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的改变不是一条直线,我们也是如此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写这篇文章源于一位朋友的留言:

 

徐医生,我今天觉得非常沮丧。在孩子两岁之前,我对孩子非常没有耐心,经常吼骂甚至打他。后来我开始学习科学育儿,不光是身体上的照顾和疾病的护理,我也学习各种儿童心理行为知识。您公众号的文章我都看完了,还一直在学习您的饭团。我觉得自己改变很多,焦虑变少了,也更理解孩子了,所以朝孩子发火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而且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也变少了。

 

可是今天晚上,平时睡觉很规律的孩子一直不肯睡觉,磨蹭到晚上11点的时候,我突然无法控制自己,不仅吼了他,还打了他的屁股。现在孩子睡了,我觉得特别后悔沮丧,感觉像一个成绩进步的学生,突然之间又退步了。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感觉自己无法做一个好妈妈……

 

这条留言里的情况,我相信应该很多朋友都有过相似的感受,感觉自己在进步改变之后似乎又后退的时候,我们既感到沮丧,又都对自己感到生气。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多数的改变都不是一条直线上升或者下降的(下图左),而更有可能是一条有着一个改变趋势的波浪线(下图右),那么这种沮丧和生气就会减少很多。

 



这种改变的规律其实对于孩子和大人都是适用的。在儿童中,我们更多用“螺旋式发展“来形容。很多父母意识到这点最初是在孩子的睡眠问题上,好像4、5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睡得很安稳,但到7、8个月的时候却又开始频繁夜醒夜啼?

 

其实不仅仅是睡眠,这种规律在孩子发展的其它方面也都有所体现。比如情感社交能力,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个在4、5个月对陌生人反应不大的宝宝,到7、8个月时可能会开始认生躲避;一个在1岁半到2岁左右很喜欢学着大人和别人打招呼孩子,到了3岁多好像突然开始有些“害羞”……(具体时间和表现形式存在个体差异)。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过,在认知和情绪发展领域,格塞尔提出了螺旋发展模型(spiral model), 即儿童一直在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在“稳态”和“非稳态”之间不断切换。二者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有以下特点:

 

稳态

非稳态

平稳,行为平静

不安定状态,行为不稳定

练习已经掌握的技巧

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发育过程中的平台期

快速生长和能区新发展

在自己和世界之间有一个平衡

自我和外部环境之间不平衡

更自信

更多焦虑、压力,更少自信

一段时间行为的巩固和稳定

挣扎,行为瓦解的阶段

很容易相处

难于管教

 

 

回到开头那位妈妈的问题,如果父母能够明白孩子的发展不是直线的,那么当遇到一直入睡很好的孩子突然不肯睡觉,可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下午突然睡得太多?是最近妈妈开始上班,孩子晚上舍不得睡,想要和妈妈多待一会儿?还是身体哪里不舒服……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孩子,可以接受孩子的进步和发展不是笔直朝上,允许孩子出现少许“退步”的时候,那种焦躁的心理感受往往会突然得到缓和。

 

从留言中可以看出,那位妈妈真的是很认真、很努力,而且也确实在养育模式上尝试了积极的改变。但是因为对于孩子的变化没能及时调整心态,在发火过后,她感到的是深深的挫败感,好像自己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我的建议是,当大家经历类似的情景、体验到类似的感受时,大家可以先把自己抽离出来,以俯视的视角,把时间线拉长,回头想想自己过去经历中最糟糕和焦头烂额的时刻,再从这个时间点往后延伸,拉出一条线,看看在过去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心态和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这个较长的时间段中,我们和孩子身上好的行为和态度,是不是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我们希望减少和消灭的行为,是不是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情况有可能会在某个点因为某个绊脚石而出现波动,甚至断裂停顿,但在此之后是不是仍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较长的时间线上看到大趋势后,大家就会恢复信心,缓解焦虑和沮丧。然后,我们可以让自己回到眼前这个出现了绊脚石的时间点,着手考虑应该如何去搬掉或者绕开它。

 

比如说:一个妈妈以前每天都会揍孩子两次,吼叫很多次。当她意识到问题后,开始试着理解孩子也调整自己。慢慢的她可以做到一个星期最多揍孩子一次,每天吼孩子的次数也非常少。然而突然有一段时间,因为某些原因,妈妈的情绪不太好,一个星期里揍了孩子两次,吼孩子次数也增加了。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首先需要看到变化趋势,即自己的调整是有效果的,而不应该急着全面否定自己。然后再回到具体问题上:最近这段时间是什么具体的原因导致情绪不好?具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应对?

 


总之,学习、练习、使用、反馈、修整,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必要做完美的父母。允许自己犯错,原谅自己的错误,然后在错误中继续整装出发,继续育儿育己。这样的妈妈,会是孩子很好的榜样。大家加油!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父母冲孩子发脾气以后,怎么办?

读书报告:一本教会孩子身体界限的好书(非广告)

有感而发:二胎之前,请慎重考虑

孩子畏难,可能是因为你不会鼓励

更多文章请进入公众号左下方“文章目录”分类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