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金牌不举”?中国举重队可以向傅园慧学习! |过度解读

2016-08-09 梅丸君 媒玩


媒玩奥运观察,约吗?




吕斌的微博里写道:“裁判偷走了我的梦想。”






今天的关键词是“减负”。

 

在里约奥运,中国男女举重队已经遭遇了两次“意外”。

 

第三个比赛日进行的男子62公斤级决赛,一个原本认为是男子举重夺金点的项目,以谌利军的意外抽筋而告终。

 

“啊......怎么了,到底怎么了,天啦,这样的情况让人意想不到,这是我们内定最稳级别。天啦。弃权啦。哎呀,天啦,这原来是我们最稳的一块金牌啊。”


——央视解说周英杰表达对“丢失”金牌的遗憾与不甘

 

和“最稳的一块金牌失之交臂”,这在整个中国举重队的意料之外。据前方消息,弃权主要原因是赛前降体重对身体损耗太大,导致身体大面积抽筋。




昨天,女子举重也发生了颇为戏剧性的一幕。黎雅君在抓举打破奥运纪录后,挺举开把举起123公斤时左手臂弯曲未判决成功,但教练却安排第二把冲击126公斤,黎雅君连续两次未能举起导致挺举无成绩,无缘任何奖牌。

 

教练事后解释,这样的安排是因为现场工作人员的失误,表示自己是在以为123公斤试举成功的情况下才如此布置。



 

有媒体对教练的说法提出质疑,“我们很难判断是否只是为战术安排失误而推脱责任的借口。” 并认为,教练选择了一场豪赌——“要么金牌,要么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这场比赛,黎雅君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没有选择银牌和铜牌的机会。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包括从运动员表情都可以判断,第一把,123公斤挺举,失利了。但教练和运动员事后采访均声明,比赛期间对此都不知情。

 

凤凰评论员认为,“一切服从安排”或许是中国女子举重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但举重本身就是一项既考验个人能力又考验战术安排的项目,因此出于运动员状态的考虑,排兵布阵、战术安排的主动权一般由运动员上交给教练或组织。可这是举重比赛的普遍做法啊,并不应当得到过多指责。问题出在哪里呢?


梅丸君认为,中国举重队的策略是“非金牌不举”。这可能是当下中国各项单项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对金牌采用“零和策略”的队伍。


比如,里约赛前的“侯志慧事件”,由于总名额有限,而俄罗斯举重遭遇全面禁赛,75公斤级选手孟苏平将更有优势夺金,因此替换了48公斤级的侯志慧。这一安排让侯志慧还未开启奥运征程就能感受到竞技运动的无情。


你看,在目前的赛后采访中,举重队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感谢国家”或者“对不起国家”。无论阴谋论的推断是否成立,但中国举重队成功与“意外”,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发生的。当压力再遇上一点点“墨菲定律”,比赛失利就变成了偶然中的必然。



(谌利军接受采访)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昨天和今天两场100米仰泳比赛后,“捞出来的表情包”傅园慧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风采。


 


半决赛进入59秒,决赛夺铜,在她的赛后采访的魔性神态充分展示了自我超越带给运动员的惊喜和满足。


“决赛有信心吗?”和大多数运动员的保守表态不同,傅园慧出人意料又脱口而出的“没有,今天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来得那么汹涌又来得那么深,深到有评论解读为个人话语对举国体制的抗争。



 

这个命题看起来更适合我们“过度解读”栏目,但梅丸君的观点可能过于保守:举国体制并不能成为所有奥运问题的终极“背锅侠”。因为现代奥林匹克竞技向来都是有两种推动力并进的。一种是欧美和小国家采用的个人竞技,而另一种是国家力量推进,比如中国和俄罗斯。它们道路不同但各有利弊,不能因为用眼前的弊端显露去否定辉煌与优势。

 

傅园慧同样也是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她也拿过世界冠军,也会面临排兵布阵,连她自己都感叹:“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我有的时候真的要死了,我的奥运会训练真的生不如死。”

 

那傅园慧值得表彰的价值是什么呢?简单点,就是她的轻松。过去的辉煌与低谷都可以一笑而过,当下的拼搏用上了娱乐题材的“洪荒之力”显得举重若轻,肢体语言毫无保留地展现惊讶、惊喜、甚至吐槽。

 

“我这清新脱俗美少女,跟妖艳贱货不一样,”傅园慧在微博里对自己的评价,很好很“网红”。




这才是奥林匹克,一种运动中的乐天派精神,一种自我超越的满足感。超脱于运动,还有关乎“人”的感情、情绪、精神的最大释放。

 

在这方面,中国举重队或许需要像游泳队学习,学习一种参与即是胜利的心态,学习给运动员“减负”。在举重运动员身上的杠铃已经不是常人能忍受的重量,就别再给他们加上赛场之外的砝码了。

 




媒玩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