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庆龙店的由来

吴月英 北门翠竹 2022-10-18

庆龙店村外拍摄

庆龙店的由来

写作:吴月英2019/03/08 12:00:00

北门翠竹:2019/03/12

庆龙店的


庆龙店村位于将军尧镇政府驻地东南11.5千米处,为将军尧镇最南端的一个行政村。村域南邻黄河防洪大坝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东临一把树村,西连张立文尧村,北接王家尧村,由庆龙店、王代士圪梁、梁家圪旦、郎三尧4个自然村组成。村耕地面积7200多亩,总人口1145人,其中汉族1129人,蒙古族12人,回族4人,村境土地盐碱含量较高,近年来,由于灌溉便利,土壤改造,盐碱地逐渐变为良田。


村名的由来与形成


1883年,十四岁的刘印河跟随父亲从山西宝德县逃荒来到托克托县河口村,两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刘印河为生计所迫,在一家小杂货铺打杂工,由于他吃苦耐,很受杂货铺老板重视,积累了一些资金。


1893年,二十四岁的刘应河决定自立门户,在托县河口租下了一间破旧的厂房,又买下几节被商人淘汰下来的旧柜台,开始经营一些低廉的日用品,就这样不断扩展,买卖日益兴隆。


1899年,他从别人手里买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店铺,挂上了"庆隆店"的木牌,此后庆隆店在托县远近闻名。开店期间,刘应河结交了不少朋友,他也结识常来托县店铺买货的蒙古驿站地人浩七十三,他通过栋素海驿站章京拉什栋固鲁(浩七十三)的介绍,租下了驿站地的32顷地,这32顷草地就是如今的庆龙店村。


种植32顷荒草地很不容易,于是刘应河将其中的16顷地转租给了准格尔旗的刘维柱。刘维柱租地以后,开始招长工,雇用短工,随后又迁来刘姓本家兄弟刘九、刘三猫、刘四猫,兄弟四户将16顷的土地平分耕种,安住在这里,这就是庆龙店准格尔旗人的由来。


刘应河剩余的16顷土地,让他的朋友托县人王常有和没有土地的穷人耕种,由此组成了一个小村庄,因距一把树村不到1千米,人们习惯性地把村名叫“西一把树村"。


从此,这里的土地由刘应河、刘维柱两大户所有,他们同姓不一家。此后又有不少山西人迫于生计,走西口来到这里,依靠租种别人土地为生,村里逐渐发展为30多户。


1932年,刘应河病故,他的独生子刘九后,由于经营不当,生意败落,将庆隆店商铺关闭,所有房产转卖他人,带着全部家业和10几口家人,迁往父亲买下的这块土地上安居,这应该是刘应河后人的第三故乡了。从此,西一把树村改名:,庆隆庆村,解放后又筒化为‘庆龙店`,人口逐年迁往生长,村落扩大,一直延续至今。


王代士圪梁自然村,清嘉庆年间,山西人王代士第一家搬迁这里,后发展到几十户,隧得村名‘王代士`。


梁家圪旦自然村,清光绪年间,有梁姓人氏在此定居,故得村名。


郎三尧自然村,清嘉庆年间,有山西人郎三迁搬此地,取名'郎三尧`村。


解放后,庆龙店村设为行政村,四个小村庄合并一个大队,一直至今。


村史纪要


民国时期,土地干旱,水利不便,人们生活贫苦,刘维柱虽然种有16顷土地,(一顷一百亩),但兄弟四人平分,还要雇佣长工短工,收入微薄。刘九后一家,不会种地,靠与穷苦人伴种为生。


抗战时期,每年冬天,黄河封冻,沿河一带的居民更不安宁,从封的河面上过来的南军(国民党汉奸土匪杂牌军),经常抢劫沿河一带的居民。他们多是夜间行动,什么都抢,就是老百姓身上穿的破旧衣服也要剥光,多数百姓晚上都呆在存放土豆的地窖里过夜,早上再出来。


一天夜晚,南军又来抢劫,正碰上刘和没来得及躲藏,他们把刘和身上衣服扒光,用绳子吊起,拿破布沾上麻油点燃后烤逼他,直至昏迷。


当地百姓最怕被请财神(绑票),村民李来柱被请走,老父亲东借西凑起2斗(一斗30斤)糜子才赎回来。王三和同样遭受过土匪的袭击,为了防备南来北往的土匪侵扰,村里还建起了营盘、炮台,刘和担任了甲长,有一次,土匪抢劫王三和,拿的竟是一把用泥捏制的手枪,王三和抗拒不慎将手枪碰落,摔成碎土块。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三天两头的抓壮丁,兄弟比较多的家庭难逃厄运,抓壮丁也可买卖,有钱人不愿走的,可以出钱让穷苦人去代替,因为抓去当了壮丁,九死一生,国民党反动派从不把人民当人看,村民李三小被抓壮丁后,杳无音信。


解放前,黄河无人治理,经常泛滥成灾,大水出岸,河岸崩塌,土地被塌河里,庄稼被淹没,在黄河塌弯处被大水冲有一个大水泊洞,后人称大圪洞。村里刘九后、刘维柱、孙秃子等几个村民,集资在大泊洞附近盖了一座土木结构的河神庙,请民间艺人雕塑了河神与龙王二位神仙,供在庙正中央,庙门前请铁匠做了一口大钟,钟上刻有建庙人名字:刘九后、刘维柱、孙秃子等人。


寺庙建成以后,人们把期望寄托在二位神仙身上,上香磕头,以真诚心愿求神保佑,土地不再塌河,以保田地庄稼不再被淹没,这就是解放前人民最大的信仰‘神灵`。


1949年,毛主席领导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新中国成立了,在共产党指引下,为保护沿河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政府开始修筑防洪坝,从开始一条小土坝一直扩建到现在一条有名的防洪大坝,而且上面铺上了水泥,也成了一条柏油路。原来的河神庙在筑坝时拆除,庙门前的大钟搬回村里,做了学校的上课铃,经过几次修建学校,钟被破损,刘九后子孙刘高虎为怜惜他爷爷曾经的心血,将钟轴保存到现在,弯成篇担勾用来挑水用,解放初这里发展到130户人家。


教育与卫生


1949年前,村里识字人很少,书写契约文书都要请私塾里的老师,民国末期,村里设立了私塾,私塾设在刘九院内一间破烂的小东房中,房子只有一门一窗,苏广明任教,学生自备课桌,课程有国语、珠算。学习用具也都是各自从家里带来的,有木盘、铁盘、盘里放上一层细沙土,用小棍练习写字,书写过后,摇平盘里的细沙,就可以重新再写。


这所私塾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成为村里的一所私立学校,学生不足20人,其中,王如珍、刘三宽、刘守文、刘四奴是苏广明的学生,后来上级派来白裕禄老师,把学生编为1~2年级,课程是国语、算术、毛笔书法,有了小石板和小石笔用来写字,二年级毕业后就得去外村上学。


直到1970年,庆龙店大队群众自筹资金,建起了砖木结构校舍,庆龙店小学成立了,刘守文任校长,共有学生100多名,设1~5年级。


卫生


村里最早的医生是杨二成先生(解放前针炙老中医),主要釆取针炙火罐和民间偏方给人们治病,解放后,村里建起保健站,刘三宽保健员,刘占功抓药配药,村民们常用药基本都解决了。


早在民国期间,庆龙店这块就有熬制土盐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劳力多的人家利用农业生产的空闲时间熬制土盐,再用自行车、牛马车拉往托县以东一带卖,土盐成为当时人们的经济来源之一,土盐养育了这里的几代人,改开后国家禁止熬制,原因:土盐不卫生,不含碘,至今人们仍能看到防洪大坝以北成群的大土堆,就是原来熬制土盐的遗迹。


1952年,上级领导徐存孝派来齐如如,在庆龙店村建立农会组织,穷苦人都积极参加,村民李根栓担任农会主任,农会给村民划分成份等级,分为地主、富农、上中农、下中农、贫农,刘九后虽有土地十多顷,可和穷人拌种只够养家糊口,再加上过去烟赌嗜好,家产一空无几,划为破产地主;刘维柱一家兄弟四户,其中刘维柱、刘四猫、刘三猫也嗜好烟赌,一贫如洗,划为破产地主;刘九家产丰厚,牛马车辆都有,库存粮银古玩,划为地主。村里贫下中农分地分农具,车马。当时3~4户才能分1头牛和一张犁,在政府的号召下,成立了互助组,第一个互助组由王三、樊栓达、刘三仁3户人家组成,其他人也各找对象合组互助。


1958年,农业生产队开始形成,村里互助组各自所有的土地、牛马驴即农具都化为公有,全村统一劳动,统一分配,记工分结算分口粮,结算单位四家尧管理区,村里负责领导杨六,刘顺和,夏树,李占等人。


1959年正式成立庆龙店大队,生产队,刘二根虎任支部书记,武四宝任主任,自然村划分为各个农业生产小队,四个小村庄四个生产队。各队修建土坯队房,库房,牲畜圈房,饲养员住房,队里选了队长,管理各队按劳分配,农活安排,群众集体劳动,每个生产队有2~3辆牛车或马车,那时牛拉车很笨重,叫二饼子牛车,轮胎是两个大木轮子,中间穿一根木轴,为了减轻木轴与两轮的摩擦,车上常常带有麻油瓶,以备润滑。马拉胶车比较先进,轮胎是胶胎,车身全是用木板做,还有车牙箱。


当时,政府为了解决人民温饱,每人给半亩自留地种,鼓励群众开荒,谁开垦出谁种,人民基本生活逐步提高。


这一时期,水上运输给当地的人民们带来方便,从清水河到包头往返的大木船,经常运来清水河的瓷器,饭盆水缸和日用杂品,也经常从包头运来木料和石头,人们用来修房盖屋子,那时的农民主要用粮食换取生活用品。


1965年,由于村里土地大面积是干旱地,加上黄河河道移动,土地盐碱化,在人民公社支持下,大队新任党支部书记陈迷锁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整治渠道,水渠从庆龙店修到张拴圪旦,全长7000多米,途经一把树和韩二尧,各村子村民积极参加修渠劳动。


1966年,庆龙店杨水站正式成立,陈迷锁任站长,职工人员有韩贵锁,吉兰柱,高永祥,李银柱,当时,扬水站动力设备有55马力柴油机2台,灌溉面积主要以庆龙店,张拴圪旦,韩尧,一把树村,旱地盐碱地通过浇灌改为良田,粮食亩产逐年增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1967年,在毛主席领导文化大革命和各项反私修运动中,庆龙店也响应人民公社的号召,经过群众相互监督,通过了调查审核,没有坏人入党。


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赵zy来到庆龙店视察,由四家尧公社党委书记杨应军和村支部书记陈迷锁陪同,赵zy对这里的水利开发和盐碱地改造,进行了视察并作了规划,之后不久,人民公社领导就解决了庆龙店扬水站用电和村民们照明问题,建起了庆龙店机电加工厂,过去照明用的麻油灯,煤油灯,加工粮食的石碾,石磨从此都被淘汰。


1975年,通过盐碱地改造和水利灌溉方便,庆龙店耕地面积由过去的2645亩增加到7200多亩,人们用拖拉机代替了牲畜耕种,在农业学大寨基础上,由玉米老种孑改种马牙玉米种,老玉米种亩产500斤,新品种亩产高达1000多斤,村民牧业也发展起来,以养羊为主,绒山羊和新疆细毛绵羊,肉质好,绒毛也能做被子,养羊给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收入,农林牧的大发展,让庆龙店村农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1996年,地方政府为庆龙店安上了自来水管道,原来在田地畔,渠道边打井担水,如今再也不用拿水桶挑水了,农民饮上了从山里接下来的清泉自来水。


2012年中旬,干旱了半年的天突然开始每天下大雨,洪水暴涨,由于逐年加固的防洪大坝和拦河坝,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保护。


2013年秋天,庆龙店村申请政府水泥路修筑,李有兵,刘玉文垫资十多万,修筑一条从庆龙店村通向沿黄公路的水泥路,9月22日水泥路竣工,庆龙店村委会请来山西晋剧演出团,庆祝水泥路修起,从此村民们人车出入方便了。


资料收集人李召兵,资料提供刘四奴、刘高虎(刘印河后人)。陈迷锁。


写作:吴月英。





文/西溪图片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北门翠竹编辑制作。

投稿 邮箱:438726462@qq.com

杀腐令

《老三篇》原文

七十年的大寨什么样?【二】

一曲《远飞的大雁》,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小楷字帖:《为人民服务》太美了。

刘兰芳评书《杨家将》全集

单田芳评书《隋唐演义》全集

曾国藩~单田芳~025

曾国藩~单田芳~026

清官册~单田芳~081

清官册~单田芳~082

五凤朝阳刀~刘兰芳~106

五凤朝阳刀~刘兰芳~107

上下五千年~关永超~ 东晋结束大将刘裕建宋(144)

上下五千年~关永超~南北朝_宋文帝刘义龙_刘子业1(145)

中印之战毛主席不动声色的四个大智慧,至今令全球军事家叫绝...

赏析 毛主席词一首:诉衷情...

美丽中国微视频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收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