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板桥:你只看到我的傲娇毒舌,却看不到我的君子气度

二陈 每日一首古诗词 2021-11-17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词解读 | 国学经典 | 百家讲坛| 精品课程

- 公号内回复“目录”,送你往期经典诗词解读 -

回复“王维”,获取王维诗词合集

- 回复“康震”,获取康震老师解读诗词合集-

江苏兴化,美丽宁静,藕花芦叶,烟水微茫,又有文峰古塔,才子花洲。

康熙三十二年,当地一个郑姓读书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老人常说:“贱名能长命。”郑姓读书人便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个乳名,叫“麻丫头”。

“麻丫头”长到10岁,父亲才给他取了大名——郑燮,字克柔。这个“燮”字很特别,有“调和、谐和”之意。郑家以燮字为名,就是含有三把大火一起烧,希望他光耀门庭、兴旺发达。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不知道郑燮是谁,其实,他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另外一个名字。

因家住兴化县城东门外,在护城河上有一座木板桥,郑家人进出都要经此板桥。长大后,郑燮梦魂茔绕的是自己的家乡,念念不忘故居门前的木板桥,故自号“郑板桥”。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是举世公认的诗书画俱绝的一代艺术大师。

论画竹,无人能出其右;论傲娇毒舌,大概也无人能及。

启功先生评价板桥说:二百数十年来,人无论男女,年无论老幼,地无论南北,国无论东西,而不知板桥先生之名者,未之有也。

01

郑板桥三岁时,母亲洪氏便撒手人寰。他的童年是在凄苦、贫困中度过的,生母去世后不久,父亲续弦赦氏。

赦氏是一位贤惠女子,视郑板桥为己出。不懂事的郑板桥常在后母面前撒娇耍赖、哭闹不止,有时家中缺衣少食,每每此时,赦氏宁愿自己挨饿也想法让板桥吃饱,一直在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郑板桥15岁时,赦氏去世,他再次失去慈母之爱,15岁的郑板桥自然懂事不少,日后,他在《七歌》一诗中这样怀念后母:

无端涕泗横栏干,

思我后母心悲酸。

十载持家足辛苦,

使我不复忧饥寒。

由于父亲在当地是品学兼优的廪生,郑板桥从小便随父亲在真州毛家桥学习,同时他得到了博学而具有诗人气质的外祖父教诲,“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随父读书的真州毛家桥,房前屋后都栽着竹子,竹影横斜,清浅可爱,竹影随四季变换更是让他痴迷不已。这为郑板桥后来画画中对竹的偏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成为他一生无法拒绝的享受,不能摆脱的诱惑,甚至也可以说,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02

十六岁,郑板桥为了步入仕途开始学习八股文,二十岁考中秀才,并且成婚,很快生下一对儿女,看起来事业爱情双丰收,家庭一片美满,可惜事不尽然,苦难很快接踵而至。

秀才文凭不算高,自然也赚不了什么钱,加上一双儿女嗷嗷待哺,原来就紧张的家庭更显艰难,郑板桥不得不另谋生计,到邻村当老师,在当时虽是个没有前途的职业,可好在能够勉强维持生计。

教书之余,去江边看船影点点,或在竹林中泡上几个时辰,消磨时光之余,更体会到自然的美好。

此时,他没有忘记两件大事:

一、画竹

板桥家中草堂的窗户和当地人家大致无二,窗棂上糊着白纸,既挡风寒,又透日光。

家中院内栽有竹子,当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便把摇曳多姿的竹影投射到窗纸上,千变万化,好像是一幅幅天然朦胧的墨竹图。

郑板桥常常凝神静心地观看,并拿起笔在窗纸上临摹。以艺术的灵感,师法自然,画着画着,逐渐地“我如竹、竹如我”,于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画竹大师就诞生了。

惊奇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板桥与任何一个天才一样,善于发现,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悟性也好,灵感也罢,往往只是一闪即逝,关键是如何捕捉。当然这些也只是在起步时发挥一些作用,要有大成就,要成为大家,还是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

郑板桥画竹技法,在前人之上,有了质的飞越,并提出了著名的画竹三段式。

二、习文练字

郑板桥自小养成了一个习惯,白天临帖,晚上躺在床上,在被窝中还用手指在被面上划来划去,回忆和体味白天临帖时的笔法走势,可谓是如痴如醉。

这一习惯结婚后仍未改变,有一次,他划着划着,划到了妻子身上,妻子被划醒,一边拨开他的手,一边嗔怪道:“干嘛不在自己身上划,而划到了我身上来,各人有各人的体嘛!”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各人有各人的体”如一声惊雷,激发了郑板桥的灵感。妻子无意中的一句话,使他大悟:前辈书法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能自创一体吗?

于是郑板桥开始经营他的“板桥体”,后人称之为“六分半书”。所谓“六分半书”,也是郑板桥这个怪才对自己书法的戏称。

中国书法史上,汉隶被称为八分书。郑板桥在八分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变化,以隶楷行草四体相参,还加入兰竹笔意,其字大大小小、歪歪倒倒、参差错落、肥瘦相间,被人称为“乱石铺街”、“浪里插篙”或“摇波驻节”,呈现出一种古朴奇拙,雄浑峻拔之美。

03

郑板桥是个怪杰,同时又是一个凡人。是凡人就得食人间烟火。所以他不断努力科考以求改变命运,却一再受挫。

他生活于康、雍、乾被称为盛世的年代,40岁在雍正时才中了举人,44岁在乾隆时中了进士。科举之路耗费了他大半生的精力,也饱尝了辛酸和人间冷暖。

50岁时,郑板桥终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的七品县令。唐代高适曾描述县令这个差事:“跪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他偏反其道而行之。对待上司一身傲骨,嘻笑怒骂;对待百姓,体贴有加。

他做知县时,知府来巡视,他列了个菜单:“青龙卧沙滩,白皮颜又煽,一清又二白,油炸天鹅蛋。”是为四菜,再加一汤:“门泊东吴万里船。”原来分别是:拌黄瓜,醋粉皮,小葱拌豆腐,炸黄豆与鸡蛋汤,把知府气得有口难言。

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有五年都发生了旱蝗水灾。几乎每一年,他都违抗上级指示,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以兴修城池道路的名义,招收饥民务工就食。

另外,他还为赈灾捐出了自己的官俸,同时责令粮商不许抬高价格,必须以正常价格卖给饥民。很多希望通过囤积居奇的奸商,因此对他痛恨不已。

他在做官时,听到竹子声响,就会想到民间的疾苦。他在一首诗中深情的写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先后在范县、潍县做了12年县令,得罪了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终于不为腐朽的封建专制所容,革去官职。他欣然而去,毫不留恋。实现了他自己写的对联所说:“两袖清风敢碰硬,一身正气能压邪”。

04

官是丢了,他也累了,为仕十年,生活并没有多大起色,于是他转辗来到扬州,决心卖字画为生。

当官十多年的作为让他赢得了无数的民心,收获了巨大的名声。所以说,生活给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帮你打开一扇窗。

当他来到扬州开始卖画时,作品的行情一下子涨了起来。此时,他还为自己的字画标好了价格: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对于郑板桥这一行为,扬州哗然。按价作画,以世俗之见,乃地摊画所为。更何况板桥乃堂堂进士出身的一代书画大家,是否有“有失身份”、“大为不雅”之嫌。

但板桥我行我素,不为舆论所左右。他不在乎世人的评论,敢于表现一个真我,这使人感到“超然于象外,爽豁有天真”

郑板桥还特别挑剔买家: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歇,便要骂人…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自笑而听之。”

不好意思,有钱也看不上你,要我画,偏不画。这简直就是傲娇本人了。

不仅如此,郑板桥毒舌的本事也是让人称奇,土豪老乡来请他写诗,他还得暗讽人家有钱缺德。这首诗也是骂的十分直白:

钱难买竹一根,

多不得绿花盆。

枝少叶没多笋,

少休要充斯文。

05

作为一个卖字画的,人家愿意出钱买,为什么郑板桥还态度恶劣,不愿意卖?

因为他画的不是竹子,而是他心中的自己。

我们知道,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君子。而在郑板桥笔下,竹的君子气度更是被表现到了极致。

它可以单独伫立,不依附任何事物。因为君子离群萧索,在清醒中也保持孤独。

那些世俗认为是没用的事情,我偏要做。那些世道不让骂的污浊之人,我偏要骂。

板桥便是这样一个独自清醒着的人。

乾隆三十年春,板桥又画了一幅竹子。同年冬,病逝于故乡兴化。

这株竹和以往不一样了。一片旷野里,几只竹子迎着风,艰难地生长在一片悬崖之上。看似孱弱的竹子仿佛下一秒就要折断,让人胆战心惊。但看着看着,你却发现,风越急,竹子反而越发傲立。它充满颤栗和寒意,但同样的,也充满坚定和傲气。

而这幅《竹石图》的题词,也正应了郑板桥的一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送你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