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幻简史第一期:沙俄时代科幻鼻祖之争(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八光分文化 Author 喜如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纳博科夫曾经在《俄罗斯作家、审查官及读者》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沙皇俄国倒真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书籍有可能被禁;作家有可能被流放;检察官有可能是恶棍或蠢货;长着络腮胡子的沙皇有可能又跺脚又咆哮。但是让整个文学团体只书写为国家所认可的东西,这一苏联时期的奇妙发明——这一手段,在旧俄国毕竟闻所未闻。
《俄罗斯文学讲稿》收录《俄罗斯作家、审查官及读者》
结合本篇文章,我们确实会发现,虽然沙俄时期的科幻作品数量不多,但整体来讲甚至比苏联时期更加自由、更具想象力,也确乎有必要让我们单独对其进行研究。
无论研究哪个国家的科幻文学,都有必要搞清楚两个时间节点:第一部科幻作品的诞生和“科幻小说”这个词的首次出现。这有助于我们弄清不同语言体系科幻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
根据英国科幻作家布莱恩·奥尔迪斯的意见,英语世界科幻文学诞生的标志要追溯到1818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而“Science Fiction”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851年,作家威廉·威尔森在他的作品A little ernest book upon a great old subject中提出了此概念,但是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力。直到1926年,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惊奇故事杂志,频繁地用到了“Scient Fiction”一词,后来慢慢转化成了现在的“Science Fiction”,这个叫法才广泛流传开来。
俄语中的“科幻”(Научная Фантастика)一词最早出现于1914年。俄国作家雅科夫·佩雷尔曼受到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的启发,创作了短篇小说《失重厨房的早餐》(Завтрак в невесомой кухне),讲述了几个宇航员怎样在星际飞船的厨房里煮一锅肉汤的故事,由此阐述出一连串的太空物理定律。该小说在《自然与人》杂志上发表时,佩雷尔曼将副标题命名为“科幻故事”(Научный 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ий рассказ)。
《失重厨房的早餐》俄版原版内页 ▲
中国二十世纪初期,梁启超、鲁迅等一些文化先锋派翻译了大量来自国外的科幻文学,其中就包括相当一部分数量的苏联科幻小说。
鲁迅先生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科幻迷。早在1902年,鲁迅先生就翻译了日本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并在序言中指出科幻小说应当作为一种开启民智的工具被引进到国内:“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汉语中首次出现“科幻小说”一词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批研究者将苏联科幻中的“ Научно-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ий Рассказ”引入国内,并将之翻译成为“科学幻想小说”,取代了原来的科学小说一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虽然较英语世界稍早一步掌握了这一文学方向的命名权,但是最初的俄罗斯科幻小说还是在凡尔纳等西方科幻小说家的影响下形成规模的。
然而,谁才是俄罗斯第一个科幻作家?谁写出了俄罗斯第一部科幻作品?这一辩论一直持续到今天,不管是在俄罗斯还是中国,不同的科幻研究者常常是用五花八门的作品来打开俄罗斯科幻文学史的第一章。想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走进18世纪。
18世纪末期的俄罗斯,农奴制度对奴隶的压迫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一批贵族文学家的创作风格慢慢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开始关注政府和社会的弊病,做了许多新兴的文学尝试。俄罗斯的乌托邦文学正是在这个时候得以从童话、传说,伪经等各种各样的民间创作形态中脱离出来,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创作和独立的文学方向而存在,并且奠定了未来俄罗斯科幻小说发展的基础。
生活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的贵族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谢尔巴托夫可算是俄罗斯乌托邦文学的奠基者。谢尔巴托夫被认为是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贵族中最优秀的理论家。此阶段的俄罗斯与欧洲文化思想的联系非常紧密,谢尔巴托夫得以熟知欧洲作家和哲学家的作品。他坚决反对农奴制,是开明君主制思想的追随者。基于这种思想理念,谢尔巴托夫希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建立一个从来没有人访问过,甚至从没有人描述过的国家形态。
1784年,谢尔巴托夫创作了长篇小说《前往奥斐尔之地》。
《前往奥斐尔之地》俄版概念图 ▲
《前往奥斐尔之地》描绘了一个未知国家奥斐尔和一个理想的公共政府形象。奥斐尔的工业和农业蓬勃发展,政治和社会生活一派繁荣景象,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甚至能消灭所有的社会冲突。
谢尔巴托夫甚至在小说中杜撰出了奥斐尔国君主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
1.苛政和极权造就奴隶,正义与仁慈得到人心;
2.没有为君主的人民,只有为人民的君主,因为君主诞生之前,人民就已存在;
3.赞歌是君主的砒霜;
4.君主犯法与庶民同罪;
5.君主的美德好比日光,君主的恶习是国之瘟疫……
几乎在同一时期,俄罗斯出现了第一部反乌托邦作品——创作于1769年的《贵族哲学家:一个寓言》。用现在的眼光看,我们有理由把它当作一篇科幻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贵族哲学家。这位贵族成日无聊,于是研究了托勒密、第谷布拉赫、笛卡尔、哥白尼等物理学大家的理论体系,在自己的庄园里建立了一个太阳系模型。贵族把自己居住的主楼设定成太阳,把庄园里的土地按照比例分配为水星,金星,地球、月球,火星,木星,土星。这些代表了各行星的区域以主楼为中心依次排开,由此形成了太阳系。贵族在不同的"行星"区域上设置了不同的生物圈。比如,代表金星的土地上住着瓢虫,地球上住着蚂蚁,土星生命是天鹅。贵族甚至把庄园里的湖岛安排成了天狼星。居住在天狼星上的高级智慧生命是鸵鸟。
某一日,庄园中的太阳系模型竟然自行运转起来,贵族便得以从内部观察太阳系中各文明的发展规律。贵族发现,地球上的蚂蚁出现了黑色和灰色两种不同形态,而且渐渐有了阶级分化的趋势。黑色蚂蚁对灰色蚂蚁进行剥削,限制它们的精神发展。灰色蚂蚁被严格控制在从属地位。一只灰蚂蚁觉醒过来,勇敢地前往高等文明探索,但是又一次遭受了打击。天鹅、鸵鸟们对这个陌生的、无趣的小小地球生物毫无兴趣,它们小心翼翼地对待蚂蚁,只是因为害怕把它踩死。
庄园太阳系模型思维比照图 ▲
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极权主义和独裁者的影射。这一文学尝试相比扎米亚京、赫胥黎和奥威尔提前了差不多一个半世纪。
除此之外,该作品还包含了另一个经典的科幻主题——高等文明和低等文明的接触。小说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作者这样的质疑: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到底算什么?是世界的中心?地球是颗微微发亮的珍珠?抑或是不值一提的尘埃?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议题,但是考虑到创作年代,我们还是应该表示一下惊讶。
不能不提一下这位惊世骇俗的作者了。马莫诺夫——一位斯摩棱斯克省的地主,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散文作家、诗人和翻译家,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坛十分引人注目。可以说无论是作品还是本人,都有一种不合时宜的、边缘化的气质。
一位同时代的俄国诗人曾经如此评价马莫诺夫:"他堪称一位优秀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同时研究地理和历史,对化学和绘画艺术也略知一二。但是在这样的多重身份里,他的诗人气质最为突出。”
马莫诺夫 ▲
马莫诺夫从小对历史、天文学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服兵役期间,马莫诺夫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文学手稿,钱币和武器,后来干脆在他的莫斯科家中建立了一个博物馆,并出版了相应的科学著作。但真正让马莫诺夫名声大噪的不是因为他的科学实验和文学作品,而是他的古怪行为。
据记载,他在莫斯科的庄园总是张灯结彩,人声鼎沸,他还时常靠在窗边朝外面给自己的奴隶们撒钱,甚至有传言说他直接遣散过自己的1000多个农奴。
没过多久,因为不合理的财政开支和的奇怪的科学实验,马莫诺夫被俄国司法委员会判定为精神错乱。叶卡捷琳娜二世遂下令将他的庄园和财产收归国有。
《贵族哲学家:一个寓言》这部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风靡一时,有着极高的讨论度。马莫诺夫在三十年后重版了这本书。然而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后期,俄国对文学作品的审查制度已经相当严格,他们早在1769年就注意到了这部作品的思想煽动性,所以三十年后的再版书很快就被从所有书店撤回并销毁。
《贵族哲学家:一个寓言》俄版封面 ▲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奥多耶夫斯基·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维奇大公在1840年创作的中篇小说《4338年彼得堡通信》最常被研究者看作是俄罗斯科幻文学的开篇之作,小说情节非常夸张,可谓把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的主角生活在19世纪,在一次"催眠实验"的帮助下意外穿越到了4338年。按照小说的设定,4338年是比拉彗撞击地球的前一年。此时的美国文明已经化为一篇焦土,欧洲也是饿殍遍地。只剩下伟大的俄罗斯帝国和好朋友中国立于世界之巅。
主角在4338年见到了一名来到俄罗斯旅行的中国学生。这名中国学生乘着电动船穿越从喜马拉雅山脉到里海的隧道,然后从埃尔祖鲁姆乘坐飞机飞过君士坦丁堡,最终到达了世界的中心——圣彼得堡。借助主角的视角,我们读到中国留学生写给故乡亲友们的信件,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先进俄国的溢美之词:
4338年的圣彼得堡处处是巨型公路,电动船舶,飞艇,人造织物和人造食品;摄影机、电话、太空通讯已经司空见惯;列车能够在喜马拉雅山巅飞驰,地球海洋底部也铺上了铁路;俄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人工气候设施,热空气经由赤道分配到所有城市的蓄热设施。堪察加半岛的火山被用来温暖西伯利亚。最后,俄国和中国共同努力,成功化解了彗星袭地的末日危机。
4338年的世界想象图 ▲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奥多耶夫斯基超前的思维,他毕竟在小说中成功预言了很多后世的科学发明(此书甚至成功预言了电子书和大型数据搜索系统的雏形)。
小说作者奥多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化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作家、评论家和业余作曲家,同时也是普希金的好朋友兼疯狂迷弟。
奥多耶夫斯基曾经承认自己对普希金怀有深深的崇敬和爱。每当普希金遭到沙皇政府喉舌或激进评论家的攻击,奥多耶夫斯基就会立刻写文章进行反击。
奥多耶夫斯基与普希金 ▲
反过来,普希金也非常欣赏奥多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早在1831年,普希金就非常看好后者的一篇奇幻短篇小说《贝多芬的最后四重奏》(Последний квартет Бетховена),奥多耶夫斯基对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心生感慨,于是在自己的小说中让贝多芬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复活,遇到了他的若干崇拜者。普希金曾评论该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都非常出色"。
1887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在月球上》,以科普作家的身份正式出道。小说描述了一位少年的梦境,以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月球上自然环境和物理规律。
俄版《在月球上》与《在地球之外》▲
作为科幻科普作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一部作品要数《在地球之外》,同时也是其作品中被中国引进次数最多的一部。这部创作于1920年的故事背景就在2017年及随后的年代里。按照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设想,2020年的我们应当已经成为成熟的星际移民了。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将进入太空并在太空中建立自主的定居点。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这部作品中提出,失重对生物体的发展非常有利。植物若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宇宙环境中能够避免重力和害虫的侵害,它们将长成惊人的尺寸,并终年开花结果,给人类提供氧气和新鲜食物,从而形成一个理想的生物圈。
1957年,导演帕维尔·克鲁尚采夫的电影《通往星星的路》在苏联上映,影片融合了动画元素,以故事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重现了他的生活和科学活动,并以通俗形式描述了弹道导弹法则和宇宙飞行原则。喜爱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读者可以一观。
苏联电影《通往星星的路》▲
责任编辑:不危
您可能还想看
四十二史
宇宙的未来/现在/过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