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专栏 | 把饭吃好,才能把日子过好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作者:《文化十分》主编  马戎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食物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家庭生活中的代际问题。”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华琛(JamesWatson)


这几天,热播电视剧《都挺好》,逐渐走向大结局。在过去的这一个多月里,苏家一家人在屏幕上演尽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家的悲欢离合和鸡毛蒜皮。


作为一部家庭伦理剧,剧中自然少不了一家人围坐吃饭的场面。《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餐桌是一个家族聚拢的会合点,家人在此共享佳肴,分享各自的生活,交流彼此的想法,甚且消解误会。餐桌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


△电视剧《都挺好》


戏一开场,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苏家”,就是一个“离心”的家庭:家庭实际的统治者“苏母”离世,苏家三个子女因为奔丧重新从各自的生活状态中抽离,回归原生家庭。


而此时的父亲苏大强,被数十年的岁月磋磨后,已经成为一个无能、自私、懦弱的“老巨婴”,伏在大儿子腿上站不起来。


△电视剧《都挺好》


有趣的是,当一家人齐聚在老二苏明成家中商量丧事时,他们并没有像最常见的中国家庭一样,围坐在餐桌旁,吃一顿家常饭。


事实上,在这个老父“作”,老大“爱面子”、老二“啃老”,老三“叛逆”的家庭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少而又少。


△电视剧《都挺好》


从前,苏母在世的时候,这样的场景还是不少的。在第一集里,通过苏明玉的回忆,我们看到了苏母在世时的那场家庭聚餐。


△电视剧《都挺好》


看起来,这似乎和任何一个家庭的普通周末没什么分别,母亲和父亲操持着,儿女们各自从学校回家,期待着在母亲的手艺里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抚慰。


然而,围绕着这餐饭,这个家庭的故事已经尽数浮出水面:母亲强势,作为家事的主要操持者,在家庭中说一不二;


△电视剧《都挺好》


大儿子苏明哲为了留美待业两年,虽然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奖学金只拿到了半奖;


老二善于甜言蜜语地哄苏母,总是得到最大份的鸡腿,却不肯承担丁点家务;三女儿明玉要强上进,但总是被苏母忽视。


每当家庭遭遇问题,苏母总是牺牲女儿的利益去成就两个儿子。落实到饮食上,就是最大的两只鸡腿,母亲把一只给大儿子,一只给二儿子,女儿好似并不存在。


△电视剧《都挺好》


影史上,不乏用餐桌来反映家庭关系的经典之作。饮食,是家庭聚散的起点,家人沟通的根据地。


华语影片中,此中的翘楚当属李安的《饮食男女》:电影一开场,便是父亲老朱一人熟练地忙活着准备晚餐,丰盛的周日家庭晚宴是老朱一家人联络感情的方式,也是故事最好的切入口。


△电影《饮食男女》


同样是母亲去世的家庭。但是老朱家父权尚在,三个女儿无论平时身在何方,周日总是必须要回家吃饭的。第一场家庭聚餐,女儿们匆匆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回老宅,尽管面和心不和,但总还是要坐在一起。


△电影《饮食男女》


接下来,一个接一个的,饭桌上众人有了自己的人生:


小女儿未婚先孕;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二女儿,面对是否要去阿姆斯特丹工作的抉择;感情空白多年的基督徒大女儿,却突然先斩后奏“已在耶稣的见证下结婚了”,并且其丈夫不是基督徒;老朱多年好友过世;就连老朱自己,也做出了和单亲妈妈锦荣结婚这样让女儿们大跌眼镜的选择。


△电影《饮食男女》


如果说《都挺好》是一个由“离心”到“聚合”的过程,《饮食男女》就是一个由“聚合”到“离散”的过程。


一场场“家宴”下来,在浓浓的生活感,平淡的叙事中,展现了社会的变化,时代的流转。


最后一场,家宴的主持者换成了被认为最叛逆的二女儿,回来吃饭的,也只有老朱一人,然而传统已经在这个过程中交接,老朱的厨艺后继有人。


在这场戏中,久已“食不知味”的老朱恢复了味觉,从秩序的代表回归为丰富柔软的“人”。


△电影《饮食男女》


另外一部我很喜欢的和饮食有关的影片,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横山家之味》。


同样以家庭为主要场景的《横山家之味》,讲述的是横山家因大哥忌日而共聚一堂。


母亲在厨房和女儿共同为一家人的饮食做准备,父亲忙着和老友交谈,儿子携妻女返家,刻意隐瞒自己失业的事实,剧情就在各种细碎的家庭琐事中推动。


△电影《横山家之味》


《横山家之味》的起始,便是母亲与女儿一同在厨房准备菜肴,母亲刻意向女儿介绍白萝卜的做法,有意“传承”。


这个情节暗示着“饮食”在家庭传接继承中所扮演的重要性:一种味道可以象征一个家。


在《横山家之味》中,我们可以看到饮食在家庭中的凝聚功能:制作“玉米天妇罗”这道点心,需要一家人彼此分工合作。


在品尝这道点心时,母亲忍不住回忆起30年前下田摘玉米的趣事,家庭的历史就这样在饮食中被讲述。


△电影《横山家之味》


而这样热腾腾的温馨场景,在《都挺好》中,实在是过于稀有了。苏家三个子女,家庭条件最低也是小康,不论宽敞与否,装修如何,都有一张面积不小的大餐桌,然而这张餐桌,在大部分时间里,都非常寂寞。


△电视剧《都挺好》


老大一家,在美国时厨房干净得像样板间,回国后也未见妻子举过火;仅仅是在失业后,老大才亲自下厨;老二一家表面上是最普通的都市中产,但小夫妻俩总是叫外卖;老三明玉作为女强人,十指自然不沾阳春水,她的饮食和男女,都靠男朋友石天冬解决。


而作为传统父权代表的父亲苏大强,在妻子在世时只能给妻子打下手;


妻子过世后,寄居在二儿子家中时只能叫外卖。和小保姆蔡根花的“忘年错恋”,也是建立在小保姆做得一手好饭菜上。


只不过,世易时移,小保姆的“贤惠”,不再是对传统父权的无条件服从,而是为自己谋取财富的“诱饵”。


△电视剧《都挺好》


仅仅从苏家两代、对待一日三餐的解决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与传统截然不同的社会阶段。


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已经分崩离析,小家庭主导,个人权利张扬,女性地位提升。懦弱无能,处处闹出笑话的父亲,正是传统权力秩序和权力结构衰落一个隐喻。


中国人的饭桌是圆的,圆意味着圆融和包容。重视家庭的华人世界,习于采用团圆的方式来聚合家人。


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人追求家庭关系和睦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是中国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内在反映。


△电影《横山家之味》


不论是《都挺好》、《饮食男女》还是《横山家之味》,通过对父亲形象的不同塑造方式、对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的描绘,以及围绕餐桌团聚的家人,如何逐步化解紧张对立的关系,解构或是重构家庭,反映了不同文化语境、不同社会氛围背后的文化观、价值观。


而不论每一场聚餐是其乐融融,还是不欢而散,餐桌上流动着的,都是人物丰沛的感情。


我们常说: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两顿!


把饭吃好,才能把日子过好。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责编 | 梁珊珊

编辑 | 闫晓晗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十分专访 | 李念:我喜欢朱丽的“不完美”

  十分专访:姚晨 | 明玉,我对你一点也不失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