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妈妈的“扑克脸”,看到的父母都会沉默反思
嗨!感谢关注“共同成长徐桂凤育儿分享“,我是徐桂凤,一位工作于美国儿童医院的二宝妈妈,希望在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些专业育儿知识和心得体会。
场景一:带孩子很累,也很无聊,孩子玩的游戏很没有意思,一个动作和表情要反反复复做N遍他还乐此不疲,当妈的却觉得无聊透顶,有时候懒得做出回应,可是娃总是就某一句反反复复地说,比如:“妈妈,火车! ”、“妈妈,火车!”、“妈妈,火车!”……实在让人觉得很烦躁很恼火,忍不住想法脾气。
场景二:妈妈在厨房忙碌,爸爸歪在沙发上玩手机,娃去厨房找妈妈,妈妈说:“快出去,找爸爸玩去!” 娃去客厅找爸爸,各种拉扯,各种语言要求,都不能让爸爸的视线从手机上转移,爸爸留给娃的总是一副没有表情的侧脸……
如果你家有类似的情况,建议一定要看下面的视频!如果你家娃爸沉迷于手机,对孩子的要求回应不佳,建议一定要让他看下面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1305ytjq9e&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个视频来自于一个著名的实验:still face experience (面无表情试验),是由 Edward Tronick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在20世纪70年代的进行的,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母亲对孩子的情感回应模式对孩子情感认知发育和亲子依恋模式的影响。
视频内容简略解释:
这个视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妈妈和宝宝(一周岁)之间正常的互动,妈妈对宝宝的所有反应给予及时而富含感情的回应。
第二部分,无论宝宝有任何反应,妈妈都只呈现一张木然而没有表情的脸,在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宝宝尝试了各种方法,笑、手指物体、挥舞胳膊、大叫、哭闹……,企图获得妈妈的关注和回应。在数次尝试失败以后,宝宝表情也开始无助而游离,将脸偏离妈妈的方向,想要逃离这个木偶般的妈妈。
第三部分,妈妈回复正常状态,宝宝也回复正常(其实后来的重复试验中,脑影像研究发现,宝宝的神经兴奋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恢复到实验第一部分时的水平)。
这个实验内容一经发布,引起各界强烈的震撼,各种类似实验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儿童中,聋哑儿童中、智力障碍儿童中、母亲是吸毒者的儿童中、孤独症儿童中……都有开展,也有研究将对象换成爸爸和宝宝,虽然结果略有差异,但比较一致的是:主要养育者对于孩子的情感反应的及时性和一致性,对孩子情感发育和安全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为什么说父母对于孩子情感回应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呢?
当孩子表现出各种情绪(开心、愤怒、伤心)的时候,养育者对孩子的这些情绪表示尊重和理解,并用信任和爱来引导他们正确的表达情绪,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控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种被支持理解的感觉和掌控感可以让孩子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更加的自信,更加的有安全感。
延伸一点,孩子各种情绪爆发时的应对技巧:
1. 发现和认识到孩子的情绪状态
2. 将孩子的每一次情绪爆发当做一次发展亲密感的机会
3. 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感觉
4.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给情绪命名
5. 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也设立适当的界限
具体内容,我们在以后的相关文章中再聊。
声明:
视频来源于Edward Tronick博士的研究, 附版权声明可供任何个人免费使用传播。 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谢谢!
(图片来自google图库)
~~~~~~~~~~~~~~~~~
作者介绍:徐桂凤,儿童心理医生,曾工作于中国儿童医院,现学习工作于美国儿童医院,结合二宝育儿体会和儿童心理行为工作实践,和大家分享中西结合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每周至少2篇原创育儿文章,陪伴各位父母的育儿路。
“育儿育己,共同成长” 欢迎各位在此公众号内分享自己的育儿体会和经验,我会定期整理发出,和更多的人共享。 有育儿问题可直接下载“妈咪知道”手机app找我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