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媒体和自媒体,请不要“黑化”里约奥运!

2016-07-08 梅丸君 媒玩


媒玩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里约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中国的媒体和自媒体开启“开黑”模式:政局动荡、经济萧条、预算削减、治安堪忧……


中国人办大事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可南半球的里约似乎都完美地避开了。

 

“6月26日,里约奥运会最拖沓场馆奥运自行车馆终于交付奥组委。”在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报道中,也给里约奥运场馆贴上了“最拖沓”的标签。

 

在自媒体文章里表现地就更过分了,它们甚至直接高呼“吉祥物死了,场馆废了,为了举办这届史上最差奥运会巴西也是拼了”!

 

奇怪!为什么非要把一只美洲豹的意外死亡非要说成“吉祥物死了”?为什么要把场馆没完工说成“场馆废了”?为什么奥运会明明还没开始,就敢说它“史上最差”了?




广为流传的一张图,是6月15日暂停施工的沙滩排球场馆,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场馆,搭建不需要很长时间,很快复工后并不会影响施工进度。



也许你对此已习以为常,因为我们曾经对伦敦奥运也是这么干的!当时,《新闻调查》还专门针对伦敦的举办区域做了一期跨国调查报道,这不就是伦敦郊区版“钉子户”吗!(8年前,英国BBC也曾记录过北京的“奥运拆迁户”。)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节目:伦敦奥运的另一面



这些框架差异不一列举,但梅丸君非常反对!经历过北京奥运的国人,每面对新一届奥运总会有复杂的情感,类似于“黑化”里约奥运的报道显然迎合了“后奥运时代”的国人心态。可八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再有这样扭曲的视角和价值观!


对一届奥运会作出“史上最X”评价,哪怕是国际奥委会,也要等到闭幕式上才会字斟句酌地宣布。依稀记得,当萨马兰奇对悉尼奥运会评价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时,就迎来了整个闭幕式的高潮。但从那以后,国际奥委会就拒绝使用“有史以来”这样对比性的表态。


可国人依然希望,北京奥运会能获得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评价,但时任IOC主席只用了“truly exceptional”评价北京。我不知道是谁给翻译的“无与伦比”、是否准确,但个人总觉得,在英文语境里exceptional的赞美程度,并没有中文中“无与伦比”的程度强。


不过,我们依然能从其他地方找到优越感。比如,伦敦奥运筹备的一团糟:你看,它的logo丑出了天际!你看!它预算不足!你看,它的主火炬塔竟然史无前例地熄灭了!你看!对它的评价仅仅是“happy and glorious”!

 


中央主火炬要从“伦敦碗”“搬家”,所以暂时熄灭了主火炬塔。虽然有质疑,但主办方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大事:“熄灭主火炬后再移动,毫无疑问更方便和安全。”



北京奥运终究成了也只是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巅峰”。这不止源自打倒“四人帮”之后家国情怀的集中释放,也源自中国的“面子文化”。


中国人是好面子的,而北京奥运会给世界展示的恰好就是“面子”。所以当火炬遭遇冲击、当声誉遭到诋毁,民族主义就能如火山喷发。因为它们关乎中国人的核心利益,事关重大!

 

在我们看来,奥运圣火千难万险都不能熄灭,哪怕是在珠穆朗玛峰上。但伦敦奥运会竟然把主火炬塔给弄灭了!?里约奥运竟然在传递火炬的时候打死了一只美洲豹?!

 

同样的,我们提前一年、甚至两年就完成了场馆建设,还可以迎接几场“好运北京”的试运营比赛。但是到了7月初,里约奥运的地铁和场馆都没完工,这算什么事儿?

 

可是,那又怎样?前年的巴西世界杯项目场馆,不也是在最后一刻“压哨完工”吗?

 

除了经验性的论证,我们还要揭示一些新闻事实上的偏差。在里约奥组委的计划里,场馆的建设计划本身紧凑地就安排在了奥运开赛前所有永久性场馆本就原定于7月10日全部完工,正在抓紧施工的临时场馆将于7月21日完工,各场馆将于7月24日陆续向运动员开放。(来源:新华社)

 



你应该明白,奥运场馆提前一年修好、提前半年测试,这也许是中国人的办事方式,但并不代表它属于这个世界。类似的,对仪式感的尊崇也各有偏差,比如伦敦奥运,他虽然在对待圣火上显得有些草率而任性,却出动五分之一的军队参与安保,确保核心环节上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奥运从来就是一个城市概念(在中国却更像属于一个国家),奥运之所以更换主办地,就是想带来“不一样”。

 

2015年,巴西的GDP增长率为-3.8%,今年一二季度也是负增长;加上总统被弹劾,我们不妨换一种心态,去看看一块“负增长的金砖”究竟能办出什么样的奥运会。说不定,巴西人会在开幕前的最后一刻钉上最后一颗螺丝钉,然后立马开启一场桑巴狂欢!这,就是不一样的里约奥运!

 



白岩松在《幸福了吗》里说,北京奥运是中国的“成人礼”,从那以后,中国的奥运竞赛报道也实现了从“高调的爱国主义”到“低调的爱情主义”的转变。


今天,从伦敦到里约,中国的奥运城市报道也要学会一种改变,从“俯视他国”“平视他国”的转变——学会拥抱不同!

 


相关阅读

学传媒,你必须懂一点“黑话”!

传媒专业的鄙视链是怎样的?

当下国内媒体的审美大概处于什么水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