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还不出事?
新军网荐读:5700万退役军人是社会主义压舱石\\万岁,老兵!\\今夜,湖南无人呷醉\\陈先义 | 我愤怒质问:你是谁?\\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李 斌 | 中美到底会不会擦枪走火?\\陈先义 | 华为“南泥湾”\\群众的眼睛就是雪亮的!!!
朋友圈里有朋友质疑说,猪肉八块钱一斤的时候,火腿肠一块钱一根,猪肉三十多块钱一斤的时候,火腿肠还是一块钱一根。可见火腿肠和猪肉没有任何关系。
是啊,现在许多关系,只跟钱有关系,跟生物学、质量学、伦理学、健康学、理学、法学、人学、道德学、文艺学,等等,好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原准备去年暑期上映的电影《八佰》,因为大批网民对其恶臭营销中表现出的错误历史观的批评而暂时下架。一年以后,《八佰》终于迎来离点映还有三四天,笔者随手搜了一下所在城市的点映预售,市区点映排片的好几家影院均显示满座。
去年年初,在给《八佰》做推介时,该片的导演管虎就去拜访了“飞将军”孙元良的后人秦汉,并在微博上高调宣传:
这个“飞将军”非彼“飞将军”,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善骑射、北拒匈奴、保家卫国,是真正的名族英雄;而“飞将军”孙元良获此称号,却是因为他很能逃跑——淞沪会战跑了,南京保卫战跑了,淮海战役还在逃跑。
蒋介石准备撤出淞沪战场的时候,命孙元良殿后,做做样子给美英列强看;孙元良却连样子都懒得做就先行跑路了,真正率领八佰壮士(实际上只有四百人)镇守四行仓库的是谢晋元。
管虎这样做就有点儿不地道了,这就好比你宣称拍一部歌颂岳飞的电影,却找秦桧后人合影;一边号称要歌颂国民党四百壮士英勇抗日,一边又做出亵渎烈士英魂的下作之举。
2007年,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杜撰了解放军某团下的一个炮灰连的股市,这种事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冯小刚这部编造历史的电影因而受到广泛的舆论批评。而反观死守四行仓库的四百勇士,这才是赤裸裸的炮灰。
国民党在淞沪战场败局已定,死守英租界附近的四行仓库,除了表演给西方列强看、给蒋介石赚取政治资本,从战略上讲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还要白白牺牲我中华好儿女的性命,这分明是TMD老蒋在对中华民族犯罪。
说到死守工事,笔者想起了2009年康洪雷执导的抗战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师长虞啸卿是国民党精英将领的代表,平时表现出一副“国难当头,岂能坐视”的大义凛然状,高唱“与子同袍、岂曰无衣”,关键时刻却为了自己的前途,断送兄弟们的性命;个人能力上却眼高过顶,指挥才能、应变能力堪忧;兵痞龙文章却把一群精英将领眼中同样是“兵痞”而欲抛弃的普通士兵,充分组织起来了,在最后打了一场艰难而漂亮的防守反击战。
因为这是一部讲国军抗战的电视剧,很多果粉为电视剧打了高分,他们却根本没有看懂这部电视剧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这部电视剧真正要表达的正是对人民史观的歌颂,以及对精英史观的辛辣嘲讽。国民党的败亡也正是由于其对人民的背叛。
《八佰》的导演管虎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导演康洪雷相比,思想境界完全不在同一层次。
在资本化运作的当下,《八佰》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恰恰切合了城市小资群体和知识精英的阶层优越感;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兵痞则更多的代表了那些身处底层的默默无闻的“下里巴人”,这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尽管获得了很高的评分,却没有赢得足够多的观众。
在市场大潮的洗礼下,资本的意识成为塑造现代市民社会的主流;而历史虚无主义横行,再叠加上现实生活中对自身阶层的不如意、生存压力以及压迫感,就系统性地造就了小资群体与传统革命的疏离、甚至背离,以至于他们将种种问题归咎于革命本身和前体制。这是《八佰》这类歌颂“对立面”的电影能够大行其道、赢得观众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拍个电影就是娱乐一下,没必要上纲上线,小题大做。然而我不这么认为,相信那些说这话的人也并不真的这么认为。
打个比方,如果《林则徐》《甲午风云》等电影中只颂扬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一众英烈的伟光正,而避开他们所处背景的腐朽与没落,这样的作品多了,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观众对满清王朝的误读,误以为他们就是满清官员的典型代表。这行吗?当然不行。若给人认为满清的官老爷都像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那样,那辛亥革命的意义何在?徐锡麟、秋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的意义何在?
同样的道理,若是避开民国社会与军队的腐朽破败,只表现其光鲜靓丽的一面,给人认为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生活都像民国美剧中表现的那样富足安乐、国民党的军队都像抗战神剧里表现的那样满满的正能量,那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又在哪里?
好在《林则徐》《甲午风云》等是把这个事儿说清楚了,而最近这三十多年绝大多数有关国军抗战的电影电视剧没说清楚,而且有些人是故意没说清楚!
智者之见,千里之堤,毁于蚁巢。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需要有人清醒,娱乐可能误国,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小人物也一刻不能忘记思国思民忧国忧民!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是就是亿万默默无闻的人民。不要把沉默当软弱,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种瓜的得瓜,种豆的收豆,不管谁种下的仇恨,遭殃的绝不止是他一个人。
在我眼中,“皇帝系列”、“民国风”和《软埋》“翻案史学”的盛行,同样是一种和平演变,人们忽视了那时劳动人民的苦难,将自己带入达官贵人的身份,最终会导致民族记忆的紊乱!
近40年以来,从《活着》到《霸王别姬》,从《白鹿原》到《丰乳肥臀》,土地革命的历史被涂抹得一团漆黑,文学歌颂的对象从泥腿子出身的工农兵变成了那些曾经被打倒的乡绅、乡贤。
经过40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泥腿子和他们的子弟们大多早就回过味儿了,原来的那一套已经编不下去了,作为文学界老人的方方隆重登场,一部为地主鸣不平的小说,受尽了媒体精英的追捧,还拿到了“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方方小说中的地主老爷们的形象都是勤劳致富、父慈子孝、一团和气,老爷家们的丫鬟长工宁肯自杀,也不愿跟泥腿子一起“胡闹”……
方方的小说不过是重弹老调,却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培养“新乡贤”的恰当时机,隆重登台,且把矛头指向了土改。偶然还是巧合呢?方方的小说也并不是真要为老乡贤们翻案,这个群体大多不在人世了,翻与不翻又能怎样?她的真实目的还是要为“新乡贤”张目,这其实也是那些文学家们4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