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访道】洗澡的和尚与带箭的文殊
南無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三称)
五台山的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创建于北魏时期,原名“大文殊院”。据说:唐太宗贞观五年,有僧释法云想塑一尊文殊菩萨像,却不知塑那一种。一天夜里,释法云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看见一尊文殊菩萨像,这便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后由工匠雕塑。由此,此寺又称“真容院”。明朝永乐以后,藏传佛教的喇嘛进驻五台山,菩萨顶成为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
我从显通寺的后面,爬一百零八级台阶,歇了三口气,才到大文殊院的大门“灵峰胜景”。这是一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牌楼,据说为康熙五十三年所立,皇家风格。牌楼“灵峰胜境”为康熙皇帝亲笔所书,其中“峰”字少写一横。菩萨顶现存建筑都是清代建筑,有清朝皇宫的影子。五台山寺院大多是红墙灰瓦,菩萨顶是红墙黄瓦。在中国古代,黄色是皇家专用,由此可知,菩萨顶与清朝皇帝的关系。
进入寺院天王殿,看到楹联写着:
“鹫峰云锁,百八台阶浸银汉;
山寺露浮,三千觉树托金莲。”
从联中知道,灵鹫峰顶的菩萨顶有一百零八级台阶高耸入云,寺院由森林托起如金莲盛开一样。
天王殿楹联赞韦陀菩萨的护法功德:
“摧邪扶正显神功莫测;
护法安僧彰密行难思。”
往大雄宝殿走,一眼看见东配殿“带箭文殊殿”,原来五台山著名的带箭文殊菩萨像就在这里。进去顶礼菩萨,随喜布施供养,为自己与众生种福田。关于带箭文殊的传说有,一说射箭者为唐朝李靖,一说为清朝康熙皇帝。
据说,康熙皇帝从北台归来,路过澡浴池见妇女们池边洗衣,却有一和尚池内裸浴,甚为不雅,康熙拔箭怒射,和尚带箭逃走。于是,沿着痕迹追到菩萨顶,发现箭插在文殊菩萨像上。皇帝恍然大悟:是文殊菩萨的示现幻像与民众同乐!后来,康熙敕封该殿为“带箭文殊殿”。
其楹联写道:
“圣凡交参宁知澡浴池边一箭,
龙虵混杂曾闻金刚窟礼三三。”
出大乘门,右转长廊通道边为菩萨顶的后院“大锅院”,院门对联写道:“烟处藏梵宇,钟声出松萝。”屋内有四口大铜锅,是菩萨顶以前每年举办佛教法会活动的用锅。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近二米。这么大的锅,吃斋的人一定很多。
走出菩萨顶,沿著山路一直往下来到圆照寺大山门前观音石像的大草坪。
匆匆忙忙朝完了菩萨顶,而“带箭的文殊”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不知有缘读到“带箭文殊”这个故事时,大家会怎样想?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菩萨常游毕竟空,绝诸戏论”,菩萨为度化一切有情众生,而示现人间带箭的故事,让娑婆世界一切以欲念为重的凡夫俗子,觉悟生命之清净与庄严。当一个人身、口、意三业清净时,你不会把看到的女人当实有女想而占为己有。因为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我生生世世从之而受生。在无尽的轮回里,一切有情曾经是我的父母亲,怎么可能对自己的父母生起欲念想呢?杂染的凡俗世界,错误的认知教育,影响着人们对生命清净观的认识。
在朝礼菩萨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一个正在维修的寺院里,见到一个四川口音搭着黄教袈裟的老法师,静静地坐在一间小书房的法座上,给坐下的二个出家比丘师父与二个居士讲法。我特别进去顶礼,把上午普佛的钱供养他们。
老法师说:“你是宝女?”
答:“不是,是比丘尼”
老法师说:“我未证悟成圣者,不用供养我。”
答:“是海公上人与寂公上人给您的,我转交。”
老法师说:“海公上师?”
答:“学僧朝礼文殊菩萨,遇到塔院寺举行海公上人与寂公上人的纪念法会,随喜参加诵经的供养,现转供养您。”
比丘师父说:“是的,塔院寺在举办海公上人的纪念法会。”
供养后,我默默地退到书房外,静静地离开。
走在山间小路上,我想:在这么喧嚣热闹的世界,依然有无数为佛陀正法久住而一心一意学习佛教经论,禅修、闭关的僧尼践行者。所以,当你布施、供养、斋僧时,一定要虔诚、恭敬,因为以凡夫的眼睛看世界,只能看到“洗澡的和尚”,而“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真”。事实上,那个“洗澡的和尚”却是“带箭的文殊菩萨”示现人间的幻化影子之一。
人生本来无我,是幻化非真实的存在,那里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既然来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应学习文殊菩萨的般若智慧。这样,不负文殊菩萨示现“带箭文殊”之深刻意义。
愿一切有情众生常得文殊菩萨加被,智慧增长,离苦得乐,趋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