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恶性自恋:爱子心切的父母和心理失常的孩子

Barron 鹿鸣心理 2021-04-28


原作 | Carrie Barron M.D.

来源 | Psychology Today

翻译 | 未雪



2015年1月4日,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汤米·小吉尔伯特(Tommy Gilbert Jr.)亲手将子弹射进了自己父亲的脑袋里。大约半年后的7月11日,49岁的中学女教师谢天琴在自己的宿舍遇害,嫌疑人是她的亲生儿子——当时北京大学在读的吴谢宇。


一周前,小吉尔伯特弑父案已经在纽约曼哈顿当地法院开庭,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吴谢宇也正式被当地警方批捕。两个案件都在各自的社会中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响,关于嫌疑人的作案动机的猜测也层出不穷。


是啊,为什么一个从小到大都是人生赢家的人会杀害自己的亲生父亲或是母亲呢?如果出身、天资、外形、名校、财富、社会地位,以及无条件支持孩子的父母都无法保证弑亲现象出现,那还有什么可以呢?

 

图片来源:《凯文怎么了》


关于他们到底是有精神疾病还是本性就如此恶劣的争议就此展开。事实上,正如某些人格障碍的症状一样,缺乏对他人生命的基本尊重有时确是患病的表现。虽然不经过诊治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患有精神疾病,但相关的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此类极端暴行的背后缘由。

 


 弑亲者可能会存在的5种精神问题:

 

1.精神错乱(脱离现实)

2.冲动控制障碍(无法控制冲动)

3.反社会人格障碍(没有良知/道德心)

4.自恋(总是觉得高人一等)

5.恶性自恋——这项“假设”的人格障碍并未列入《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但多年来这种说法一直被心理学领域的一些顶级学者所采用。而它所提供的解释或许也是最为可信的。

 


 恶性自恋者的一些特征:


自恋                   霸权                  退行                     偏执                  施虐狂


  妄自尊大             破坏性强            善于操纵            以自我为中心

  

 无道德心或“超我缺损”——存在良知缺陷   


 投射行为——将过失或不良特质归咎到他人身上


恶性自恋者为达目标会不择手段。他们可能智力超群、超凡卓群(例如身居要职),还可以在伪装下变得温文尔雅,说话轻声细语、善解人意,敏感体贴又优雅有礼,将人际关系处理得无比妥当。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也可以毫无愧意地撒谎、污蔑、夸大、诽谤、诈骗、偷窃、操纵、甩锅,指责或通过一切歪曲的手段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成果。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一切,认为所有事都理所当然,所以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图片来源:《凯文怎么了》


他们对于满足自己的欲望十分执着,以至于受到阻挠会使他们狂怒无比、玩儿命反击。这些欲望是如此强盛,导致他们无暇顾及、也毫不在意他人的需求,更不用说与他人共情了。他们的设定里从来没有内疚或悔恨,相反地,他们会认为或声称自己才是受害方——“他们”可以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来自任何阶层、出身于任何种族。

 

微妙的偏执,缺乏道德心和施虐情结三者纠集在一起,使得拥有这些恶性自恋特质的人危险、可怕又无情。他们不具有内化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对于假想敌的攻击报复往往残忍无度且没有底线,近乎病态地执着于羞辱和摧毁对方。

 

这种残忍通常针对的是一个特定的人,并且其他人往往因为其行径隐蔽不得而知。作为典型的“投射”大师或甩锅高手,他们可能在私下对某人百般折磨,表面上却谎称是那个人在折磨自己。

 

他们挑选的目标通常善良且容易被他们欺骗,目标人物可能极其信任他们,不会忍心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对于许多人而言,原样奉还这些谎言、操纵、欺骗和情感暴力从心理上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哪怕心智稍微健全一些的人,都无法采取类似于以牙还牙的举动。


图片来源:《凯文怎么了》


不幸的是,如果这个恶性自恋者本身巧舌如簧,善于玩弄人心、操控言论,那么一些不明真相的善良群众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持他/她的恶行,从而成为作恶者的帮凶,促成一场可怕而混乱的闹剧。

 


 他们不止存在于社会新闻里 

被这样一个人视为攻击目标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提出恶性自恋者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将这种自恋描述为“极度病态和邪恶,是最具破坏性的毒瘤,是一切野蛮残暴的根源”

 

也许人们会认为恶性自恋一定是恐怖分子、独裁者或历史上某个施虐狂才有的特质,但实际上,在一个普通家庭里,就可能存在一个,甚至是两个会造成永久伤害的恶性自恋者。正如一位研究人格障碍的专家在我接受进修时所告诉我的那样,“这些人的恐怖行为实施对象是自己的家人。”

 

一个人是如何成为恶性自恋者的呢?大多数疾病具有其生物学基础,同时也受个体的生长环境影响,但确切的致病机制还有待研究。显而易见的是,即便称职、善良、和蔼的父母也可能培养出心理失常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所受到的煎熬尤甚旁人。他们无力控制局面,每日生活在恐惧、迷茫、绝望、否认、自责和羞愧中,时刻不得安宁。一旦孩子成为了恶性自恋者,父母无疑是最需要外部支持的,可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去寻求这样的支持。

 

图片来源:《凯文怎么了》


换句话说,无论效果如何,总还是有些办法可以帮到这些遭受恶性自恋者折磨的人。如果能尽早意识到孩子恶性自恋的苗头,就能够采取行动帮助有这一倾向的孩子开发并内化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既能够避免孩子在将来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也能使潜在的受害者免遭劫难。

 


 接受真相,采取行动 

看到这里,如果你眼前浮现出了某个正饱受此折磨的人,下面是可能帮到这个人的12个可能挽救局面的建议:

 


1.培养自己对恶性自恋的辨识力,洞察力和感知力。


2.不要否认自己的直觉或内心的真实想法。 


3.寻求帮助,从那些洞悉事态严重性、同理心强和靠得住的人那里获取帮助,比如一位专攻儿童或青少年问题的咨询师。


4.意识到与恶性自恋者和平相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保护因素降低其破坏性(在另外一些涉及到人格障碍的情况中则刚好相反)。


5.尽早开始有力的管束,以便有恶性自恋倾向的小孩有机会学习和内化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即使未来不加约束,也不会伤害他人。


6.在早期适当地给予孩子信任,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和心理弹性。


7.积极采取措施处理自己的羞愧感和被污名化的恐惧情绪,比如加入当地的互助团体。


8.不要向内疚感低头。你不是造成孩子变为恶性自恋者的原因,而且对此已经尽己所能地做了所有能做的。


9.与善解人意的朋友聊聊,确保和你聊天的人不会妄加评判、追根究底,而是真正地关心你、理解你——无论是否受过专业训练,有些人对精神病态的感知会比一般人敏锐些。


10.远离那些无法察觉出情况的严重性以及认为你的行动是小题大做的人。他们对于恶性自恋者的“支持和同情”会加剧其破坏性。此外,远离只会回避问题或激化矛盾的人。


11.去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对虐待零容忍,即使虐待你的只是个孩子。


12.重要的事说三遍:边界,边界,边界。




这些建议看上去可能有些太简单了。虽然很容易理解,但实施起来却不一定容易。这正也是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有些父母认为管束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说“不”,或是拒绝孩子简直难于登天,违背了他们为人父母的本性。

 

图片来源:《凯文怎么了》


也许他们是想给予孩子自己曾经缺失的东西;也许他们认为没有忍受痛苦和疲惫到最后一刻,便是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职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学会减少情感和物质上对孩子的放任的确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直面生活的真相、承认问题的所在,而不是纵容孩子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这对保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也是最有益的举措。






补充阅读:


1.弗里曼 ,艾普斯顿,莱博维奇(2018). 儿童叙事家庭治疗 (曾容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Barron, C. (2015, FEB 24). Malignant Narcissism and the Murder of a Parent.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creativity-cure/201502/malignant-narcissism-and-the-murder-parent




编辑:小雅








鹿 其 鸣 也,寻 其 友 声


长按二维码

关注鹿鸣心理 



留言获赞破10的前两位读者将获得《儿童叙事家庭治疗》一书的赠书机会

截止6月12日零点,届时请获奖读者联系后台提供寄送地址~




《儿童叙事家庭治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