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后设计师吴灵姝:回乡,只为那儿时的蓝白梦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12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当你在百度上搜索吴灵姝的名字,会发现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年轻人,已经在传统手工艺行业小有名气。


▲正在制作蓝印花布的吴灵姝


如果不是因为决定回来帮助父亲传承蓝印花布事业,吴灵姝可能会成为和千千万万年轻人一样的“北漂”。但是,她最终选择了回归和坚守。


这是吴灵姝的幸运,也是蓝印花布的幸运。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在江苏南通,蓝印花布之乡,吴灵姝与父亲吴元新两代人均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曾经一心想留在北京闯荡的女儿为什么最终选择留在家乡?父亲又是如何甘守这份当年女儿最怕被人笑话的印染工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灵姝和父亲的蓝白世界。


▲点击视频观看电视节目片段


女儿要闯荡世界,爸爸着急了



2008年,年轻的吴灵姝报考了北京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爸爸吴元新高兴得一整晚都没有睡着觉。


他觉得自己痴迷一生的蓝印花布后继有人了。


▲吴元新


吴元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女儿吴灵姝的记忆里,父亲的大半辈子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忙着走街串巷地收老布,另一件便是扎在家里的作坊里染新布。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吴元新


在她上大学走的时候,我把她的画板、笔记本全都用蓝印花布包着,就希望她能想着蓝印花布。


而当女儿吴灵姝看到行李中的这些蓝布时,却收一收就放到了一边。


▲吴灵姝


走进大学的吴灵姝离开了从小生活的蓝白世界,开始了她喜欢的绘画与设计。


毕业前夕,吴灵姝告诉父亲:我要留在北京。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吴元新


实际上,我那时候我没有办法了,一个研究生她都不愿意真正做我们的技艺,我身体也不好,如果说她不回来,蓝印花布家族式的传承真的要断了。


吴灵姝不愿意回到南通,“自己还没有在大城市闯一闯,不甘心。”


蓝印花布的“守护者”



20年前,吴元新在江苏南通办了一家蓝印花布博物馆,目前馆里共收藏了三万两千件蓝印花布,其中年纪最大的蓝印花布已经400多岁。


据吴元新介绍,蓝印花布最独特之处在于,在印染过程中,灰浆开裂自然形成的冰裂纹,正是蓝印花布独一无二的原因。


▲蓝印花布:以植物蓝靛为染料,用黄豆粉或石灰粉为染浆,刻纸为版的蓝白花布


明清时代的江苏地区,女子以穿蓝印花布为美,男子以穿蓝衣长衫为美。


孩子出生时用的襁褓是蓝印花布,上面印“长命百岁”和“吉祥如意”的图案;


▲蓝印花布的肚兜


当上学时,父母用印上“状元及第”的蓝印花布被面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考取状元;


到孩子结婚时,父母送上“麒麟送子”的被面,祝愿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意为麒麟送子


当年纪大时,孩子给父母送上“福寿双全”的被面,祝福长寿平安。


如今,蓝印花布的使用虽然没有过去那样频繁广泛,但它的朴素、清新、淡雅的风格仍然得到许多人的喜爱。


▲镂刻花版,作为蓝印花布的第一道程序,最为关键。先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图案,再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遇到连接的线条,需要刻线;遇到大块图案,则需刻面。


目前的蓝印花布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但将其收藏、抢救、传播、制作、创新串成了完整传承链条,还保留了技艺核心环节的,只有江苏南通。


而这一切归功于吴元新几十年来的努力。


吴元新生于江苏省启东县,他的祖先于清末自苏州吴县迁移而来,同时也把纺织和印染技艺带了过来。祖辈们平时都靠自己纺织印染来满足日常生活。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吴元新


那时候母亲纺纱,祖母织布,父亲染色,我从小就是在织布机旁边,在染缸边上长大的,所以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我就选择了蓝印花布。


▲吴元新的母亲管惠芳已经80多岁了,依然坚持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向游客演示纺纱织布的流程。


他从染布、刮浆、刮白、整理等基本工艺技能学起,一年后,他被调到了刻版设计师,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设计和刻版,这也是染厂中最好、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部门。


其间,他经常跟着师傅们利用休息时间到民间收集各类蓝印花布。这时候收集的许多明清时物件后来都成了他博物馆里的宝贝,而在当时却仅仅是为搜集各类纹样,以便设计出更好看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吴元新


那时候日本人大量在我们南通的启东定购蓝印花布,所以需要年轻人能够做一个学徒,能够接好班。


日本人要新的蓝印花布,新的花形,那我们不会怎么办?我们就到乡下去搜集古旧的蓝印花布,然后从上面描下来的花纹,然后再组合成新的纹样,给日本客商订货。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外来化学染料的进入,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到了90年代,蓝印花布已经很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吴元新决定辞去艺术研究所的工作,在南通老家,专心做蓝印花布的设计和印染。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吴元新


实际上那时候我一辞职,我们街坊邻居、研究所的人说,吴元新疯了,他还敢辞职,辞职以后干什么,做蓝印花布,蓝印花布能有饭吃吗?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市级传承人 吴灵姝


他们都说我爸疯了,叫我爸爸“蓝痴”。同学也笑话我。


尽管如此,在父母和爱人的支持下,吴元新始终坚定自己的想法。


1997年,文峰公园内一个偏僻的院落里挂上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的牌子。在一间简陋的印染作坊里, “蓝痴”吴元新开始了他的“蓝白梦”。


▲吴元新在蓝印花布博物馆指导学生


做蓝印花布微薄的收入使得吴元新一度撑不起家里的吃穿用度。“当时也想过转向人人艳羡的广告行业,但真正付诸实践之后,心里空落落的。”吴元新说,几经辗转,白天在外面跑业务,晚上埋头做设计,渐渐把博物馆做得有声有色。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吴元新


当时要开这个蓝印花布馆很难,大家都反对,说你要开这个馆还不如开个工艺美术馆,蓝印花布销不出去,你可以刺绣,销刺绣,刺绣销不出去,你可以销剪纸,剪纸销不出去可以销其它的一些工艺品。


但是我就坚定要开蓝印花布馆,所以那时候我爱人从刺绣专业也改行了,跟我做蓝印花布,我父母都从启东老家过来支持我。


女儿理解了父亲


像许许多多文艺作品里描写的那样,女儿大学毕业要留在大城市,传统的家族事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吴元新并没有为难女儿,而是带着女儿去拜访了几位老朋友。没想到,这几次的拜访却让女儿吴灵姝触动很大。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市级传承人 吴灵姝


我父亲带我去拜访了冯骥才、张仃。其实,对我来讲,父亲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做布的,而这些老师在我心中都是很伟大的人物。然后到了张仃先生家里以后,就看到他穿的衣服就是我们蓝色土布的衣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 张仃


张仃先生也讲过一句话,我宁可欣赏一块蓝印花布,也不喜欢团龙五彩锦缎,因为蓝印花布有一种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蓝印花布是一个好东西,是一个我们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你父亲已经做了那么好,以后你一定要好好地把它传承下去。


前辈们的话,打动了吴灵姝,她向父亲提出,回来可以,但是她要设计全新的蓝印花布纹样。 着急把女儿“骗回来”的吴元新只好答应,但也提了一个要求:你可以做你想要的东西,只要你卖得掉。


▲吴灵姝与父亲吴元新


回到家乡的吴灵姝决心用自己的眼光重新设计蓝印花布。父女俩常常吵得不可开交。


吴灵姝将蓝印花布的设计纹样运用到丝巾和绸缎背面上,并提出了浅蓝扎染的新理念。不仅打破了蓝印花布厚重的棉布质地,也带给了蓝印花布新的面貌。



2017年3月,由吴灵姝设计的蓝印花布女装登上国际时装周,大胆的设计,冰裂纹的扎染,广受年轻人喜爱。


▲2017年3月,吴灵姝设计的蓝印花布服饰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吴元新


我也没搞明白,怎么她设计的东西受欢迎。一卖卖得很好,我也落伍了,还是年轻人设计贴近生活,传承还是靠年轻人。


对着镜头,两代蓝印花布的传承人依旧拌着嘴。吴灵姝调侃起父亲从来没有夸奖过自己,“从来都是还行,凑合。”而吴元新则回一句“我不夸奖你,也不是那个意思。”


像所有不善于表达的父亲一样,吴元新从没跟女儿说过自己很感谢她。“要不是她回来,继续做蓝印花布,我们真是要断层了。”


▲吴灵姝手上拿着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生肖系列,这也是许多游客爱不释手的纪念品。




不仅女儿从北京回来传承蓝印花布,女婿也改了行。吴元新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我女婿原来学的金融专业,在浦发银行的,也改行做了我的蓝印花布的学徒、传承人。”


现在的吴元新家里,他的母亲、女儿、女婿、小孙女都在做蓝印花布,这让他倍感欣慰。“我真的觉得我们四代染布匠在一起很幸福。”


▲吴灵姝与丈夫和父亲


吴元新的两个小孙女的名字中都有个“染”字,这也寄予了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女儿吴灵姝回忆起孩子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当她说出蓝印花布这四个字的时候,我的心里好感动,眼泪都要出来了。”


吴灵姝让孩子再说一遍,回头看到父亲吴元新的脸上乐开了花,“真的是笑得合不拢嘴了。”


在那一刻,女儿才真正地理解了父亲对传承的坚持,和那份沉甸甸的希望。




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任思晔

编辑 | 潘   婷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说书人”刘兰芳 | 忠孝节义代代传

  小言专栏 | 《江湖儿女》:一种叫江湖,一种叫江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