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忆先人 | “我的父亲与白求恩大夫”

2018-04-05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1939年10月,白求恩大夫在河北涞源县孙家庄土地庙外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新中国成立后,此照片曾两次被用于纪念白求恩的邮票之上。


我们人人都熟悉的白求恩大夫,曾经留下了这张给重伤战士做缝合手术的照片,感动了许多人。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就是我国第一代摄影师——吴印咸。


▲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 吴印咸

吴印咸1900年出生于江苏沭阳。


作为世纪的同龄人,他所留下的光影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长达7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他拍摄了数万张黑白和彩色照片;拍摄了7部故事片和5部纪录片,曾获得全国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编著20余本摄影艺术专著;举办了近20次个人摄影展览。


曾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的吴印咸,也是新中国摄影教育事业的主要奠基者。

清明前夕,《文化十分》记者来到吴印咸的女儿吴筑清家中,听她讲述了吴印咸拍摄白求恩的始末,和她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来到吴筑清的家中,挂在客厅墙上的两幅照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吴筑清在家中接受文化十分记者采访


吴筑清告诉我们,这两幅照片对吴印咸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两张照片,从70年代开始,已经在家中挂了40多年。


“我父亲刚到延安的时候,是准备拍完延安与八路军的影片回上海的,没有想在延安待下去。1939年,他在延安跟白求恩生活了一个多月,拍摄了右边这张照片。”


在拍摄八路军的过程中,吴印咸结识了白求恩。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帮助中国革命,“这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让他特别震撼”。吴印咸决定拍摄一部关于白求恩的电影,中途跟随白求恩到了一间位于摩天岭的小庙。当时,正值日寇大扫荡,炮火声让吴印咸感到十分紧张。


“一个大上海的人,没有见过炮火,在那个地方炮声听得非常清楚,所以他当时很紧张,但是他看白求恩在做手术时非常镇定,所以他当时心情就平静下来了。他找光线找角度拍到最好的照片,心非常平静。


这段经历改变了吴印咸,他留在了延安。


吴家墙上挂的另一张照片,是1942年毛主席给晋绥干部做报告时所拍摄的。“毛主席穿着打两个补丁的裤子,十分平易近人。后来选画册时主席亲自选的这一张,说这一张最有时代感。”吴筑清介绍,父亲给这幅照片起名为“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给120师的干部讲话


人家的座右铭是一句话一个格言,我父亲的座右铭就是这两张照片:一个是艰苦创业、一个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与摄影结缘


吴印咸,1900年出生在江苏沐阳一个清贫的书香之家。父亲是私塾先生,兄弟有九个,他排行第六。“不是什么富裕家庭,但是兄弟之间很和睦,他为了让他弟弟去上学,自己到工厂半工半读。


▲年轻时的吴印咸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吴印咸进入江苏省立第四工厂,半天织毯半天学习,因其坚实的绘画功底且喜欢研究各种图案,经他设计的毯子图案大获好评。


他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自修了中学课程,为他后来考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打下了基础。


家里的人,大家一起凑钱,就去让他学画。整个家庭是很和睦的一个家庭,因此他的性格也是非常友爱的这么一个性格,对任何人都是充满善意的。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画家刘海粟于1912年11月23日创建于上海乍浦路7号


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插班生的吴印咸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最初,他学习的是油画,但很快,大上海先进开放的环境让他爱上了摄影。“上海嘛,大上海,看那照片,照相馆里、橱窗里那些照片觉得很不可思议。”


在美专学习的时候,吴印咸买了人生第一台“勃朗尼”照相机


▲吴印咸的第一台相机


上海有一个中央市场卖旧货的,他看中了这个旧的相机,三个银元,因为本身就是二手货,他就省吃俭用。


该坐车的不坐车,走路;他是苏北的,喜欢吃面食,上海吃米饭,他吃完米饭还要吃碗面,现在为了省钱那碗面不吃了。最后省出三个银元来买了这台机器。


有了照相机之后,吴印咸依旧没有钱买好的胶卷,就去买过期的旧胶卷来拍。买几本二手书,按图索骥买药调配,自己趴在床底冲洗照片


1922年,22岁的吴印咸从美专毕业后回到老家江苏沐阳,在父亲开设的私塾里教授美术,同时继续着自己的摄影爱好。在这里,吴印咸创作了反映市井生活的早期代表作《晓市》、反映底层人民贫苦的作品《饥寒交迫》等。


▲《晓市》,1923  吴印咸摄


▲《饥寒交迫》,1923  吴印咸摄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了。因为军阀混战,吴印咸不得不离开家乡。1927年,重返上海的吴印咸与许幸之等同窗好友在闸北合开了一家红灯照相馆,专门从事人像拍摄。


照相馆的工作讲究灯光、布景、肖像特点。在那段时间,吴印咸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对以后拍摄人物照片积累了经验。


吴印咸


“后来日本浪人来了,把照相馆砸了,他就失业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一帆风顺。


1935年,田汉写了剧本《风云儿女》。后来田汉被捕入狱,片子交给许幸之来导演。作为许幸之在上海美专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吴印咸在电影《风云儿女》中担任摄影师,从此投身电影界。


▲电影《风云儿女》剧照,主演:袁牧之、王人美


许幸之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拍第一部电影《风云儿女》,一直拍到《马路天使》。拍四部下来,摄影的技术很好了。


1937年,吴印咸拍摄的《马路天使》成为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巅峰之作,被誉为“荒芜的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


▲电影《马路天使》豆瓣评分截图


前往延安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吴印咸先后在太原、香港辗转奔波,这时候袁牧之找到他,邀请他前往延安。


▲吴印咸与袁牧之


当时在那种氛围下,去延安拍电影,不是所有的人听了这个都会欣然同意的。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他有一种正义感。


▲吴印咸与伊文思


上面这张照片记录下一段珍贵而特别的缘分。当时和吴印咸一样想去延安的摄影师还有一个,他就是当时正在中国拍摄大型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荷兰导演伊文思


▲电影《四万万人民》豆瓣评分截图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被国民党当局拒绝拍摄的伊文思将35毫米埃姆摄影机和两千多英尺电影负片秘密转交给了吴印咸。


带着伊文思交给他的摄影机,吴印咸和袁牧之踏上了延安的土地。从此,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了第一支自己的电影队伍——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电影团


▲延安电影团与129师领导合影


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吴印咸带领电影团一次次穿越封锁线,历时两年多,辗转在太行山,深入敌后战场,拍摄了平西游击区、八路军总部等珍贵的资料。


▲红缨林立,1939  吴印咸摄


▲被日军轰炸过后的延安,1938-1940  吴印咸摄


▲吴印咸给毛泽东拍照  


彭德怀特意作了一首诗送给电影团:

      

  摄取战争的真相,不怕鬼子的刀枪,

踏遍了华北的战场,几经寒暑来到太行山上,

有了你这样英勇的战士,中华民族绝不会亡。


于是,就有了1939年拍摄的《白求恩大夫》。峥嵘岁月中,许多历史瞬间也被留存下来,成为珍贵的史料。


▲赴重庆谈判,1945  吴印咸摄


▲毛泽东  吴印咸摄


▲1942 刘伯承、叶剑英、朱德在延安高级技术干部会议上交流  

吴印咸摄


▲周恩来与邓颖超,1943  吴印咸摄


▲毛泽东等人在边区生产展览会外合影,1943  吴印咸摄


▲贺龙,20世纪40年代  吴印咸摄


▲朱德与康克清,1942  吴印咸摄


▲宝塔山下,1943-1946 毛泽东在延安城外的小径上  吴印咸摄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电影团来到这里,历时两年,拍摄了电影纪录片《生产、战斗结合起来》,后改名为《南泥湾》


▲电影《南泥湾》剧照


《南泥湾》的放映特别受欢迎,比《列宁在1918》还要受欢迎,为什么?


因为这是自己人看,中国人看中国的,因为都是反映自己的事。特别是《南泥湾》的那些战士,镜头里如果出现自己的面貌,简直觉得神奇得不行,就特别特别高兴。


《南泥湾》当时在那个地方起到了很大作用,促进了根据地的大生产,因为那是一个生存的问题。


这是延安出品的唯一一部正规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吴印咸的实践为“艺术服务民族抗战”的延安学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45年初,吴印咸带着电影团成员在延安宝塔山下,在延河边,举办了第一期摄影训练班,讲授摄影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同时编写了大量的摄影教材。


投身摄影教育事业


解放后,吴印咸参与创建的北京电影学院,成为培养新中国电影人的摇篮,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


▲吴印咸与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们在一起


之后吴印咸任教十余年,以认真刻苦的教学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学生们讲述革命抗战时期的故事,以激励他们自强不息。


“底片不够,没有印片机,还没有电,怎么办呢?将摄影机镜头卸下,用已显影的底片和未曝光的正片叠在一起,让其一起通过片门,利用日光进行接触印制出来。”


▲吴印咸


吴印咸曾说,“我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用摄影机去表现伟大的时代和事业的进程,还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年轻一代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为着摄影事业,为着年轻一代的未来,尽到我应尽的责任,这就是我的最终心愿。”


家风传承


如今,吴印咸的外孙吴炜也成为了一名摄影工作者,他毕生的愿望就是把祖父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摄影作品重新整理,通过计算机修复技术让一些仍未公开的珍贵作品重见天日。


▲吴印咸外孙  吴炜


吴炜告诉我们,当他在电脑里一边整理祖父的作品,一边想象着祖父在拍摄,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穿越到了老上海。“他真的活在我的心里面了,这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延安哨兵,1940  吴印咸摄


▲开荒,1941-1942  吴印咸摄


▲扬场  吴印咸摄


▲运饼充饥,1937年  吴印咸摄


▲呐喊,1935年  吴印咸摄


▲纤夫,1928-1930年  吴印咸摄


▲负重,1932年  吴印咸摄


吴印咸说,是时代给我创造了创作机遇,我的职责是不失时机地忠实地记录下这样伟大的时代。他的作品也曾先后在美国、法国、巴西、瑞士展出,受到广泛好评。


▲吴印咸


为了表彰他为中国和国际摄影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纽约摄影国际中心特授予他“功勋证书”;在法国阿尔勒举办的第十九届国际摄影节上,特设“吴印咸日”,展出了他的作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621lg59cx&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观看【文化十分清明特别节目之吴印咸】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儒家与孔子 | 中国文化,不能再“失魂落魄”

  节气 | 清明,万物去故而从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