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了那么多,还是时不时回到“解放前”,怎么办?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徐医生,我今天觉得非常沮丧。在孩子两岁之前,我对孩子非常没有耐心,经常吼骂甚至打他。后来我开始学习科学育儿,不光是身体上的照顾和疾病的护理,我也学习各种儿童心理行为知识。您公众号的文章我都看完了,还一直在学习您的课程。我觉得自己改变很多,焦虑变少了,也更理解孩子了,所以朝孩子发火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而且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也变少了。


可是今天晚上,平时睡觉很规律的孩子一直不肯睡觉,磨蹭到晚上11点的时候,我突然无法控制自己,不仅吼了他,还打了他的屁股。现在孩子睡了,我觉得特别后悔沮丧,感觉像一个成绩进步的学生,突然之间又退步了。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感觉自己无法做一个好妈妈……

 


我时不时收到家长们类似这样的留言。这条留言里的情况,我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有过相似的感受,感觉自己在进步改变之后似乎又后退了,我们既感到沮丧,同时又对自己感到生气。


我一直和大家说的是:改变从长期来看通常不是一条直线,要么波浪或者螺旋式向上,要么是猛然脉冲式上升间隔着平台期甚至时有稍稍向下的趋势。因为改变通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走三步退一步甚至是两步非常常见。找到正确的方向,把时间线拉长,跳出当下这个点去看,你会看到总体趋势的进步。



这种改变的规律其实对于孩子和大人都是适用的。在儿童中,我们更多用“螺旋式发展“来形容。很多父母意识到这点最初是在孩子的睡眠问题上,好像4、5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睡得很安稳,但到7、8个月的时候却又开始频繁夜醒夜啼?


其实不仅仅是睡眠,这种规律在孩子其它方面的发展也有所体现。比如情感社交能力,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个在4、5个月对陌生人反应不大的宝宝,到7、8个月时可能会开始认生躲避;一个在1岁半到2岁左右很喜欢学着大人和别人打招呼孩子,到了3岁多好像突然开始有些“害羞”……(具体时间和表现形式存在个体差异)。


在认知和情绪发展领域,格塞尔提出了螺旋发展模型(spiral model), 即儿童一直在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在“稳态”和“非稳态”之间不断切换。二者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有以下特点:



回到开头那位妈妈的留言,如果父母能够明白孩子的发展不是直线的,那么当遇到一直入睡很好的孩子突然不肯睡觉,可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下午突然睡得太多?是最近妈妈开始上班,孩子晚上舍不得睡,想要和妈妈多待一会儿?还是身体哪里不舒服……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孩子,可以接受孩子的进步和发展不是笔直朝上,允许孩子出现少许“退步”的时候,那种焦躁的心理感受往往会突然得到缓和。


 

从留言中可以看出,那位妈妈真的是很认真、很努力,而且也确实在养育模式上尝试了积极的改变。但是因为对于孩子的变化没能及时调整心态,在发火过后,她感到的是深深的挫败感,好像自己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我的建议是,当大家经历类似的情景、体验到类似的感受时,可以先把自己抽离出来,以俯视的视角,把时间线拉长,看看在过去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心态和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这个较长的时间段中,


  • 我们和孩子身上好的行为和态度,是不是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 我们希望减少和消灭的行为,是不是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 虽然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情况有可能会在某个点因为某个绊脚石而出现波动,甚至断裂停顿,但在此之后是不是仍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上面这张图片,如果你只看左边,会看到一个显著下降的曲线。但是如果在右边的图片中去看,你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整体上升曲线中的一个小波动而已,而这种小波动在整体上升的大曲线中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


曲线中的英文来自Karen Salmansohn的这句话:


Don't let a bad day distract you from all the progress you're making. Keep your eyes on the road ahead & keep going。 


在较长的时间线上看到总体趋势的进步,有助于大家恢复信心,缓解焦虑和沮丧。然后,我们可以让自己回到眼前这个出现了绊脚石的时间点,着手考虑应该如何去搬掉或者绕开它,有的时候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顺其自然就好。



当然,一个人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模式,往往都和以往的个体经历有关。如果想要改变这些,往往需要全面真实提取过去的经验信息,结合现在当下的不同情况,重新进行加工和整合。


反射性的言行是我们应对危险时的快速自我保护行为,迅速但未必准确;而反思性的言行则涉及信息的重新提取和加工,更准确但耗时长。


比如有的时候孩子和父母玩打闹游戏,会无意之间磕撞到或者打到父母,在疼痛之下有的父母会反射性把孩子推开,有的甚至会马上把孩子打一顿。但是有的父母在痛呼一声之后看到孩子惊吓的表情就会意识到孩子不是故意的,反而会安慰孩子。


再比如同样是从小是被打骂着长大的父母,有的父母会在孩子出现尿裤子或者入睡困难时烦躁不安,而烦躁不安之下的应对方式就是打骂孩子。而其他一些同样被打骂着长大的父母则会反思自己父母的养育模式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更愿意去学习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他们在孩子出现同样问题的时候,即使也出现烦躁不安,但却往往能很快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并提供帮助。


反思性的行为会建立新的神经通路,但日积月累的并反射性行为已有牢固而反应迅速的神经通路,所以改变的过程就是让新的神经通路通过反复的使用更加习惯更加快捷,并让那些不恰当行为的神经通路因为越来越少的使用而削弱。


这个过程,如果我们的生理状态不佳,或者我们处在多重任务并有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波折和间歇不稳定性的“倒退”。



简言之:“前进道路可能是曲折的”,学习、练习、使用、反馈、修整,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必要做完美的父母。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合适,或者就是做错了,然后在错误中继续整装出发,继续育儿育己。


这样的妈妈,会是孩子很好的榜样,因为孩子会明白:大人也会犯错,犯错之后我们仍然可以改变和做得更好。


借用小团子的一句话:Sometimes, adults could also be wrong。


大家加油!


(注:此文是以前的一篇旧文,因为总是又收到类似很多的留言,所以把旧文翻出,并重新做了修改更新。)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回顾▼

心平气和的时候我可以理解孩子,心不平气不和的时候怎么办?

孩子的哭闹,有时需要的是一个“台阶”

什么样的妈妈是“好妈妈”?

有多少人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