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平气和的时候我可以理解孩子,心不平气不和的时候怎么办?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本文节选自徐桂凤亲子依恋年课



徐医生,经过这两个月的学习,我现在明白了我应该理解和抱持孩子的情绪,因为情绪没有对错。这些知识我真的是活了近30年才知道,我很后悔没有早点跟着您学习。


我现在的问题是:我平静的时候是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但是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真的让我分分钟原地爆炸。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办?


我以前总觉得我应该离开一会儿,但是每次我想离开的时候我女儿总是哭得更加厉害,还会抱着我的腿,但是不离开我很怕自己又像以前一样忍不住动手打她(说起来仍然觉得非常内疚,我女儿1岁不到我就动过手)。


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正确看待情绪,理解孩子和抱持孩子的情绪,但是作为养育人,如果我们自己的情绪无法被认识、理解和梳理,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抱持能力是有限的。


正如这位妈妈所说,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孩子,但是有时候又会“分分钟爆炸”



在考虑具体该怎么办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不仅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我们自己的也是。


但是,接纳自己的情绪,不代表我们要在情绪的驱使下从情感或身体上去伤害孩子


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是对自己共情的过程,即有目的地把自己从当时的事件中抽离出来,看看当时的你有多累有多困,有多少蓄积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


可以用行为分析学上的ABC观察法来记录自己情绪爆发之前的事情和状态、爆发的过程里是如何升级或者减弱的,爆发之后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反应,从而大概知道哪些按钮会触发自己情绪爆发,以及这些按钮中,哪些是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哪些是自己生活中其它原因积压的情绪,从而在预防和应对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01

如果是因为缺觉劳累,这是每个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基本生理需求长期被剥夺压缩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总是有着好情绪好耐心。所以,想办法做一些改变


02

还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一直采用着无效的处理方式,所以孩子的一些行为总是反复出现,家长的耐心被消耗。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告诉自己的是:如果我们的某个方法总是失败,那么我们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们没有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用抽象的语言讲道理让孩子不明白,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总是沮丧,还是我们只看到了行为本身而没有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03

另外一种更常见的就是当孩子出现负性情绪的时候,家长对于孩子负性情绪的隐蔽的不接纳或者恐惧。我们在前面提及过:很多父母从小没有被尊重过情绪,甚至因为情绪的表达受到过打骂惩罚,甚至羞辱。


有了这样的经历,作为一个孩子,他们的生存适应本能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和信念:情绪的表露是危险的,情绪不能让我得到理解支持和保护,反而更有可能承受的惩罚。


如果这些父母在长大成人的过程里,没有机会接触更正确的关于情绪的知识和反馈,这种认知就会刻印在他们大脑的危机反应记忆里。当他们长大之后看到孩子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像突然听到了预示着危险的背景音乐(鲨鱼音乐)一样,马上觉得焦虑不安,希望赶紧让这种音乐停下来。


那么,在已有的过去经历的基础上,我们如何调小或者关掉自己的鲨鱼音乐? 


首先我们需要问问自己:


  • 孩子现在在安全环路的哪个地方?

  • 他需要我们什么样的支持?

  • 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 这种感受是不是来自我自己的鲨鱼音乐?

  • 如果是,我们是躲避鲨鱼音乐让自己舒服一点,还是我即使感受到了鲨鱼音乐带来的不舒适感,我也能明白情绪不会带来危险和鲨鱼,我仍然可以看到孩子的需求,也能回应孩子的需求。


这就像是一个有意识思考下的选择题,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动化反应,但是我们现在意识到了,所以我们有意识在脑海里提醒自己去做这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选择题。


当然这个过程真的不容易,我们需要一些反复的有意识的反思和练习。研究证实,父母的反思非常有帮助,有更好反思能力的父母,即使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非常糟糕,他们一样可以和孩子形成安全型的亲子依恋,甚至这些父母和孩子形成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可能性更高,因为他们到过那个糟糕的地方,体会过那些痛苦的感受,如果他们有着很好的反思能力,他们更能敏感察觉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反而可以做得更好。



那么,在那个当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像案例中的妈妈,她不离开可能会忍不住动手打孩子,那么给自己一点点的时间去time-out,其实就很有帮助。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一点点时间真的就是一点点,如果有人能搭把手,给我们那5-10秒钟,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大脑盖子关上,或者说把自己的鲨鱼音乐调小。


如果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没有人搭把手,我们还是可以给自己time-out。但是不要用让孩子恐慌的方式,你可以告诉他:“妈妈的小火龙快要出来了,妈妈去喝杯水”,或者“妈妈要去一下洗手间,马上回来”。


当然,归根到底,功夫还是在平时。平时也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经常用“孩子不配合就收回陪伴和爱”的方式来威胁孩子,如果平时不威胁孩子、亲子关系良好,孩子信任妈妈的,妈妈离开时告诉孩子自己的目的和什么时候回来,孩子一般不会太恐慌。 



有的时候孩子也处在激烈的情绪中,非常需要妈妈的陪伴,或者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妈妈离开要干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和孩子一起脱离当下场景的方式,比如抱着孩子一起去安静角,或抱着孩子一起去冰箱找点吃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步:彼此平静之后,亲子链接的重建和修复。事后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你这么做的原因,重建链接。


最后再次强调一点:孩子也好,大人也好,我们的改变都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尤其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改变真的经常是螺旋式,走三步退一步甚至退两步。所以,退的时候别沮丧和绝望,告诉自己这需要时间,回过头去看,自己已经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了,给自己鼓鼓气拍拍掌,告诉自己“我能行”。





▼往期回顾▼


当孩子的情绪暴风雨来临时……

共情不是控制,也不是没有界限

孩子的改变不是一条直线,我们也是如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