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凤

其他

学了那么多,还是时不时回到“解放前”,怎么办?

徐医生,我今天觉得非常沮丧。在孩子两岁之前,我对孩子非常没有耐心,经常吼骂甚至打他。后来我开始学习科学育儿,不光是身体上的照顾和疾病的护理,我也学习各种儿童心理行为知识。您公众号的文章我都看完了,还一直在学习您的课程。我觉得自己改变很多,焦虑变少了,也更理解孩子了,所以朝孩子发火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而且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也变少了。可是今天晚上,平时睡觉很规律的孩子一直不肯睡觉,磨蹭到晚上11点的时候,我突然无法控制自己,不仅吼了他,还打了他的屁股。现在孩子睡了,我觉得特别后悔沮丧,感觉像一个成绩进步的学生,突然之间又退步了。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感觉自己无法做一个好妈妈……
2021年3月5日
其他

孩子上学后频繁被投诉,这几个问题有可能被忽视

从9月份开学到现在,我陆续接到很多咨询,这些咨询有一个共同点: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小学因为各种问题被老师或者频繁投诉:
2020年11月11日
其他

心平气和的时候我可以理解孩子,心不平气不和的时候怎么办?

本文节选自徐桂凤亲子依恋年课案例徐医生,经过这两个月的学习,我现在明白了我应该理解和抱持孩子的情绪,因为情绪没有对错。这些知识我真的是活了近30年才知道,我很后悔没有早点跟着您学习。我现在的问题是:我平静的时候是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但是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真的让我分分钟原地爆炸。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办?我以前总觉得我应该离开一会儿,但是每次我想离开的时候我女儿总是哭得更加厉害,还会抱着我的腿,但是不离开我很怕自己又像以前一样忍不住动手打她(说起来仍然觉得非常内疚,我女儿1岁不到我就动过手)。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正确看待情绪,理解孩子和抱持孩子的情绪,但是作为养育人,如果我们自己的情绪无法被认识、理解和梳理,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抱持能力是有限的。正如这位妈妈所说,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但是有时候又会“分分钟爆炸”。在考虑具体该怎么办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不仅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我们自己的也是。但是,接纳自己的情绪,不代表我们要在情绪的驱使下从情感或身体上去伤害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是对自己共情的过程,即有目的地把自己从当时的事件中抽离出来,看看当时的你有多累有多困,有多少蓄积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可以用行为分析学上的ABC观察法来记录自己情绪爆发之前的事情和状态、爆发的过程里是如何升级或者减弱的,爆发之后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反应,从而大概知道哪些按钮会触发自己情绪爆发,以及这些按钮中,哪些是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哪些是自己生活中其它原因积压的情绪,从而在预防和应对时能做到心中有数。01如果是因为缺觉劳累,这是每个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基本生理需求长期被剥夺压缩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总是有着好情绪好耐心。所以,想办法做一些改变02还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一直采用着无效的处理方式,所以孩子的一些行为总是反复出现,家长的耐心被消耗。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告诉自己的是:如果我们的某个方法总是失败,那么我们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们没有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用抽象的语言讲道理让孩子不明白,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总是沮丧,还是我们只看到了行为本身而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03另外一种更常见的就是当孩子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家长对于孩子负性情绪的隐蔽的不接纳或者恐惧。我们在前面提及过:很多父母从小没有被尊重过情绪,甚至因为情绪的表达受到过打骂惩罚,甚至羞辱。有了这样的经历,作为一个孩子,他们的生存适应本能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和信念:情绪的表露是危险的,情绪不能让我得到理解支持和保护,反而更有可能承受的惩罚。如果这些父母在长大成人的过程里,没有机会接触更正确的关于情绪的知识和反馈,这种认知就会刻印在他们大脑的危机反应记忆里。当他们长大之后看到孩子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像突然听到了预示着危险的背景音乐(鲨鱼音乐)一样,马上觉得焦虑不安,希望赶紧让这种音乐停下来。那么,在已有的过去经历的基础上,我们如何调小或者关掉自己的鲨鱼音乐?
2020年10月30日
其他

问孩子白天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孩子总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我相信每个父母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每天都会迫切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午饭吃得怎么样?玩了什么游戏?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了?有没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有没有被别人欺负?
2020年9月9日
其他

有多少人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

这两天有一些人在微博圈我一个新闻,一位母亲因为孩子在商场不承认偷拿了玩具而选择了报警,希望给孩子一个教训。这个事情让我想起大概一年前接手的一个咨询,家长非常着急来求助:初中的孩子已经无法管教,好好说的时候一眼都不看父母。生气教训他的时候,如果是妈妈,他就直接谩骂,如果是爸爸,他虽然不吭声但是会一脸不屑地翻白眼。以前父母打他的时候,他会躺地上大哭,拿头撞地板。有一次在妈妈打他之后,他还手和妈妈打了起来,于是爸爸回家之后报了警,希望给孩子一个教训。在那之后,孩子开始和父母对打,因为个子比较高,妈妈经常被孩子打伤,每次打完之后,孩子还会说:“你们再去报警呀!看看我一个未成年人,警察能把我怎么样!”……如果把孩子和父母打架的视频贴到网上,下面很多的评论肯定是:“这个孩子应该狠狠教训一顿”或者“这个孩子肯定是小时候太惯着了,舍不得打”之类。其实呢?这个孩子从小经常挨打,小时候哭会被打被关厕所,吃饭摔了碗会被打,甚至家长觉得孩子应该喝水,给孩子喂水孩子不配合水洒了,都会被打嘴巴……这种养育模式下,可以不夸张地说,亲子关系已经被毁得面目全非了。孩子成长的过程里,家长始终不学着了解孩子,改变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永远借助一招:打骂,希望让孩子害怕,从而服从,从而不做父母不希望做的事情。这种方法,小时候看起来是“奏效”的,但是当打骂已经成为习惯,孩子不再害怕,哪怕父母的惩罚打骂不断升级都已被适应的时候,父母就会觉得”没辙”了。于是他们需要寻求看起来更有震慑力的方式,所以有人因为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带孩子去接受“电击疗法”,也有人因为孩子沉迷游戏报警……经手的咨询越多,越来越有一种感觉:我们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都在时刻恐慌着孩子变成自己害怕的模样,而且总是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出现某种行为,就表示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很多父母在这种担心下,不是去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不是去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动态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相反,只希望孩子时刻能服从自己,能听话能乖。而一旦孩子真的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很多父母都是希望采用某种方式,一招致胜,希望孩子害怕得从此再也不敢了。当然这种“招数”,往往利用的是身体的疼痛或者心理上的羞辱。有些极端的招数真的是有效的,但是父母自此不再是孩子可以信赖的人,而是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成为了孩子总是想要防着和逃避的人,在孩子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选择告诉父母,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但像我上面举的那个例子里,打骂的招数在小时候“有效”,大了就失效了。当打骂开始失效,家长想到的是寻求另一种孩子更有可能”害怕”的方式,通过报警让孩子害怕和改变,但是也失效了……这个孩子成长的10来年的时间里,父母和孩子的链接,孩子的安全环路,是断得稀碎的,在孩子眼里,父母就像是不得不依赖存活,但是又恨不得能马上摆脱的“敌人”……再回到文章开头那个新闻,我们不知道这对母女平时的亲子关系如何,单纯的一件事情,并不能看到平时的全貌。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在巨大压力和焦虑下,做出不恰当决定的时候。或许这位母亲和孩子平时的关系很好,但是当时那种大庭广众之下,社会压力之下,她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同样,那个孩子在当时那种场景下,或者因为担心承认的后果,而选择了矢口否认,希望尽快逃离……你们有没有这种焦虑害怕时下意识矢口否认自己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呢?我有过的,在初中的时候。虽然那件事当时就那么过去了,但是我一直记了这么多年,时刻提醒自己,做错了的事情一旦意识到了,当时就要勇于承认。因为那种明知自己做错了事情仍然勉强否认的感觉非常不好,还不如直接承认接受惩罚。除了报警,还能怎么做?我们现在事后来看这个事情,只能就事论事讨论一下: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相比于报警,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在当时的情景下▶妈妈如果确定孩子拿了,是否可以先照价付钱,然后带孩子离开?▶如果妈妈不确定,能否带孩子到一个私密一点的角落,和孩子进行对话?▶店员非常肯定给妈妈打电话,是不是有具体的信息?▶妈妈和孩子找个角落对话完以后是不是可以一起去把钱补上?脱离场景后回到家里,妈妈需要就这件事情再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孩子想要什么,为什么不想同妈妈说?▶平时孩子的玩具购买,妈妈是什么样的态度?▶孩子说知道家里条件不好,平时妈妈是如何和孩子就这个话题进行沟通的?▶按照新闻所说,是之前曾经拿过,那孩子多出来的玩具,父母有没有印象?我们在之前儿童性侵犯的文章里讲过,孩子莫名多出来的玩具和物体,家长要注意并了解来源。▶7岁的孩子是否合适独自一个人逛商场?是否安全?▶7岁的孩子手里有没有零用钱?如果没有,是否考虑过孩子的需要?孩子关于金钱的需求和管理计划的教育和练习是否应该跟上了?▶没有零用钱的孩子,独自在琳琅满目的玩具店里,是否能抵抗这种诱惑?我们是否高估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孩子知道,哪怕和妈妈说妈妈也不会买,但是他自己又没有零用钱支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方式可以让孩子达到目的?一个7岁的孩子,很多网友认为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变成小偷。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儿时都有过偷拿东西,甚至偷拿父母钱包里钱的经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长成了诚实正直的人。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给了我们正确的教育,同时我们自己的自尊和道德意识的发展。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从他律变成自律的过程,都是从不能很好控制冲动和情绪到更好管理的过程,都是从没有明确的道德感慢慢发展出不同等级道德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经过一件事情一个瞬间就突然实现的,父母如果希望通过某一个“教训”就能很好完成本该逐步形成和建立的内容,长期来看大概率会失败,而且如果总是用这种模式来“教育”孩子,大概率会影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还有人说:
2020年8月6日
其他

孩子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徐桂凤亲子养育课程案例分析】

写在前面亲子养育年度课程里,继前面两个月的亲子关系和个体化养育主题,五月份的主题是关于注意力的。每个星期一我都会发出一个真实的或者经过改写的咨询案例,每个案例既侧重注意力的不同知识点,也融入每周新的知识点。大家写作业打卡后,周三我会发出语言解析,周五会发相应的补充学习材料。我看到很多非常棒的作业,每次看到大家在作业里把新知识和以往知识整合,并在实际中应用,我都觉得特别开心,为你们点赞!上个星期的案例是我在咨询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我觉得很有代表意义。征求同意后,我把毛毛妈的作业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2020年5月Week3案例徐医生,我在孩子4岁左右就觉得有点担心。因为他性格很急躁,说话速度快,做事情也没有耐心,从早到晚似乎一刻不停。现在5岁多了,在上数学和英语的网课,每天有一点家庭作业。5岁多的孩子开始学写字我觉得应该并不早,他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都发展得不错。但是,每天陪他写作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每次都极度忍耐,但是最后都是被他气得暴走,也有几次没忍住动了手。他做作业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就算坐在椅子上他也是一刻不停,要么抖动腿脚,要么手上一定要动,哪怕读书都要一边读一边把书页角给卷起来。现在的情况是他每天都很抗拒写作业,我陪着他会好一点。看他写字我总是特别着急,一点都不认真,但是如果我凶了他,他就总是写一两个字就抬头看看我,找我说话。请问我该怎么办?▼以下是Lydia(毛毛妈)的答题,经同意分享出来每次看到写作业的案例,我就会想起自己昏暗的写作业经历。小时候我写作业会驼背会习惯性把眼睛靠近本子,我妈会把我的辫子绑在椅子上,经常在忘了的时候被拽的生疼。我妈陪我写作业,无论是我妈还是我都很痛苦。我妈要求严格,每个字要横平竖直,不能写出田字格外,不能写错擦破擦脏,否则就会被打手,撕了重写。可我有时候手就是不听使唤写不直,写歪了心里就害怕,赶紧擦,一着急就擦破了,然后“哗”的一声重写,再写错就得挨打。重写时我就会非常担心出错,所以写一个字就会抬头看看我妈,我妈就会说“快写,发什么呆”。因此小时候,我一直都觉得学习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最近又仔细读了一遍伯克,对于写字为什么写不好有了了解,在给孩子启蒙的过程中也get到了老妈陪写作业的心情,对照自己当年的心情,也理解了孩子不喜欢在困难区学习的感受。所以这里要抱抱案例中的妈妈和孩子。再说说案例中的孩子:1气质影响4岁左右时,妈妈发现孩子性格急躁、说话速度快,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做事没耐心。从气质上分析孩子属于高活跃度,坚持性偏差容易沮丧,且注意力容易分散。高活跃度的孩子进行较长时间的安静游戏本身就很挑战,案例中妈妈说孩子上数学和英语网课,有一点作业,感觉说起来挺简单的,为什么孩子做起来那么难。对于5、6岁的孩子来说,如果上完网课后紧接着开始写作业,需要继续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原本就很难,因为他们的额叶发育不成熟(后面详细说),而对高活跃度的孩子是难上加难。妈妈的想法可能是趁热打铁,孩子表现就会是如坐针毡。▶建议:自从个体化养育主题,我们一直在强调孩子的气质,是因为气质既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也会影响学习和社会交往,所以希望妈妈可以基于孩子的气质,给予理解和接纳。合理学习时间。5、6岁的孩子相对可以很好的交流,妈妈可以尝试和孩子商量一下上网课和写作业的时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主导决定学习安排,让孩子有机会了解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为了妈妈而学习。可以把上网课和写作业时间分开,中间穿插一些户外活动或一些大运动游戏,如跳绳骑自行车,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大脑充电。当孩子准备回到学习状态时,妈妈可以帮助安排一些简短温和的连接活动,比如运动后洗个澡或吃一点零食看一会儿温和内容的绘本,让孩子慢慢脱离亢奋状态。2年龄发展特点影响妈妈认为5岁多开始学写字不算早,孩子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较好,看孩子写字妈妈会很着急。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⑴从书写任务本身看,是写数字、写字母、写单词还是文字?伯克书上提到5-6岁孩子精细动作发展:可以抄写数字和简单的英文单词;6岁时,可以相对清楚的写字母,先是大写字母慢慢过度到小写字母,名字、和1-10的数字。最开始的书写由绘画演变,中文文字的书写难度较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还是比较高,所以5-6岁的孩子如果刚开始写不好自己的名字是可以理解的。⑵书写需要的技能,不仅仅是手眼协调能力,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回忆记忆的能力,手腕与手指配合的复杂精细动作,这些都需要经过练习之后熟能生巧,需要动作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相辅相成。而妈妈看到孩子写字比较着急,是因为成年人大脑发育成熟而且练习了那么多年,大脑指挥手腕手指已经形成了不需要思考的熟练路径,妈妈可以想想自己开始学习用电脑打字时,是否总会卡壳,是否很慢。⑶书写要求,孩子最开始学会写字时会写的很大,还不太会握笔,胳膊手腕手指不太协调,有可能会顶着作业本的格子,有可能会写出作业本的格子,有可能会写的歪歪扭扭,弯弯曲曲。如果妈妈对于写作业的要求,一开始就很高,要求快、干净工整,对孩子来说有些难,不属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也会让孩子有抗拒写作业的情绪。⑷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如果孩子是高活跃度,日常活动中相对大运动游戏会占主要比例,精细动作游戏就相对练习的少,大运动有可能发展的比精细动作更好一些。比如我家娃就是高活跃度,平时就是跑跑跳跳游戏较多,吃饭外婆又喜欢代劳,所以在精细动作方面虽然没有落后,但绝对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手巧”。男孩与女孩的差异,虽然现在针对性别成见越来越小,不过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的给男孩多玩一些活跃的游戏,给女孩玩相对安静用手较多的游戏,不自觉中也会影响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建议:妈妈可以尝试先让孩子从描红开始,比如临摹数字,临摹英文字母,先从简单的数字、字母开始,慢慢的可以是简单的文字,妈妈可以在本子上写,孩子用半透明的纸在上面临摹,增加写作业的趣味性与合作性。妈妈不要急于求成,把自己对书写的反应放在要求孩子身上。给孩子多一些思考反应时间,不要对作业要求太完美,当孩子写不好时可以示范,可以暂停,可以手把手教,让孩子感受一下下笔的力度,姿势。妈妈可以针对孩子最近发展区来要求书写的标准,相对放低一点书写要求。当孩子写歪,写错时,可以借助游戏的方法缓解孩子的挫败感和自己的急躁。比如孩子2写得不太标准时,可以说“看来天气太热了,2已经被晒蔫巴了,脑袋耷拉下来了”。当孩子写的好时,及时给予鼓励认可,每个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时都希望从父母那得到信心与认可。虽然妈妈说孩子精细动作发展较好,但平时仍可以多做一些精细动作的日常练习,比如自己穿衣扣扣子,画画涂色,捏陶泥,剪纸手工拼贴等,把乐趣融入练习中,促进手指的灵活性。3注意力的特质5岁开始上网课,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很多。⑴学习内容,是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作业内容是否在孩子最近发展区?如果既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又不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还需要一动不动的坐着听课或写作业,高活跃度孩子就会耗费更多的认知容量,难度更大,可能就会出现妈妈说的“写作业时抖腿或一边看书一边卷书边”,或容易放弃,显得急躁没耐心。⑵注意力本身具有灵活转移的特质。5岁孩子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虽然不太感兴趣或不太想做,但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上,注意力就相对容易被转移。⑶注意力选择与持久性。高活跃度的孩子,通常都是思维发散,注意力也相对容易分散。在学习写作业时,孩子是需要选择将注意力放在作业上,并保持注意力,抑制注意力因为作业太枯燥而转移,抑制注意力因写作业环境中的其他竞争性刺激而转移。而抑制力是受大脑额叶发展水平影响,通常在20多岁才会趋于成熟,注意力的选择与抑制都会耗费孩子的更多认知容量。5岁孩子还不具备很好的抑制力,在注意力持久性方面也相对维持较短,就会出现案例中妈妈所说的“写作业不认真”。▶建议:兴趣激发的内在驱动力与最近发展区。上次课徐医生讲到了兴趣对于注意力的驱动,如果一件事情是孩子感兴趣的,即使没有很好抑制力年龄较小的孩子也可以专注很长时间。妈妈可以考虑一下网课的两块内容是不是孩子的兴趣?如果是,那形式上是不是利于捕捉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是否生动,有卡通设计,有无互动环节。作业形式是什么样的,是机械且重复性的写字(比如每道题写五遍,每个字母抄十遍)还是游戏答题小测试,类似电子游戏,过关累积积分赢奖励。这种符合大脑奖赏回路设计,既可以被捕捉注意力,也不需要太多的自我抑制力。兴趣是最好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作业只能限于机械抄写,因为在孩子学写字初期进行一定的练习是有必要的,那是否可以灵活操作抄写数量,比如写的好的字就抄写三遍,写的稍差的就抄写五遍。这样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奖励机制,用外在的驱动力让孩子明白练习是有目标的,在不太擅长的方面努力。学习内容、作业内容符合最近发展区。如果本身网课内容就没听懂,孩子写作业就会写不出来,孩子需要花更多时间思考,有时也会想着想着思想就开小差。妈妈可以评估学习内容是否过于超前,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比如孩子是否已经了解数学中的基数原则,是否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再去学减法。如果没有,妈妈可以先从基础入手,尝试把这些概念融入与孩子日常游戏中,比如买东西卖东西的游戏或者简单纸牌游戏、低幼数独游戏。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可以让孩子和父母都减少焦虑和矛盾,孩子学起来有成就感,父母也会逃出“怎么教都不会”的魔咒。另外小学期比起学龄前,词汇掌握的更多,语言发展更好,促进了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也会相对集中,会更好的运用思维策略,学起来知识相对更快一些。减少环境当中的竞争性刺激,写作业的环境相对安静,温度适宜。妈妈不要一边陪写作业一边刷手机,即使是戴上耳机也会有影响,不要低估手机的诱惑力。写作业的时间不要持续过长,过程中安排短暂的喝水吃水果休息,逐渐延长写作业的时间。当注意力不能集中时,妈妈可以就作业内容用游戏的方式提醒一下,比如宝贝你在思考的样子很像字母G,或者可以问问孩子需不需要休息一下。尽量少用只有做完作业才能……的条件,这似乎不是商量更像强制,会让孩子既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写作业,又惦记着想做的事。思维发散的孩子,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学习方式,我之前也安利过,便于把注意力分散的孩子重新引回主题。除了抄写练习之外的作业,可否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录音、思维导图、游戏过程中的图片记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学习的内容,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和验证知识存入大脑,而不是最终形成的那张纸吧。4情绪影响孩子因为写作业挨过打,抗拒写作业,妈妈状态极度忍耐,暴走偶尔没忍住打过孩子。妈妈凶了后,孩子写一两个字就抬头看妈妈,找妈妈说话。⑴在陪写作业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极易发生的矛盾----父母认为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苦心,“血压升高很上头”,孩子觉得很委屈“为啥一到作业时间爸妈就川剧变脸变后妈后爸”。妈妈让孩子学习写作业,可能是为了孩子上小学时可以轻松一点,能更快适应。其实孩子还看不到那么远,不能理解父母展望到的学习与远期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⑵孩子因为写作挨打,再看到作业的心情是复杂的,又怕又恨却不得不做,也会有种“这是为妈妈完成的事”的想法。⑶妈妈陪写作业的状态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孩子通常都会察觉,如果是敏感气质的孩子会更容易体验和深度加工。妈妈的状态也会影响孩子写作业的情绪,是抱着快乐的心情学习还是怀着内疚的心情写作业。⑷注意力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妈妈在孩子写作业过程中发脾气,对孩子来说算是一种外界刺激,孩子在作业上的注意力会被转移,另外,加之大脑会受情绪影响发生杏仁核劫持,使信息无法传递到理性脑,孩子可能会沉浸在懊恼、害怕、挫败的情绪中不知所措,继续写作业时就会发生写一两个字抬头看妈妈,找妈妈说话的情形。我觉得一方面是孩子怕再“出错”惹妈妈生气,边写边想得到妈妈的确认,另一方面孩子也想寻求妈妈对自己情绪的安抚和缓解妈妈的情绪,让妈妈不生气。▶建议:帮助孩子建立可以理解的与学习相关的动机,让孩子能及时体验到学习知识与成功的逻辑关系,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完成作业可以得到老师的优秀评价和鼓励;写作业抄写练习可以让周测验取得好成绩;学会了加减法可以学会算账,可以自己用钱去买东西;学会了英语单词可以和外国小朋友交朋友,帮孩子创造一些使用新知识的机会。帮助孩子一起做一份计划,让孩子了解一天的时间规划,自己决定写作业的时间安排,妈妈给予适当提醒,可以采用可视化的作息表,当孩子对一件事有决定权,他会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而不是替妈妈写作业。陪写作业如果对妈妈来说十分难受,可以和爸爸协商,轮流陪伴,给自己一个空隙放松一下。如果只能妈妈陪写,妈妈需要事先整理一下情绪,自我缓解一下压力。了解一些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注意力会受哪些因素影响,随着深入了解,可否尝试放下心中的焦虑,尝试加入到孩子的学习当中,比如和孩子一起听课做笔记。陪写作业也是一种亲子时光,妈妈如果可以轻松的心情对待学习和作业,孩子慢慢也会受到影响不再抗拒写作业。如果妈妈已经发脾气,也不要太自责内疚,可以尝试修复一下安全环路,无论孩子被骂或是被打,这时亲子链接都会有些裂痕。当孩子写一两个字抬头看妈妈或找妈妈说话时,妈妈可以给予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或简单肯定的话语“对,是这样的”,让孩子能感觉到即使这个安全基地在摇晃但仍然还在;也可以尝试停下来,和孩子聊一聊,抱一抱孩子。不一定是复盘,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因为什么事生气了,但仍然爱你,只是这时候的爱有些火辣,妈妈需要做一点其他事情缓解一下,比如吃个冰淇淋或糖果,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吃,给孩子和自己一个机会,让孩子重新回到安全港湾。养育模式。这几个月的课程我们一直都强调“没有任何事情值得牺牲亲子关系”,但做起来的确好难。生活中我们没办法时刻保持一种最佳的权威型养育模式,我们会变得想要控制,会有情绪暴走的时刻,而打孩子这种惩罚方式在这时带来的快感和即时效果会强化我们使用。妈妈在情绪暴走之后,可以做一下自我复盘,比如整理一下哪些情况会让自己的情绪失控,当情绪波动时做什么事可以使自己能够趋于平静。当我们不能采用权威型养育模式时,至少在切换到独裁型养育模式时,可以把对亲子关系的伤害减到最低。增加孩子学习的外在驱动力。当我们在接触一项新工作,学习一门新知识时,周围人的认可与鼓励可以给我们信心和勇气,让我们再接再厉,孩子也如此。与其把目光聚焦在孩子写作业时的问题上,不如观察一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进步,可以做一张可视的鼓励树、进步表(照片+贴纸),贴在房间孩子便于看到的地方,这些外在的驱动力会慢慢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5是多动症吗目前不建议对号入座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徐医生之前的课也提到,虽然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是4岁以上,但实际操作中通常学龄前不做诊断,建议养育人从学习环境、养育方式、睡眠等方面调整,动态观察,因此,妈妈不要太焦虑。幼小衔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悟虽然我家娃还小,没有到幼小衔接的阶段。不过因为孩子接近上幼儿园的年龄,所以我还是考虑了入园问题,有些可以类比吧。我觉得幼小衔接可以先考虑一些学习规则或学习状态上的转变,目的让孩子提前有一个了解,适应新的生活状态,而不是一定要学会什么。比如让孩子了解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个人都要坐在书桌前先安静听,课堂上老师授课方式从以游戏引导为主转变为板书加语言讲解,互动环节相对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老师会留作业,作业内容不再以手工、图画为主,作业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会被打分,有定期的考试,为了测试是否学会了课堂知识。生活状态上也可能会发生转变,比如起床时间、吃饭时间、吃零食水果时间,可能会和最好的朋友分开不在一个班。另外,幼小衔接课程内容提前学习,让孩子掌握老师课堂上需要讲的知识,是否利于孩子注意力集中,会不会处于一种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状态,不认真听课的状态会不会延续到课后补习班,上课时间让孩子做什么呢,既不能玩也不能讲话。超前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家长和孩子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可是我们要一直安排孩子超前学吗?这样利于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吗?如果不超前学,以孩子的认知发展会跟不上课堂授课吗?如果会跟不上,到时再去补习是否可以呢?这些问题我也没有想到更好的答案。到那时孩子可能会承受来自一些外界的压力,父母如果可以消化好那些外界的评价,做好孩子压力的缓冲带,加上已有的安全环路,已建立的安全的亲子依恋,我想这样的阶段不会持续很久,这段日子也将成为今后我们和孩子彼此支持的基石。-
2020年5月27日
其他

让孩子一个人玩,才能培养孩子注意力吗?

本文曾授权首发于【怡禾心理】徐医生,我听别人说孩子一人认真玩的时候,大人不能打扰他,否则会损害他们的注意力。但是我家宝宝没办法自己一个人认真玩的,他做什么都要我陪着,要么指东西给我看嘴里嗯嗯叫,要么玩一下就要到我的怀里来磨蹭。我是不是应该不要理他,才能让他集中注意力呢?这样类似的提问我确实时不时会收到,但是很多家长其实只是知道了零碎的信息,所以在操作的时候停留于表面,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看:NO.1
2020年5月20日
其他

好的亲子关系, 是亲子之间有爱的流动

前言:临近母亲节的时候,我收到一个写关于“母爱和感恩”的邀稿。再次回忆了自己的成长和自己成为母亲的历程后,我写下了这篇文章。虽然母亲节已经过去了,但我还是想把文章发到这里,让更多人看到。因为是母亲节前夕写的,所以文章里用的都是”母亲“或者”妈妈“的字眼,但是把它们替换成“父亲”和“爸爸”,也同样适用。本文授权首发于:第一阅读(我是分割线)有一个脑筋急转弯是这样的: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走去电影院,为什么她们只买了三张票?答案是:她们是女儿、妈妈、姥姥,其中妈妈既是“妈妈”,也是“女儿”。
2020年5月14日
其他

当孩子的情绪暴风雨来临时……

引言:养育孩子的过程总是各种情绪交织,很多父母是害怕面对孩子的激烈情绪的。因为害怕,所以这些父母用尽各种方式希望孩子的激烈情绪能马上消失,比如冷暴力、打骂、让孩子打骂自己、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所以经常看到有人说:“我们家孩子脾气太坏了,每次看到他乱发脾气,我都忍不住发火甚至揍他一顿”;或者“我看到孩子哭闹就头痛,我就离开让他自己一个人哭去……”这个过程中其实孩子并没有机会学习和练习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情绪来临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可以去表达情绪、调整情绪。同样,父母对于情绪来临的恐惧或者用更激烈的方式来打压情绪,既没有办法让自己在养育中有自我觉察和成长,也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好的言传身教的榜样。今天的文章来自糖豆妈妈的分享,她分享了在养育过程中自己和孩子意见不一、情绪波动的场景,自己的思考调整,以及孩子的情绪反应方式和变化。类似的场景或许每个家长都会遇到,也或许每个家长都会有更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处理方法。但是,通过分享这篇文章,我想用实际的例子向大家展示:亲子互动和影响,从来不是单向的。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一起学习和“调频”,每个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双人舞都可以越来越流畅。01✎
2020年5月8日
其他

你永远不会惯坏一个小婴儿

前两天有一个让人痛心的事情,我想很多朋友都在微信群或者微博听说了:一个三个多月的宝宝去世了......去世前她独自在房间里,睡着后因翻身醒来趴在床上哭着挣扎,而妈妈在门外看着监控担心着急,却没有及时安抚孩子或者调整睡姿,大半小时后进屋才发现孩子已经死亡......妈妈之所以没有及时帮助宝宝调整睡姿,是因为加入某个付费睡眠“引导”课程,课程结束后,仍可在讨论群交流宝宝的睡眠问题。事件发生的当下,妈妈正是在群里询问孩子翻身趴着是否需要干预,群里其他人鼓励她让宝宝“解锁趴睡”,而“解锁趴睡”需要大人不去干扰宝宝,让宝宝自己在那里挣扎学习…...这个事件让我这两天心里都硌得慌,气愤难受和心疼都搅在一起,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这个悲剧事件背后涉及太多的问题:妈妈为什么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只能听从群里的“指导”?睡眠“引导”机构是否有正规资质?指导家长睡眠调整的人,经过了什么样的相关教育?所采用睡眠调整方法依据是什么?如何衡量安全性?如何去追究法律责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希望可以知道,但同时我们也迫切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作为父母,我们怎么避免自己被错误的信息误导呢,在此我想唠叨几个基础问题,希望能帮到大家:111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切忌走极端,一刀切的进行横向比较。有人说“每个孩子在生命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孩子出生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气质特征的,他们的活跃度兴奋度的高低、对新刺激新环境是回避还是趋向、适应变化的快慢、节律性建立的早晚、情绪的激烈强度的高低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独特的气质特征,会影响孩子出生后在吃喝拉撒睡各方面的表现和进展。所以我们在评估孩子各方面表现和发展的时候,需要关注的是“正常区间”,而不是某个固定的精确的数值。如果大家明白了这点,就不会盲目去横向比较,就会减少死揪着一个精确的数值去较劲。比如,学会走路发生在9-14个月之间的孩子,通常都不需要担心。开口说话的个体化差异更大,有的孩子1岁半就能说短句,有的孩子则要到2岁甚至以后。比如,如果有人说,3个月宝宝晚上只能吃一顿夜奶,你就会想:虽然我的宝宝晚上要吃3顿,但是现在孩子胃容量小,2-3个小时吃一顿很正常啊,我不用担心。比如,如果我们明白婴儿喝奶不仅仅是进食和营养的需求,还有情感的需求,你就会在开始上班后,对宝宝频繁的夜奶抱以理解,你会明白这是因为分离焦虑,让宝宝在妈妈回来以后的夜间出现更频繁的喝奶需求。我们讲个体化教育,个体化医疗,怎么就忽略了:每一个独特的孩子,都需要个体化的养育呢?理解孩子的独特性,理解养育者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找到与之匹配的养育方式,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养育“最佳匹配”原则。121识别靠谱的知识信息。上面我们讲到孩子的独特性,也讲到要关注“正常区间”。那你可能会说:我不知道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啊!某个人看起来很多名号,听起来特别牛,特别专业,所以我就去听他的了。我的建议是,千万别只听某一个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界限,每个人也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这也是我反复说的,我也在更新知识,我几年前的知识和想法放到今天并不一定对。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学医的时候,书上说孩子夜间“盗汗”就是缺钙,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没有循证依据的。
2020年4月21日
其他

孩子总是黏着你,你有没有试过“欲纵故擒”?

本文曾授权首发于“怡禾心理”有位家长问我:“我每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到家,时间都很紧张。因为我需要赶紧做晚饭,可是孩子总是缠着我和她玩。我总是和她讲道理告诉她,妈妈做完饭就来陪她玩,但是每次她都不听,要么抱着我的腿大哭不放,要么生气尖叫。请问我该怎么办?”说实话,自从二宝两岁以后,我和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边忙着自己的工作学习一边自己带两个年龄相差不到两岁的孩子。所以这位家长所说的情况我也曾经遇到过:傍晚回到家希望尽快做晚饭让孩子吃完饭后有时间完成夜间的活动安排,但是孩子却希望我们陪他们玩。我曾经尝试过和孩子“讲道理”:
2019年12月2日
其他

什么样的妈妈是“好妈妈”?

有位妈妈给我留言:“徐医生,请问怎么样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呢?我可以怎么做才能成为好妈妈呢?”相信很多人对自己的母亲都会有一个评价,觉得自己有个好母亲的人一般都会在心里默默下决心:“我以后要像我的妈妈学习,也做一个好妈妈。”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的母亲非常满意,当然有时候这种不满意的评价是不能宣之于口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也在心里默默决定:“我以后一定要一个做比我妈妈更好的妈妈!”其实我们为人母之前,怀孕过程中,以及当了妈妈之后,始终都是希望能做个好妈妈的,虽然过程可能艰难,心情有时彷徨,但是那份决心和对“好妈妈”三个字的认同确实一致的。什么是“好妈妈”“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恰恰是最难界定的,因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而且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好妈妈的模板。有人认为好妈妈应该全身心陪伴在孩子身边,不错过孩子成长的任何时刻,不假手任何人帮忙带孩子,所以她们选择全职在家。有人认为好妈妈除了给孩子提供稳定的关爱还需要有个人的发展,不能因为孩子而让个人的发展停滞不前,一个好妈妈除了应该是好妈妈,首先应该是一个足够好的自己。有人认为好妈妈应该一直耐心温柔地对待孩子,孩子的任何要求应该要及时回应,对着孩子大嗓门说话是不好的,冲孩子发火打孩子更是绝对不可以的,深信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妈妈的问题。有人认为好妈妈应该要给孩子严格定界限,因为“你现在不让孩子痛,以后社会会让他更痛”,打骂孩子有时也是必要的。在教育中也是一样存在着对好妈妈界定的分歧:有人认为好妈妈应该是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的教育方式会毁了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失去本来应有的快乐,所以她们崇尚“快乐教育”。有人认为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好妈妈应该是一个“虎妈”,时刻督促玩心甚浓的孩子好好学习,为他们在以后的竞争中奠定基石……
2019年10月22日
其他

孩子犯错就应该被打骂吗?

每次写文建议不要体罚孩子,留言中总会有人认为不打孩子就意味着不管孩子,放纵溺爱孩子。刨去那些为了评论而评论的留言,也确实有朋友在思考以后仍然存在疑问:孩子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惩罚了孩子才知道错了,才会听你的啊。体罚是惩罚,骂孩子也是惩罚,没有哪种更好吧?我们的社会在快速变化和进步,我们很多人的养育观念也在逐渐发生着一点一点的变化。但是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从上一辈到我们这一辈,确实很难一下子就意识到不合理的地方,自然也就很难主动去改变和调整,甚至乍听到对这些观念方法有冲击的说法,都会第一时间去找理由去反驳。我曾经在回复一条留言时打了一个比方:是不是犯了错就一定要惩罚?如果你犯了错误,你的先生或者妻子要惩罚你,因为犯了错就要惩罚。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如果做错了事情,我希望我的先生相信我下次能做得更好,或者他和我一起分析哪里做错了,可以如何改善。将心比心吧。结果这位朋友觉得我这样说是“人身攻击”。或许这个比喻真的不恰当,我很抱歉让对方觉得不舒服,感觉被攻击了,所以感到抱歉的同时,我删除了这个留言回复。但是,我们不妨也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说“孩子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是理所当然,而我提到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就让我们那么不舒服呢?“这里的悖论恐怕还是:我们没有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们还是觉得孩子是我们的附属物,不是一个在人格和感受上和我们平等的人。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总是时不时需要提醒自己的两点是:这对亲子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小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如果我犯了错,同时我从事情进展的结果中已经知道错了,我也很沮丧或者害怕,这个时候我希望我亲近的人能给我一些安慰,并相信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我们每个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都难免会有一些做得不合适或者不妥当的地方,孩子也可能因为这样而磕碰受伤。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自己其实已经非常心疼和自责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身边亲近的人没有看到我们的感受,而是觉得我们应该接受来自他们的惩罚,我们会如何想?再换个角度来想:孩子弄丢或者摔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已经很难过的时候,有些父母还觉得这是孩子太粗心或者不珍惜自己的物品,然后还要对孩子进行惩罚,其实性质也是类似的,是吗?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做错了事情都能马上意识到的,对于还未长大的孩子来说,更加如此。他们很多时候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我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去打孩子,他就知道哪里错了吗?错的原因是什么呢?行为对他人和自己有着什么样不好的影响?……我们总不会希望孩子的认知是:“我做错了,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打了我”。成人用语言沟通可能就意识到自己刚才哪里做的不妥当,但是让孩子明白哪里做的不妥当往往需要使用更多样化或者个体化的方法。我们需要使用情景角色扮演、使用旁观思考、图片、教育视频等,让孩子明白:原来我这么做,对他人或者自己有着这样不好的影响,原来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每次我建议大家不要打孩子的时候,总有人说:“那是你家孩子好带”;还有人说:“我觉得作者肯定没有孩子,所以把事情想得那么简单”;甚至还有人说:“作者家肯定是女孩子吧,不知道男孩子多皮”……其实,打才是看起来很简单又快速发泄父母情绪的方法,而不打孩子又能让孩子明白,才更加需要父母的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同理心。比如坐车的时候,孩子踢前面的椅子,我们不是简单和孩子说“不准踢”,也不是说“再踢警察把你抓走”,而是应该告诉孩子:“踢前面的椅子,会让坐在前面的叔叔阿姨觉得不舒服”。而平时对孩子的感受能倾听和体谅的父母(再次强调:理解感受不代表要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才会更容易去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也才会在知道自己的行为让别人不舒服的时候,愿意去改变。愿意改变是第一步,如何去做呢?大人很多时候知道哪里做得不妥当,就能自己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很多时候,孩子还需要大人和他们一起来想办法弥补错误,然后在今后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明白我们踢前面的椅子会让人不舒服,会影响他人,我们还需要看到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是无聊?是因为腿太短长时间悬着不舒服,所以忍不住要架在前面的椅子背后?……在和孩子向前面的人说对不起以后,我们需要来想想如何根据情况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无聊,我们用一些方法让孩子不那么无聊;如果孩子腿太短长时间悬着不舒服,晃来晃去也容易踢到,那我们可以找个东西给孩子垫一下,让孩子脚有着力的地方。我带着孩子坐高铁的时候,就曾经把背包放在孩子脚下垫着,孩子踢到前面椅子的情况立刻就消失了。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还不会影响亲子关系,这不是比打骂孩子一顿要好吗?有的时候,错误的弥补以及今后的做法不是那么明显能看到,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讨论:下次哪里可以改变?这次我们做的选择不太好,那么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什么样更好的选择?我反复提过:打孩子在当下可能很有效果,孩子会因为害怕马上停止或者不敢了,但是研究发现这种做法长期效果并不好,孩子会出现更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以及亲子沟通障碍。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只要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去尝试父母禁止的事情,而且情绪越来越糟糕。而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犯错总是被严厉惩罚,他们表现得“很乖”,但是别的孩子很有信心地尝试各种游戏活动,这个孩子却只敢做他自己不会做错的事情。毕竟,这样不会犯错,才安全。可是,孩子的自信和探索学习呢?希望我们每个父母在打骂孩子之前都能问问自己:1.
2019年8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为什么孩子情绪激动时,无法和他“讲道理”?

为什么孩子哭闹的时候,我怎么说他都不听?明明想要讲道理,可是他哭得厉害?2.
2019年7月11日
其他

孩子玩具被抢,怎么办?

今天的分享来自饭团的讨论,我大概聊一下我的看法和建议。情景:1岁11个月的孩子,玩具被其它小朋友抢走,妈妈应该怎么办?1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没有明显情绪变化,无所谓地掉头玩其它玩具了,我不会主动介入。如果孩子自己上前拿回来了,我也不会主动介入,而是继续观察两个孩子的互动模式,避免因为可能的肢体冲突导致受伤的情况。如果孩子哭了,或者很想要回来但是不敢上前,或者找我求助,我会上前介入。为什么?首先,我们应该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在孩子害怕伤心的时候给孩子提供支持和抚慰,会让孩子有被保护的安全感,会减少他们日后对伙伴接触的紧张。这个对于相对敏感谨慎的孩子尤其重要。如果孩子有明显的恐慌害怕,父母要做的是先从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既想要玩具,又害怕上前。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他可能会在以后的类似场合产生恐慌。有的孩子看到其它小朋友靠近就害怕,甚至还有的孩子看到其它小朋友过来就赶紧把自己手里的玩具扔了。有些父母不仅不支持和理解孩子,反而焦急地催促孩子自己去把玩具要回来。因为他们担心孩子要是不锻炼这种勇气和胆量,他以后就会是个“懦弱的”、被别人“欺负”的孩子。这种着急上催促上前的姿态,和所传递的焦虑,孩子也会有所感感知。我们前面提过:主要养育人是孩子在陌生或者紧张环境中的“社交参照”。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社会参照”都如此紧张,他们通常也会更加紧张和害怕。2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两岁左右正是物权意识开始萌芽,而早期的物权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这个我们在发展心理学解读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那部分曾经讲过)。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物权意识的发展被支持和保护,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会更加顺利。有人说:告诉孩子我们要分享,我们借给小朋友玩一下,他玩一会儿就会还给你了。这个我是不赞同的。因为: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明白“分享”具体的含义是什么?他们很难理解:1.
2019年4月23日
其他

17岁男孩的死亡:心痛之余,我们能做什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那种情绪蓄积的多爆发的厉害,好像一个容器已经装满,然后不得不溢出来的状态。这种无法调控必须立刻马上宣泄的情绪,让这位妈妈甚至可以不顾危险在马路中间停下来,也要下车批评孩子。
2019年4月20日
其他

如果孩子从没有学过游泳,直接被丢到水里会怎么样?

这个时候,父母就没有起到脚手架的作用。一下子把孩子从他的安全区域没有任何过渡和支持,就丢到了他的恐慌区或者说不安全区,也就是最近发展区以外的地方。往往父母会发现,孩子会更加紧张和退缩了。
2019年4月17日
其他

孩子哭不哭,和安全感有关吗?

有一类问题很有意思,是我时不时会遇到的,这类的问题总结起来是以下几种:1孩子到陌生环境里就哭,也不愿意探索,是不是安全感不足?是不是亲子依恋质量不好?2孩子到陌生环境里一点也不害怕哭闹,离开妈妈就跑去玩,时不时亲子依恋不好?3孩子看到妈妈离开,就哭,是不是安全感不好,是不是亲子依恋质量不好?4孩子看到妈妈离开,没有明显哭闹,是不是安全感不好,是不是亲子依恋质量不好?5孩子看到妈妈回家,总是粘着妈妈,比和老人一起的时候哭闹更多,是不是安全感不好,是不是亲子依恋质量不好?大家似乎都想从孩子哭或者不哭来判断孩子对自己的依恋好不好,安全感足不足。也曾经有妈妈很担心地问我:某个医生告诉她,孩子在诊室里总是粘着妈妈,不探索玩具,是因为孩子的安全感不好,亲子依恋不是安全型的依恋。医生都这么说,家长自然更加担心了。但是从这几个问题中,我想大家也能够看得出来,这几个提问之间好像有些是相反,比如孩子到陌生环境里到底该不该害怕?妈妈离开,孩子到底该不该哭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无独有偶,我曾经在微信后台收到一位爸爸的留言,因为妻子总是说他的养育模式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这位爸爸生气之下给我留言:你能不能把安全感拎出来拍个照看看是什么样子?或者称一称,告诉我安全感有几斤几两?收到这个留言我感触颇多,一方面安全感确实看不见摸不着,很多人会很难理解。另一方面也担心,正是因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让很多父母如履薄冰,加上网络上一些过度夸大的文章,动不动说“孩子被毁了”,让很多父母更加胆战心惊,生怕自己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情,就把孩子给“毁了”。如果妈妈因为这个问题非常焦虑,就真的会让她像雷达一样监测着家庭中其他成员的一举一动,时刻提醒他人不要“毁了孩子”。久而久之,反而真的让家庭气氛非常紧张,也进一步影响亲子互动。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借用“安全环路”的理论,可以理解为这样几个方面:1孩子是否相信自己是被爱着的?他是否相信他向外探索的时候,父母不会弃他而去,而是会支持鼓励他向外探索,不会抛弃的“安全基地”?当孩子确信这些,他们就不会因为要时刻关注父母是否离去,或者总要确认父母是否爱着自己而停留在和父母的纠缠之中,所以他们会更有信心去向外探索。2孩子受伤害怕疲劳的时候,他是否可以相信父母就是自己的“安全港湾”,在这个港湾里他可以疗愈伤害,可以休息,会被理解和聆听?如果他们不必担心自己受伤害怕的时候无处可去,父母不会因为自己不够强不够完美而不爱自己,那么哪怕探索时受伤害怕了,他们在港湾修整以后,仍然可以以父母为自己的“安全基地”再次出发。
2019年4月9日
其他

孩子被推倒,要不要去扶和安慰?

今天的分享来自饭团答疑:问周末带娃去游乐场,宝宝在一个高台上,我在台下,有台阶可以上去,一个小男孩比我家孩子大两三岁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直接把宝宝推倒了。那个大孩子被他的家长训了,我家宝宝自己站起来了,撅着小嘴有点无措的样子(我观察通常情绪不太“正常”的时候都会噘嘴,比如做错事被我们训的时候,或者看到我们大人脸色语气不太好的时候,她就会这样)。我站在台下看到了这一切,但是我没有第一时间冲上去拥抱宝宝,扶她起来,或者安慰,都没有,我感觉我像一个路人在观看(潜意识里我觉得推倒不严重也没有危险因子,就没有很紧张的跑上前去),我是不是应该第一时间冲上去扶起孩子,再拥抱安慰呢?答孩子在社交中受挫,父母是否需要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亲子关系应该是相互的,这种相互性就像是“双人探戈”,需要两个人在互动中不停调试,从而达到的彼此都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状态。在养育中父母应该考虑的是自己对孩子需求感知的敏感度、反应的及时性和合适度、以及对孩子的控制性高低。如果你已经看到了孩子紧张不舒服的表现,说明你已经敏感察觉了孩子的状态和心理需求,那么,是什么阻止了你上前表达你的安慰和支持呢?是真的不想上前,还是某些文章告诉你不要这么做?我们希望放手让孩子体验伙伴关系,但是不代表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作为。孩子如果表现轻松和无所谓,我们可以只是观察。但是如果孩子都已经明显有紧张不安,这个时候哪怕一句关心询问的话语或者一个安抚的拥抱,都能瞬间让孩子安心下来。因为妈妈是“安全港湾”,孩子的需求除了具体的物质和安全需求,还有心理需求呢。如果你自己很想上前,但某些育儿文章告诉你不要这么做,我建议你不要盲目相信这些零散的碎片文章。父母有关心但是拼命压制着,表现得像个“路人”,其实展现给孩子的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父母了。至于回应模式,倒不是说一定要一个健步冲上去,哪怕只是喊着宝宝的名字,再问一句:“你还好吗?”
2019年3月15日
其他

规则的建立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本文曾授权首发于“怡禾心理”前几天有位妈妈在饭团里我:“我在原则和底线上有困惑。原则和底线是由谁决定呢?价值观不同,原则和底线是不是也不同?是不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原则和底线又可以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原则和底线的问题,这要分几个部分来看:1无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下,都是共识的原则和底线。比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想要玩具就去打人,我们不能因为生气就去咬人踢人。同样,我们不能随意给小朋友起绰号,去毁坏别人的或者公共的物品。这种因为自己的目的或者需求就对他人和公共物品进行毁坏的行为,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原则和底线。2威胁自己或者他人安全的问题。比如:去玩电,没有陪伴的时候去玩水,闯红绿灯,不做安全座椅,在飞机上因为好奇要打开逃生窗。这些都是会威胁自己或者他人安全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原则和底线。3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比如:我们不能不经过允许或者不付钱就把别人的东西带走,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开心就在图书馆大叫,博物馆里不能伸手乱摸展品,在安静的餐厅不能爆笑拍桌子等。这些虽然不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人生安全,但是也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就需要自然而然遵守的规则。图源:vcg除了这些原则和底线,每个家庭还会有自己的一些规则和安排,这个就会因为文化、父母个人的侧重以及家庭结构而有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家庭规则是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有的家庭认为每天不可以超过两个小时,有的父母则甩手让孩子自己想看多久看多久。有的家庭认为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有的家庭则认为孩子有不同意见是“顶嘴”。其实对于前面提到的三大类原则和底线问题,很多父母并不觉得难以确定,最让大家觉得纠结犹豫的往往是一般的家庭规则。对于这些一般的家庭规则,我们在制定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2019年2月18日
其他

共情不是控制,也不是没有界限

本文曾授权首发于“怡禾心理”|
2019年1月25日
其他

自闭症的孩子都会无缘无故打人吗?

相信元旦假期期间不少朋友都看到了下面这则消息:因为新年假期里手机刷得少,我看到这则新闻是源于一位妈妈的留言。这位妈妈把新闻信息转发给我,并在留言里倾诉了她带着患有孤独症(自闭症)的孩子四处求人,希望能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但却在经历各种周折后感受到了绝望。她说:“一个幼儿园园长曾直接告诉她,不接收孩子是因为孤独症孩子都有攻击性,会无缘无故打人,会威胁到别的孩子的安全,学校应该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对此她感到非常气愤和委屈,因为她的孩子根本就不会打人,只是不理人……
2019年1月4日
其他

“不打孩子,会把孩子惯坏的!”

我们打孩子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情绪很理智很平和?绝大多数情况下,打孩子都是父母在非常愤怒时的行为,情绪脑被激活,理性思考就会被抑制,所以很理智的打孩子,这是一个悖论,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做不到。
2018年12月28日
其他

孩子的改变不是一条直线,我们也是如此

从留言中可以看出,那位妈妈真的是很认真、很努力,而且也确实在养育模式上尝试了积极的改变。但是因为对于孩子的变化没能及时调整心态,在发火过后,她感到的是深深的挫败感,好像自己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2018年12月21日
其他

父母冲孩子发脾气以后,怎么办?

本文曾授权首发于:怡禾心理夏天回国的时候,在一次线下活动中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和女儿之间的一件事情:有一天爸爸带着女儿去参加早教,等她随后赶到的时候,发现平时很喜欢早教的女儿那天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意进去,爸爸各种劝,但是一直磨到了课程都结束了,女儿也没有进去。这位妈妈当时因为某些原因,情绪突然爆发,她当众就大吼并推搡了女儿,并强制孩子又去上了下一节课。自此以后,妈妈发现:女孩开始在各种集体活动中退缩,以前在集体活动中流利表达的女儿开始结巴,说不出流畅的句子。这位妈妈非常后悔,觉得自己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大家虽然遇到的情况不一样,但是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使用过错误的方法,也情绪失控过,也曾经在后来深深后悔,也非常害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有些妈妈长时间因此带着焦虑生活。
2018年12月12日
其他

读书报告:一本教会孩子身体界限的好书(非广告)

在之前的一篇关于身体界限的文章里,我提过要教会孩子在抱别人之前先要问他们可不可以,如果对方说不可以,也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小男孩亲了小女孩以后,双方父母的不同反应在那篇文章里我提过一本绘本,是关于身体碰触的,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棒,它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如何去和孩子沟通不同身体碰触的问题,以及如果应对的方法。我把书的大致内容和思路总结一下,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要尊重版权,所以除了网上已有的公开图片,我不放出任何的其它图片。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大家自行购买和孩子一起翻看。中文翻译版我找了很久,只找到一个出版社的链接,但是具体质量如何我并不清楚:http://www.xinhua.sh.cn/WebLibrary/Searchbook/ViewBookInfo.aspx?id=110321767大家如果方便也可以在亚马逊直接购买英文原版,里面的英文词汇并不复杂,大人可以给孩子看图片的时候解释给他们听。(非广告,无任何利益关系)。无意之间偶然的身体碰触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自然免不了时不时会有一些身体碰触,我们需要告知孩子的是:如果是别人无意中碰触到了我们,但是他们不是故意的,这种碰触就叫无意的偶然身体碰触。如果我们不觉得疼痛,这没有关系。如果我们觉得疼痛,就需要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可以检查我们是不是受伤了。如果我们无意之中碰触到了别人,这通常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应该和别人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我们无意的碰触到别人,别人还受伤了,我们要立刻告诉老师或者父母,让他们来帮忙。友好的碰触这部分的内容是用告诉孩子,好朋友之间会用身体碰触表达友好的感情。这些碰触的部位和方法,大概包括拉手、拍肩(补充一下:还有击掌、碰拳头等)。这部分也提到,拥抱是一种非常非常亲密友好的碰触,我们一般只拥抱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大部分人不喜欢被拥抱,他们更喜欢握握手。书中同时也提醒孩子:友好的碰触不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如果有人的碰触让我们觉得不舒服或者很疑惑奇怪,我们应该拒绝并告诉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信任的大人。有伤害的碰触还包括扯别人头发,咬人、掐人、打人等,如果有人伤害我们,我们应该告诉老师或者父母。没有人可以伤害我们或者试图伤害我们。当然,我们也不可以去故意伤害别人。碰触自己这是我觉得非常棒的一部分。书里用图片非常好地告诉孩子:我们一个人的时候,在特定地方(房间、厕所等)我们可以碰触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我们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我们不能在别人在的时候去碰触自己的隐私部位,否则别人会觉得很奇怪,会不喜欢。除了隐私部位以外,在别人面前抠鼻孔、抠脚丫、抠耳朵,也是别人可能会很不喜欢看到的。不碰触书里后面还特意强调的内容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被碰触。如果我们自己不喜欢被碰触,我们需要告诉其他人,没有人可以在我不允许的情况下碰触我们,否则我们应该告诉父母或者老师。如果我的朋友说不想我碰触他,我就不应该继续去碰触他。否则,他们可能就会生气,就不想继续做我的朋友了。而且,我们也不可以去碰触陌生人,或者不是我们朋友的人。除了这些,书里还提到了不经过父母和我们自己的允许,我们不应该让别人给我们拍照。有的大人看到孩子随意去追着小朋友要“强抱”,还哈哈大笑,说“这小子有出息”,或者以为“小孩子闹着玩没有关系”,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希望这本书里部分内容的总结介绍,能让大家看到以后都能开始有意识地去教会孩子身体界限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2018年12月7日
其他

有感而发:二胎之前,请慎重考虑

二胎政策开放以后,有的人期待已久,马上要了二胎。有的人犹豫了一下,但是架不住家人的催促或者对别人二胎的羡慕,也加入了二胎行列。二胎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可以肯定的是,绝不仅仅是大家在朋友圈里看到的那样。我时不时接到一些二胎妈妈的求助咨询,从这些咨询里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心酸和无奈。
2018年11月27日
其他

孩子畏难,可能是因为你不会鼓励

但是,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这种鼓励或者表扬就很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孩子的思维方向可能和我们预期的背道而驰:“我做对了就很聪明,就给我鼓掌。那如果我做错了或者不会做,是不是就表示我不聪明、我很笨呢?”
2018年11月8日
其他

因为是亲生父亲,就不存在猥亵女儿的情况吗?

今天有好几位朋友在微博@我,原因是一个父亲在高铁上和女儿的“亲昵”的视频,这个视频是这样的:就是这样一个视频,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拍视频的人报了警,认为这位父亲在猥亵自己的女儿。前两天铁路公安处发布消息,说“视频中当事人周某某(男,30岁)与小女孩(5岁)系父女关系,视频中周某某的行为不构成猥亵违法。”有很多网友表示非常愤怒,也有一些网友认为:“亲生父亲怎么可能猥亵自己的女儿?这只是父亲表达亲昵的关系,大惊小怪!”还有网友认为:“一惊一乍的这些人才是思想肮脏”……这样的结果让我不知道说什么,但是总觉得应该说点什么。1首先,猥亵是什么意思?可能不同国家和文化会有不同的判定标准。比较通用的是:未经对方同意下妨碍或者冒犯对方,并引起对方感到羞耻、厌恶感、恶心的行为。我们先不说视频里这个人是谁,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成人男人对一个无法反抗但是依然坚持反抗的小女孩做出视频里的行为(无论是强制亲吻、撩起衣服摸背,还是手伸到孩子裤子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觉得这个成人男人在猥亵这个小姑娘,对吗?我看到有些网站采访律师,有些律师说:还要看在家里的情况,是不是经常发生,是不是有其它性侵犯行为……我不是法律专业,但是我的个人理解是:家里经常发生,那是一次猥亵和经常猥亵;家里有性侵犯,那是既有猥亵又有性侵犯。(如果有法律专业人士,请指正。)好,如果大家都承认,视频里如果不是父亲,别说孩子的反抗,我们旁观者都觉得非常不适,那么如果是孩子的父亲,会有了什么样的不同呢?2亲生父亲是否就不可能猥亵,甚至性侵犯孩子?我不知道各位身边有没有真实的人和事,毕竟关起门来,别人家里发生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但是如果去查查犯罪记录,翻翻新闻报道,其实我们很快就可以发现:亲生父亲猥亵甚至性侵犯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并不少见。案例一、案例二、这种情况其实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中存在,这是一个世界性普遍存在的。比如,很多的数据都表明:儿童性侵犯中,发生在家庭中的比例其实是很高的。最近有美国的证据显示,有90%左右的14岁以前被性侵犯的儿童,是被家庭成员或者亲戚熟人侵犯的,而且,有40%是被父母性侵的。所以,一看到是亲人有血缘关系,就马上拒绝接受任何不好的可能性,应该都生活在正常的家庭中,压根无法想象那些令人发指的可能性。可是,如果我们都默认只要是父母和子女就不需要担心猥亵和性侵犯的可能性,结果会如何?我们想象一下:那些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们,他们觉得不应该反抗,因为父母是不会伤害他们的。即使他们想要去求助,都很有可能也会被拒绝和漠视,甚至还会责骂他们“小孩子怎么想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是你爸爸(或者妈妈)爱你!”(母亲性侵儿子女儿的案例同样存在)。这些孩子怎么办?3.有没有可能,有一些父母和孩子有很多亲昵动作,真的只是出于心中觉得孩子实在太可爱,父母心里爱得不行,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总是忍不住和孩子有非常多的亲昵肢体接触呢?我们看到:几乎每个父母都会忍不住去亲小宝宝的脸颊,有一些父母会在给孩子洗完澡以后亲孩子的肚子和孩子的小脚……(其实有的父母去亲小宝宝隐私部位,玩弄孩子小鸡鸡也是不应该的)。我们经常说小宝宝生来就是来卖萌的,通过卖萌他们会紧紧抓住父母的眼光和心。其实,除了婴儿独特的面部长相,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忍不住和孩子亲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孩子出生后的一年,父母(尤其是妈妈)体内的亲密关系有关的激素会相对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所以我们会很希望和孩子紧密关联,就做连体婴儿也好。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独立,而父母体内的这些激素水平也开始下降,于是他们在肢体上紧密联系的状态开始变化。正常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匹配。于是,我们很自然而然的发现:我们会不再那么频繁去亲吻孩子,也不在洗完澡以后去亲孩子的肚子了。小时候我们不亲孩子嘴巴是为了健康安全,大一点避免亲孩子的嘴巴是我很自然觉得这样不合适。我们会自然而然改变和孩子亲昵的频率和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还总是24小时恋在妈妈身上,很多妈妈就会觉得很窒息,因为该有的个人空间没有了。如果一个爸爸总是要亲女儿的嘴巴,我们会本能觉得不舒服,或者一个妈妈总是和儿子亲吻嘴巴,我们也一样如此。如果一个父母和已经长大的孩子,仍然这么没有身体界限,不尊重孩子的身体,也不顾孩子的反对和抵抗,这,无论大人主观是怎么想的,都是不健康不正常的。其实家庭百态,有很多是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的。那些和高中生的儿子继续同床睡觉还帮儿子洗澡的母亲(儿子身体很健康),那些肆无忌惮公开场合不顾反对亲女儿嘴巴摸女儿私隐部位的父母,即使主观不是想要去猥亵性侵犯孩子,行为上也已经构成了事实。4.我记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内容是一位幼儿园小朋友总是不顾反对去亲吻抱别的女同学,然后双方妈妈发生了强烈冲突:小男孩亲了小女孩以后,双方父母的不同反应。也是很多人说孩子之间亲密是很纯真的,我就曾经说过:孩子之间不是不可以亲密,也不是不可以有纯真的友谊,但是我们要教会孩子尊重别人的也尊重自己的身体界限和个人空间。比如,在拥抱和亲别人之间,至少要做到两点:询问是否同意,尊重别人的拒绝。同时,作为父母,做好自己的言传身教也是至关重要的。相关阅读:亲子共浴,是否必需?有没有年龄限制?
2018年11月2日
其他

为什么我们对孩子说“不要……”, 他们总是不听?

韦格纳教授也算是“思维抑制研究之父”了,他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将近30年的研究。后来这个研究也被教育心理学所采用,有些养育书籍也借用了这个发现。比如《正面管教》里就用“粉红色大象替代了白色的北极熊”。
2018年11月1日
其他

小男孩亲了小女孩以后,双方父母的不同反应

今天有位朋友私信给我转发了一则微博,大意是四岁的小男孩当众亲了他的女同学(看聊天记录应该不是第一次),然后女孩妈妈找男孩妈妈沟通。女孩妈妈很生气,在微信上找男孩妈妈理论,让男孩妈妈告诉小男孩不仅不要亲女孩子,以后更要离自己女儿远一点。男孩妈妈则认为这是小孩子之间的友情,小孩子在一起亲亲抱抱很正常,应该让孩子自己交朋友。于是,在双方观点不一致的情况下,双方发生了很激烈的言语冲突。我看了微博下面的评论,很多人认为小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大人有问题,有人认为男孩妈妈态度不好,有人认为女孩妈妈反应过于敏感。一、教会孩子征求同意才进行身体接触,并尊重别人的身体界限和感受,是家长的责任。首先,我赞成男方家长的观点:孩子应该自己选择朋友。但是,四岁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拉手并当众亲她,是不是就因为是童真,所以就没有任何问题呢?其实不是。我们看到一两岁的孩子抱在一起亲亲对方,会觉得好可爱或者“好有爱”,很多孩子得到大人的积极反馈以后,他们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友爱和喜欢。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需要开始明白尊重别人的身体界限和个人空间了。他们也需要明白:我想抱别人亲别人,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被亲被抱,不经过允许的亲亲抱抱,是会让别人不舒服不开心的。这个原则不论男孩女孩,都应该明白。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是自发就会了解的,他们需要我们大人去引导去强化,就像当初我们向他们强化了“喜欢别人就去抱一下亲一下”一样。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在孩子想要去抱抱亲亲的时候,提醒他:“先要问问可不可以”。这是可以使用的第一步。之所以要问,是因为拥抱和亲吻其实本身并不是问题,也不是我们的生活中能百分百避免的。就像我现在看到朋友伤心,或者和朋友久别重逢,也会给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所以,我们希望让孩子明白:接不接受,是别人的感受和决定。我们可以去问,但是要尊重别人的身体界限和感受。当然,你会发现,只要孩子这么去做了,很快他就会收到“不可以”的回答。这就是我们需要进行第二步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并向他们示范还有哪些表达友情和亲密的方法:比如握握手、击掌、飞吻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用语言向对方告别,表达谢意,或者告诉对方我和喜欢和你一起玩。可能因为我们家大人都很喜欢抱着孩子并亲他们的脸颊,我家哥哥和妹妹都有出现过和小伙伴告别或者重逢的时候就和好朋友抱抱亲亲的情况。当孩子去幼儿园以后,我就开始教他们:当你想要亲别人的时候,要先问可不可以。第一次被拒绝,小包子是很伤心很委屈的。我当时是这样举例的:“我喜欢吃茄子,你不喜欢,那妈妈可以不经过同意把茄子硬塞到你的嘴巴里吗?”这样,他能很快接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他喜欢抱抱别人不一定会喜欢。二、我们同样需要教会孩子尊重自己的感受和身体界限有朋友可能会问:那如果是自己的女儿被别人亲,怎么办?其实也是一样的。一方面我们要教会孩子身体界限的意识和对自己的保护,明确隐私部位的概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教会她尊重自己的意愿。不喜欢被人抱,不喜欢被人亲,可以直接说出来。我家哥哥在四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就亲眼见过他在放学的时候问他的同学:“CanI
2018年10月17日
其他

个案解析:我们很容易误解孩子

私下告诉孩子,和别人打招呼或者别人和你说话的时候,这样做别人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如果你不想说话,可以摇摇头或者冲别人笑笑。在孩子每次清晰回答问题和打招呼的时候,给予强化,夸孩子打招呼的语言说得很清晰。
2018年10月12日
其他

孩子的哭闹,有时需要的是一个“台阶”

本文曾授权首发于公众号“怡禾心理”很多家长通过学习都开始明白:如果孩子因为一些要求哭闹,家长就马上满足的话,孩子的哭闹行为会在变得更加频繁。因为他们明白了,哭闹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来让身边的人都顺着自己。
2018年9月28日
其他

为什么我学习了那么多,我们家孩子没有更好?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饭团里的一个答疑:问:
2018年9月21日
其他

睡觉的时候闭眼哭闹、尖叫,孩子这是怎么了?

儿童的睡眠周期中REM可以达到50-80%。孩子越小,快动眼睡眠(REM)在他的睡眠总量中所占比例越高,所以孩子越小,睡眠的安稳性会比成人更差。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不安稳”会逐渐减少。
2018年9月3日
其他

对“熊孩子”口诛笔伐的现象,你怎么看?

一个T2“熊孩子”的内心独白“熊孩子”真的是“育儿师”一招能搞定的?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调控情绪如何给孩子“立规矩”:5.13上海饭团线下活动文字回放更多文章请进入公众号左下方“文章目录”分类查看……
2018年8月17日
其他

亲子共浴,是否必需?有没有年龄限制?

下面图中是美国一篇结合了717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精神病医生、儿童性虐待保护组织社工的综合意见。这些专家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以及预防儿童性侵犯的角度给出的建议,建议大家参考。
2018年8月9日
其他

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调控情绪

本文曾授权首发于:怡禾心理
2018年7月19日
其他

当孩子处在情绪风暴中,为什么讲道理没有用?

对于大一点的幼儿,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偏好来做决定。有的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仍然想要寻求父母的怀抱。这个时候,建议父母给孩子回应(不代表要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情感支持和界限遵守之间并不矛盾)。
2018年6月28日
其他

回来一问三不知,父母该怎样了解孩子幼儿园情况?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作为父母都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比如,中午吃得怎么样?玩了什么游戏?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了?有没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有没有被别人欺负?
2018年6月22日
其他

当妈两年多,我做过最后悔和最庆幸的事……

前几天,饭团上团友"夏炎"开贴问道:“想请一岁以上三岁以下的宝宝的宝爸宝妈们,总结一下自己宝宝0-6个月期间后悔没有做好的事情,或者做了以后感觉很有收获的事情(关于宝宝教育方面的)。给初为人父母的宝爸妈们参考一下可以么?”结果引发了全团热烈大讨论,很多留言很有意思很有代表性。最痛的领悟大概是这位:
2018年6月15日
其他

面对孩子的哭闹,我心如一团麻

本文曾授权首发于:怡禾心理。哭闹和发脾气应该是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了,而在咨询中,我发现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通常会采用一下三种方式。父母A:看到孩子哭闹就觉得很心疼很难受,于是总想做一些事情让孩子马上开心起来。所以,如果孩子要买什么东西,就马上买,孩子要怎么玩,就立刻顺从。这种做法对于父母知道孩子具体要什么的哭闹,通常当下是奏效的的。但是,如果孩子的哭闹不是要什么具体物体和要求,父母A们就容易慌了神,一次一次尝试不同的内容,一次一次被哭闹发脾气的孩子否认,甚至哭闹得更凶。久而久之,我们很可能看到的场景是: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如果大人犹豫或者反应慢一点,他就会哭闹打滚。我们也很可能看到家里所有的大人因为会被处在情绪中的孩子指挥得团团转。父母B:父母B们对孩子的哭闹耐受性也很低,听到孩子的哭闹会让他们觉得很烦躁,他们认定“喜欢哭不是好孩子”,总想要把孩子的哭闹立刻“消灭掉”。父母B倾向于使用惩罚性或者强制性措施。他们有的会对哭闹的孩子说:“你再哭,就没有……了”,“你在哭,我就不喜欢你、不要你了!”;有的会把哭闹的孩子关到厕所或者阳台;有的会抽孩子的嘴巴,抽到孩子不敢哭为止。父母B们除了对于孩子的哭闹很控制以外,对孩子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很容易用高控制性的方式,比如“我说了算,不听话?想挨揍是不是?”;或者用各种言行向孩子表示:“你要听话了,我才爱你,我才给你……”。久而久之,在体验了各种抗争都被惩罚压制以后,很多孩子选择了在父母B们面前压制自己的负性情感,或者只是部分展示部分压制,甚至还有一些孩子会一看到父母B们的脸色,总是会展示“虚假正性情感”,也就是明明不喜欢笑着说喜欢,明明很伤心很生气,还能给父母一个大大的阳光般的笑容。图源:freepik父母C:父母C们有很多是自发的,也有一些是学习没学彻底的。父母C们总想哄孩子不哭,并为此不停放下底线努力满足孩子需求。在没有找准孩子哭闹的真实原因,所以孩子的哭闹长时间不能停息的情况下,父母C们也会疲劳不堪和开始沮丧,尤其是那些本来就非常疲劳或者睡眠剥夺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突然大发脾气,要么吼一顿要么揍一顿。然后他们突然发现:咦,一吼一揍,娃就停止哭闹了。当然吼完揍完,作为父母肯定会后悔内疚的。但是下一次当孩子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疲惫的父母C们还是会忍不住又吼了一顿揍了一顿。
2018年6月12日
其他

强制孩子午睡导致的后果,你可能从没想过

回到武汉,把小包子和小团子送了幼儿园,终于又有了属于自己的“放飞”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写点文章,公号也终于可以恢复更文频率啦。在美国的日子里,除了想念祖国的亲友和美食,还非常怀念每天的午休。从小到大的午休让我下午也能精神抖擞,不像在美国,我都要靠每天的咖啡和时不时的鸡血热情度过下午。但是在儿童问题咨询中,午睡却又恰恰是一个引发了很多问题的话题。除了很多父母所问的睡前兴奋、入睡困难等话题,我在咨询中遇到两大类问题都和强制午睡有很大的关联,我觉得可以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也非常希望幼儿园老师们能看到这篇文章。案例一:啃指甲频繁
2018年6月5日
其他

什么样的陪伴是“高质量陪伴”?(内含“六一”小福利)

比如当孩子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游戏成果时,我们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哇,你是怎么做到的?”,或者“这个看起来好酷啊,你教教妈妈吧”,或者“这里有个地方需要很难发现呢,你肯定刚才很认真观察了!”…………
2018年6月1日
其他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5.13上海饭团线下活动文字回放

写在前面5月13日,我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小而美的饭团团友线下见面会。勤奋的张小猴同学把我在两个小时里面叨叨叨的内容给整理了出来,发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勉。希望以后有机会和更多的团友面对面地交流~~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界线不得安全——记5.13徐桂凤医生讲座by
2018年5月22日
其他

美国幼儿园学什么(5)认识和保护地球

因为这个水很浑浊,还是绿色的,不是蓝色的”。感谢幼儿园老师,用系统形象有趣的方式教会了孩子一系列的知识,而这些是我在家里没有系统做过的。分享给大家。
2018年5月16日
其他

为什么我和孩子说话,他总是不理我?

有妈妈问:“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不搭理我?每次喊他也不会第一时间应我,总要等到我烦躁发火了,他才会过来。有时候他做错事情,我和他讲道理,他人在我面前,但是好像魂都飞走了,完全没有听进去的样子。”这样的提问其实并不少见,通常遇到这类问题,我会首先筛查排除一下孩子是否有自闭症的可能性。我也发现,排除了这类特殊情况,我们日常养育方式可能会从几个方面产生影响,我们逐一来看一下,大家可以对照排查。第一种情况注意竞争VS
2018年4月28日
其他

再难也要上?如何正确地为孩子选择“兴趣班”

早教班到底要不要上,一直是各位父母很关心的话题。关于早教班的讨论,咱们好久之前就进行过,公众号还把群友的讨论总结到一起发了出来(关于早教,其他妈妈们怎么说?),饭团里也做过一些讨论,我就不再重复了。今天和大家聊聊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家长所关心的兴趣班。对于这个话题,大家关心的无非是两类问题:1.
2018年4月20日
其他

要不要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玩?

说到陪孩子玩,父母们会有很多的困惑,我经常听到关注点截然相反的提问。比如,有人问:“孩子自己一个人玩,会不会太孤单?”,也有人问:“听说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不能说话,否则会破坏孩子注意力?”这些担心真的有必要吗?我们来看一看。第一、孩子自己一个人玩,会不会太孤单?觉得孩子自己一个人玩很孤单,其实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己的主观感受。尤其是有些妈妈,在看到孩子自己玩的场景时,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某些不愉快经历,会自动脑补孩子一个人很孤单很可怜。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通常情况下,对于和妈妈之间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孩子通常会在玩的过程中会时不时抬头看看父母,只要他们知道父母就在旁边(或者大一点的孩子知道父母就在屋子里),他们就可以安心玩耍,继续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图源:pixabay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他们信任父母不会无缘无故丢下他们离开,他们也信任只要父母在附近他们就是安全的,这种信任对于孩子来说难能可贵。那么,什么情况下孩子自己一个人玩需要引起重视呢?
201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