的成名远在“阎王”之前。
中国的泰山信仰起源非常久远。历代帝王的封禅大典,就是这一信仰的延续和不断强化的集中表现。
泰山治鬼即主生死的观念由来已久,至少起于汉代。汉乐府《蒿里》《薤露》就反映了其时人死后鬼魂归于泰山的观念。《蒿里》诗云:“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这里说的蒿里,是泰山南面的一座小山,秦汉时封禅大典中禅地的所在。
东汉魏晋时,泰山治鬼的说法盛行于世,岳神主死的观念基本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写道:“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一诗》:“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都是以归于泰山作为死亡的代称。
泰山治鬼的观念直到唐宋时方才逐步为阎罗王所取代。也就是此时,佛教里的阎王,逐渐取代了泰山主死的地位,而后来的“泰山府君”其治下的地狱,也已是佛教的地狱。阎王咄咄逼人,后来居上,“泰山府君”不得已将自己行使了上千年的职权拱手相让。
“泰山府君”也好,“阎王”也罢,还有那些大神小鬼,都是虚构的人物。这些虚幻中的幽灵,能够在世间行走几千年而行迹不灭,而且栩栩如生,不外有它合理之处。
探究其在汉代产生的“泰山治鬼”的观念,让人想到的是,很可能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确立有紧密的关系,那时侯“黔首”百姓都开始有了严密的编户(户籍),强大的中央政府通过层层官僚机构,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所以就连鬼神也不能例外的被管制了起来。
而地狱概念,虽是佛陀设立,但它首先必须要得以民众的认可方能流布于世。这个地狱概念即得到民众的认可欢迎,就必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它暗合了人性和社会环境的某些诉求。特别是,本性善良的凡庶百姓,对那些为非作歹的恶势力,从来都是无可奈何的,地狱说的传入,给了下层小人物从精神上报复的武器,所以佛教流传民间的早期故事里,这个地狱的内容会有相当的比重。
“地狱说”,是人们在抗议现实世界里的不公平之外,人为的设立的一个公平世界,在这里,就是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也逃不脱因果报应的循环。正如唐人李丹所说“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生;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
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鸠鸟媒。
李商隐。中元作
阴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的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阴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间,「好兄弟」们都会来到来到人间受人祭拜,由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当今世上重要宗教的教义或许有些出入,却都承认--有鬼的存在。
中国自商代以降,就非常相信鬼神。虽然在他们的信仰中除了人鬼之外,还有天神和地祇的存在。
中元节,即是和人鬼有密切关系的节庆。因此我们将从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传说、中元节的意义,以及中元节有关的活动等方面来探究这个属于鬼月的大日子--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一)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二)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于每年阴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它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三)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
(四)与中元有关的活动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祭坛上各种牲醴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与「做醮」相同。另请和尚或道士登坛作法诵经,引渡孤魂野鬼,回归天地,有时也上演锺旭道捉鬼等民间戏曲。
孟兰盆法会--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谓的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的法会中,和尚诵经,盆罗百味,供养僧众。
除了善渡拜拜、孟兰法会外,还有「抢孤」、「放荷灯」、「立灯蒿」等活动。这些虽然并非各地年年举办,但仍是中元节颇受重视的活动。
附 联:
鹤立鸽王台,看道旁纸彩旛花,秋月艳于春月夜
云环狮子座,听院里金铙法鼓,中元闹似上元宵
--云南鹤庆鹤云寺
附 诗:
中元月(余光中)
水银的月光浸满我一床
是童年派来寻我的吗?
为了遗失的什麽东西?
我却是怎麽也想不起
只见暧昧的眼光里,一截手臂
是我的吗,沉落在水底
有待考证的一段古迹
清辉如此珍贵,要是就酣岁
岂非辜负了婵娟,犯了雅罪?
猛然我朝外一个翻身
和满月撞了个照面
避也避不及的隐失啊
一下子撞破了几件?
更可惊的,看哪,是月光
竟透我而过,不留影子
我听见童年在外面叫我
树影婆娑,我推窗而应
一阵风将我挟起
飘飘然向着那一镜鬼月
一路吹了过去
注:素材摘自网络《北门翠竹》摘编。版权原作者所有。
感谢作者!
投稿 邮箱:438726462@qq.com
欢迎关注红旗文献
欢迎关注红心永向红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