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芭蕾舞剧《敦煌》:舞情共鸣谱“心灯”传奇

2017-09-29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北京天桥剧场的前厅,展览着大漠敦煌中灿若星河的莫高窟壁画,仿佛“蛊惑着”人们一步步走进“敦煌”,走入生命……




中央芭蕾舞团历时五年潜心创作推出的原创民族芭蕾舞剧《敦煌》展现了千年壁画的壮丽,更演绎了一代代“敦煌人”的坚守与奉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55i6znli&width=500&height=375&auto=0舞剧《敦煌》宣传片

亘古长夜,孕育于黄沙中的顽强生命开始复苏……一盏明灯下,画僧绘制千年壁画。一身飘逸灵动的飞天翩跹于敦煌上空,似召唤的力量开启……

《敦煌》故事简介


故事讲述了旅居法国的小提琴家念予因为在巴黎街头看到一本敦煌的画册而来到莫高窟,与壁画临摹者和保护者吴铭一见钟情。

男女主人公徜徉在千年艺术圣殿,生动的壁画化作跳跃的音符,也滋养了大漠中的“爱情之花”。当念予提出一起去巴黎的时候,吴铭犹豫了,他要留在莫高窟临摹和保护壁画。

念予走后,吴铭废寝忘食地工作,却留不住壁画逐渐暗淡的色泽,终于,他积劳成疾,竭尽全力用生命留住敦煌的美好。


本剧吴铭的原型正是致力于敦煌文化研究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



活的洞窟、活的故事、活的敦煌

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在那片灿烂的土地上,

当你在敦煌壁画前驻足,流连忘返;

当你看着天衣飞扬的珍贵遗存;

当你惊叹壁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被它的精美绚丽所倾倒……

你可曾想到它们的守护者——在大漠中执着而痴情的,保护着千年瑰宝的“敦煌人”。


担任《敦煌》导演和编剧的是中央芭蕾舞团青年编导费波,他带领主创团队曾经六次深入敦煌莫高窟,最长的一次采风长达三个月之久。

常书鸿像前合影

在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旧居里,费波难以想象那位曾经留学法国、徜徉于巴黎艺术殿堂的青年画家,能够回到祖国的大漠深处,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保护和临摹壁画一呆就是几十年。

中央芭蕾舞团编导  费波

他们曾经是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画家。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创作,到这成为一个续写敦煌历史的临摹者、保护者,他们成就的是什么呢?


可能就像艺术的三个境界一样,从自我到忘我,然后到一个无我的境界


﹃敦煌守护神﹄


dūn

háng

shǒu

shén

鸿


cháng

shū 

hóng

常书鸿(1904~1994年)满族,姓伊尔根觉罗氏。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莫高窟有一座倚崖高楼,称“九层楼”,檐角都挂着铃铎,叫做“铁马”,不管白天黑夜,都在微风中摇曳作响。常书鸿退休后在北京安度晚年的日子里,在窗前挂一副铃铛,梦里依稀回到敦煌。

常书鸿


在芭蕾舞剧《敦煌》首轮演出中,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第一代“敦煌人”的领路人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女士,也亲临现场观剧。当这位耄耋老人含泪看完这部舞剧之后,非常激动——

常书鸿与女儿常沙娜


“这部舞剧演绎的就是我的父亲和我们敦煌人的故事,舞台上的情节与我自己所知道的曾经和现在的故事联在一起,非常有感触!芭蕾舞剧《敦煌》以‘人’的主题入手,真是让我没有想到,非常新颖、非常好!”


文化十分记者曾专访过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回忆她与父亲的故事。(戳下方听故事↓↓↓)

清明特辑 | 常沙娜忆常书鸿:我的父亲是“杭铁头”


而之后又有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等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前赴后继来到这里,奉献青春与生命。

段文杰  生前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王旭东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你们是怎么能留下来的?”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用最直接的语言问樊锦诗。


——“当时只是过路,但一走进敦煌,进入石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开始与千年对话。”这位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说得很平淡。

这些当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敦煌人”,把一生的情感献给了保护敦煌的事业。每天清晨,钟声敲响,拎起小盒子工具箱,进入洞窟,开始与外面世界隔绝的工作,将残破的壁画地方进行修补。

他们从无怨言,保护中华文化璀璨艺术的理想和信念点亮了他们心中的那盏心灯,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宝库。

中央芭蕾舞团编导  费波

我们想通过这样一部作品去传达——敦煌不仅仅是灿烂的遗产,珍贵的艺术瑰宝,同样也是无数个生命。


一千多年来,包括现在我们保护它的第一代敦煌人,用他们的生命和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来共筑了一个关于充满生命感的敦煌,它不仅仅是壁画,是一个个的身影投注在这些墙壁之上,构成了一个肉身的敦煌

洞窟外的“敦煌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55qtev84&width=500&height=375&auto=0舞剧《敦煌》花絮


独特的视角、创新的立意、深入的采风创作、细腻的编创、精美的舞台、精巧的服饰……


集合了由导演费波,著名作曲家郭文景,香港著名电影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张叔平等组成的强大制作团队,用心、用情编织着“敦煌人”的故事、编织者“敦煌”的新篇章。



如何只通过肢体将剧情传达给观众?


这就要得益于芭蕾本身。芭蕾是严谨细腻的艺术,以双人舞为例,两人搭手、扶腰均有各种细节的讲究,有助于细腻干净、精准地表达,即使观众坐在舞台远端,也能心有感应。

既芭蕾又“飞天”的舞步是怎样设计的?


中国有很多舞蹈学者在研究敦煌壁画中出现的舞蹈,比如胡旋舞、柘枝舞,这些舞种最大的特点在于曲线性。


比如“飞天”的手部动作是先延伸,再曲折,再旋拧,去掉人的因素,你看到的是一个个线条在空中变化万千。

芭蕾最大的特点是直线性,在舞台上不会放一幅壁画,去临摹一个造型,而是舞者用芭蕾的肢体去追寻这一笔一笔灵动与充满生机的线条。

主创人员不断地揣摩舞姿,最终修改了28稿,才让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含情脉脉的足尖舞步、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香艳奇绝的异域之舞、唯美婀娜的造型和气势磅礴、色彩斑斓的舞剧交响……

舞至情浓或许不足以表达“敦煌人”深沉、浓烈的爱。


由中芭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张艺执棒下的中芭交响乐团,以浪漫抒情的交响和色彩鲜明的演绎,为敦煌艺术的千年古韵和“敦煌人”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的刻画推波助澜。



中芭音乐总监、首席指挥  张艺

这部由当代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舞剧音乐与芭蕾《敦煌》的创作思路非常贴合,特别是在音乐抽象与具象的处理上精准细腻:双人舞的“情”、群舞的“意”和性格舞的“神”在不经意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力量的传递。


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作曲家  郭文景

我关注的不是敦煌的传奇和古代壁画,敦煌只是背景,大漠也是背景。我聚焦的是“人”,他们是精神的象征,情感的象征。

这是我最浪漫的一部作品。大家从现场的音乐当中可以感受到,这个排箫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它和管弦乐队、西洋乐队其他的弦乐配合在一起非常美,创造出飞天的形象,敦煌的美的艺术形象。


用芭蕾语言传递敦煌的艺术美


为了能准确再现敦煌艺术和敦煌人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央芭蕾舞团邀请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主任娄婕作为视觉指导,直接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来。

娄婕曾经带着敦煌艺术临摹品、复制品到过几十个国家展览、交流,让世界了解敦煌、了解莫高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主任  娄婕

我能感受到敦煌精神不断地深入,直击我内心,所以深深怀着这个谢意。我觉得在遥远的敦煌的我们,看到了北京中央芭蕾舞团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让我们感到了力量和温暖。


《敦煌》首演之后,中央芭蕾舞团将广泛听取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对该剧进行修改、打磨,并计划明年到敦煌和国外巡演

冯英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我们是想通过芭蕾这个国际化的语言,把我们这个敦煌的艺术这种美传递出去。



敦煌是千百年来“敦煌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洞窟烛灯映射的婆娑剪影更在壁画中留下了“人”的温度。


在“敦煌人”的眼中,这千百个大小石窟不只是冰冷的沙石,而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生命……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孟   颖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 90岁余光中,最爱看《琅琊榜》

● 751国际设计节走一圈,发现世界啷个精彩(内含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