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挺好》像一面镜子,映照我们的时代和无数普通人的面孔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


——阿来

昨日,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的《都挺好》研讨会上,剧中主演姚晨引用作家阿来的这句话概括当今影视创作者的一大使命。


 撰文 | 梁珊珊




前不久,聚焦现代家庭生活的电视剧《都挺好》引发全民追剧热潮,其折射出的家庭关系百态、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养老等社会问题,一度在公共舆论场上激起无数涟漪。



对此,除了演员姚晨,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都挺好》制片人侯鸿亮、演员倪大红等人也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贴近生活、直面矛盾、立意高远、视角新颖、呈现精湛”,在范咏戈看来,是这部剧能够成为现象级作品的主要因素。


侯鸿亮透露早在2012年就已买下《都挺好》小说版权,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筹备期,但播出后仍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展示出剧作本身旺盛的生命力,他说:“我们去反映现实,去关注问题,绝不只是给观众提供一个宣泄的通道,而是想去引导观众思考问题。”


演员倪大红也认为:“一部引起全民共情,脚踏实地的电视剧,一定是故事和角色都切中了时下的社会脉搏。”


《都挺好》播出后收获颇多赞誉,与其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直面当下社会问题,反套路的剧情和反传统的人物设定等息息相关,而这也成为了所有与会人员的共识。



1直面生活的“真”


范咏戈认为,当下影视界,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正呈现出从历史剧、宫廷剧、穿越剧中回归到现实生活的趋势,这样的回归是主流也是暖流。


他进一步将现实主义创作定义为:以某种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故事核心,反映当下社会矛盾的焦点和难点,对当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处境给予心理分析般的人文关怀。


《都挺好》无疑是这类题材的有益尝试。


在“都挺好”这句国人见面惯用的寒暄语下,隐去的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电视剧中的苏家表面风光,实则早已分崩离析,围绕着以不断闹事来引起子女关注的核心人物父亲苏大强,三个子女苏明哲、苏明成、苏明玉过得都挺不好。



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在社会现实矛盾面前绕道而行,真正保持了真实的生活底色。就像演员姚晨所说的,这部剧像一面镜子,映照了我们的时代。


范咏戈说,《都挺好》引申出两个层面的话题。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


其一,剧作关注了一般社会层面上的家庭伦理,如养老问题、啃老问题、为老尊与不尊的问题等。


范咏戈分析,虽然少有人称《都挺好》是一部养老剧,但它直面了这一社会痛点。


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过亿的大国,养老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则各种社会问题相继而生。


传统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构的养老这些主要的养老方式已经明显地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所以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要面对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使之上升到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以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层面,这样的问题必须面对和思考,事实证明了多数人采取的苏大强式的居家养老走得很艰难。



跟大儿子去美国不行,跟二儿子同住也不行,独居不行,最后住到明玉家,实际上也不行,明玉辞去企业高管回家专门照顾他只能是权宜之计。


其二,这部剧又超越了一般的社会问题剧,进入到深层次的关于亲子关系、关于子女对父母的孝、关于原生家庭之伤以及如何与伤共处等。


作为一个伦理心理学问题,“原生家庭伦理”这一概念在国内被关注不过十余年。



原生家庭对子女将来生活的影响,有人认为影响至关重大,也有人认为不是特别重要。《都挺好》首次聚焦这一现实问题,并暗示缺少爱的原生家庭之殇步步惊心:弃女,妈宝男,愚孝——而最后剧作给出的答案,也如编剧王三毛所言:“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范咏戈分析,其实剧中叙事主体就是一个“找”的过程。


除了呈现家庭内乱外,三个子女在职场上也遇到了相当的曲折。老大失业、老二被骗失业并且婚变、明玉上下追索和不断奋争——十八岁离开苏家独自闯社会,虽然身处管理层但是勾心斗角,需要她化险为夷去“自渡”。



家里基本上没有给他们正面的帮助,而且苏大强到处作怪,影响了子女们的正常生活。最终,通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都挺好》走了一条寻找亲情和爱的回归的“大团圆”之路。


范咏戈解读,西方文化中有很强的“弑父情结”,古代神话和当代影视有很多表现。但中西文化不同之处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架构,以血缘关系亲情为依托,是一种浓厚的伦理本位文化传统。《都挺好》在讲中国故事时对此有准确的把握。


在剧播出期间,关于“苏明玉该不该和解?”这个话题讨论度很高,饰演苏明玉的演员姚晨在会上说:“我们在关照现实的同时,更应该传递希望。苏明玉外表冷漠,内心温暖。‘爱’才是这个人物一切行为的驱动力。爱让她最终有力量接受了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勇敢面对了不完美的生活。”



侯鸿亮在会上也表示,在剧中通过苏家内部矛盾的缓解与解决,通过苏明玉与父亲苏大强寻回亲情,观众们很自然地会去思考自己的家庭关系,去学习和父辈沟通交流,在理解他们的同时又不失掉自己的独立性。单从代际关系这个文艺创作的子命题来看,人们可以超出权力、规训与冲突层面,进入到沟通、对话与疏通的层面。

2“反套路”的剧情和人物


作为一部家庭剧,《都挺好》的视角是独特的:开篇就是母亲去世,剩下一位老父亲。因为母亲的高压,父亲苏大强觉得自己委屈了一辈子,失去这个压力后,他“不能承受生活之轻”地开始折腾三个孩子。


范咏戈说,这个视角是目前已有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家庭伦理剧所没有的,避免了同类剧的视角单一,以新颖视角切入时代话题、时代精神;同时摆脱固化了的叙事套路,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多维度。


在人物设置上,《都挺好》也突破了“父慈子孝”的传统设置。


侯鸿亮直言,剧中像苏大强这样的“父辈”形象,确实是超出许多观众认知的,但在现代家庭生活中,这样的人物或者说人性,又确实是存在的。


就连饰演苏大强的倪大红也坦言:“苏大强这个父亲基本是以前影视剧里很少见。传统的父亲形象一般都是像一座大山一样稳固牢靠,但苏大强这个角色就太反传统了,他还有点极致。”



但这样的人物形象最终能站到银幕的中央,并让大家能够沉醉于这个角色里,实属难得。“苏大强让中国影视的父亲角色得到了解放。因为角色解放了,角色就鲜活了。”倪大红说。


侯鸿亮也认为,与其说《都挺好》中有“父辈形象的坍塌”,不如说这是一次对父辈形象的重新建构。


作为演员,倪大红很喜欢这个角色。电视剧播出后,有很多朋友会跟他聊,苏大强这个父亲形象如何如何真实,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自己父母的样子;有的甚至直接跟他说,“我爸更能作”。


有同样经历和感受的还有演员姚晨。



《都挺好》播出时,她收到了很多朋友发来的信息。尽管他们性别、年龄、职业各不相同,却不约而同地告诉她:在苏明玉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个真实可信的角色,是可以击穿所有的壁垒让观众们感同身受的。”


许多人说苏明玉是“女精英”,但在姚晨的理解中,这个角色是“反精英”的。


姚晨谈到,在最初讨论剧本的时候,导演简川訸和她就在苏明玉这个人物的设定上达成一致:苏明玉是平凡大多数人的理想投射。


她就像我们生活中某个普通人,出身平凡,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名牌大学的学历,但她依靠自己的生命力一路打拼,自我成就。


虽然这个角色乍一看“不太讨人喜欢”,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很多人又对苏明玉产生强烈共情,同时也受到极大鼓舞——即便手里拿到了最烂的牌,也依然可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证明自我价值。


苏明玉一角,也让姚晨意识到,艺术创作有时需要冒险,不能永远停留在舒适区。她说:“所谓演员对角色的创新,是需要不断去探索最真实的人性,而不是只想着一味地‘讨喜’。观众的审美趣味永远比想象的要高级,甚至艺术创作者的任务之一,就应当是引导社会审美。”


范咏戈也认为,苏明玉是家庭伦理剧中的一个崭新形象。在已有相当多的家庭伦理剧由“婚姻危机”进入“第三者”时代的时候,剧中女性不是“弃妇”就是“剩女”,或贤妻良母,或概念化的“坏女人”,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叙事套路实际上窄化了家庭伦理剧的路子。而《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大气,干练,也不乏亲情柔情,只有她才能扶大厦于将倾,完成原生家庭的修补再生。


3演员要像钉子一样扎根生活深处


“团队不选贵的,只选对的。”演员倪大红谈到,《都挺好》剧组在选角时,演员在性格、外貌上都会极力靠近角色本身。


导演简川訸最初找到倪大红时就说,“除了您谁也演不了苏大强这个人物。”相比自己饰演过的其他角色,苏大强这个少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角色”,最终也让他阐释得入木三分。



倪大红透露,在剧组拍摄期间,导演对于演员创作的想象面放得很宽,“有一个关系的界定,就是我们是父母和孩子,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去自由发挥出最好的表演状态。”


事实上,《都挺好》剧组整个创作氛围都非常好,在开机之前,主创们就曾连续多日围读剧本、研究人物。演员们大多有各自的艺术追求,戏大于天,彼此间的配合默契,除了让每个演员大放光彩之外,也碰撞出更多火花。



作为剧中主角,姚晨虽已从业二十余年,但对于表演艺术,她始终认为没有捷径可以走:“做一颗钉子,扎根生活深处塑造角色。”


为了更进一步吃透苏明玉这个角色,姚晨讲述,自己曾委托制片部门帮忙联系去苏州当地的精工企业体验生活,并由此结识了三位真正的销售总监。姚晨通过和他们接触交流,了解到销售这个职业的共性,也观察到了他们作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在他们身上,姚晨逐渐勾勒出了苏明玉这个人物的轮廓:平凡、努力、有爱、有信仰。拍摄的四个月里,销售总监也成了剧外智囊团,不间断地为她提供建议,甚至还上手帮忙调整过专业技术层面的台词。


在职场上,能做到销售总监这个级别的人情商势必很高,他们常年和经销商打交道,懂得察言观色,深谙“谈话的艺术”。由此,姚晨就和导演简川訸一起商量着,为苏明玉注入了“江湖气”这层底色。


此外,在姚晨看来,表演创作极容易犯“概念先行”的毛病。比如,一提到事业成功的女性,就一定是职业套装、细高跟鞋,走路生风,冷酷强势。但深入的田野调查让她了解到,不同职业的女金领有不同的职业气质,成功女性也不都是一副面孔。



所以在造型上,团队为角色挑选了符合她实际收入水平的服装品牌;销售工作时常在机床车间和办公大楼之间来回奔波,因此,平底鞋是她们的日常首选;面部妆容也有意识设计得更柔和,让苏明玉看上去没有那么强的攻击性,减轻职场对手的敌意……


姚晨认为,想要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就必须寻求细节的真实,需要创作者下笨功夫去做田野调查,去体验生活。


尽管有许多细节素材在表演创作中大部分用不上,但演员所看到过、经历过,这些最真实的体验,会让演员像一个钉子似得牢牢扎根在规定情境中,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要往哪里去?

 



褒扬之外,范咏戈也指出了该剧存在的瑕疵之处。


比如,结局的转变有些突然、仓促,按着发展的逻辑来说不大可能这么快。明玉之伤不是一件练习本和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就能愈合的,毕竟十八岁以后她就不承认是苏家的人了。其“大团圆”的结局来得太容易,也便失去了其直面现实的力度。


但总体而言,这部剧在现实题材作品里的突破是鲜明的。加上成功的艺术呈现、精湛的人物表演,使之成为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一部强有力的推手剧。


无论是对于影视制作者,主创团队,还是观众而言,都期望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此类接地气、落地、能引发共情的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



※本文根据范咏戈、侯鸿亮、倪大红、姚晨等人在《都挺好》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责编 | 梁珊珊

编辑 | 梁珊珊


往期节目推荐

北影节明日开幕 | 刘嘉玲:要拍英雄,更要拍老百姓

  798的前世今生| 王彦伶:从老厂房到艺术“先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