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推倒,要不要去扶和安慰?
今天的分享来自饭团答疑:
问
周末带娃去游乐场,宝宝在一个高台上,我在台下,有台阶可以上去,一个小男孩比我家孩子大两三岁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直接把宝宝推倒了。那个大孩子被他的家长训了,我家宝宝自己站起来了,撅着小嘴有点无措的样子(我观察通常情绪不太“正常”的时候都会噘嘴,比如做错事被我们训的时候,或者看到我们大人脸色语气不太好的时候,她就会这样)。
我站在台下看到了这一切,但是我没有第一时间冲上去拥抱宝宝,扶她起来,或者安慰,都没有,我感觉我像一个路人在观看(潜意识里我觉得推倒不严重也没有危险因子,就没有很紧张的跑上前去),我是不是应该第一时间冲上去扶起孩子,再拥抱安慰呢?
答
孩子在社交中受挫,父母是否需要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亲子关系应该是相互的,这种相互性就像是“双人探戈”,需要两个人在互动中不停调试,从而达到的彼此都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状态。
在养育中父母应该考虑的是自己对孩子需求感知的敏感度、反应的及时性和合适度、以及对孩子的控制性高低。
如果你已经看到了孩子紧张不舒服的表现,说明你已经敏感察觉了孩子的状态和心理需求,那么,是什么阻止了你上前表达你的安慰和支持呢?是真的不想上前,还是某些文章告诉你不要这么做?
我们希望放手让孩子体验伙伴关系,但是不代表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不作为。孩子如果表现轻松和无所谓,我们可以只是观察。但是如果孩子都已经明显有紧张不安,这个时候哪怕一句关心询问的话语或者一个安抚的拥抱,都能瞬间让孩子安心下来。因为妈妈是“安全港湾”,孩子的需求除了具体的物质和安全需求,还有心理需求呢。
如果你自己很想上前,但某些育儿文章告诉你不要这么做,我建议你不要盲目相信这些零散的碎片文章。父母有关心但是拼命压制着,表现得像个“路人”,其实展现给孩子的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父母了。至于回应模式,倒不是说一定要一个健步冲上去,哪怕只是喊着宝宝的名字,再问一句:“你还好吗?” ,都能让宝宝感觉到妈妈的关心。
如果是你自己在看到孩子有任何“负面”情绪时都本能地想躲开,我建议更多地考虑: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孩子的负面情绪?
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近,小宝宝之间通常不需要特别紧张。但是对方是一个大2-3岁的孩子,而且孩子还在“高台”上,我还是建议家长从孩子的安全上考虑,多一份慎重。
简单来说,养育孩子,非常需要带着同理心,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这样大人和孩子之间才可以跳好“情感双人探戈”。
看到徐医生特地针对我的提问发表了一条饭团,真是受宠若惊,真心感谢徐医生的建议,解开了我的困惑。
类似的场景我遇到过几次,基本上我都是“冷处理”。之所以这样,倒不是因为我逃避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是我害怕“不必要”的紧张(对孩子小题大做,其实现在看来是我认知错误)会引起对方家长反弹,从而变成大人之间的较量,害怕场面失控,这也和我自己的性格有关系(我属于比较惧怕和陌生人发生口角的类型)。另一方面,我看到现场情况对我家孩子并没有实质性的威胁危险。所以基于这两点原因我选择了“旁观”,但是我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如果有)。
这次徐医生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为此我又一次次地看那天孩子被推的视频,然而看到那个时候宝宝恐惧无措撅起小嘴巴的样子,我竟然泪如雨下……感觉这一方面真的不太称职。
往后,我要更加努力跟着徐医生学习更多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专业知识,在育儿的道路上原来我其实在育己,真心感谢徐医生,谢谢,辛苦您了!
”这位团友的分享真的很好,我希望这也是一个契机,让大家可以多一些自我思考。
因为害怕和别的大人口角冲突,而不敢去保护孩子。我师妹在咨询中遇到过类似的极端案例:
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孩子连煽了两个耳光,妈妈不敢上前,反而把头转开了。这个孩子后来出现了严重的社交问题,也出现了学校恐惧症。
当一个本该在自己身边保护自己的人,不能发挥保护作用的时候,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可怕的。这就是安全环路模型里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的意义。安全环路模型有三大重要基本点,是由亲子依恋理论演化而来(如下图所示)。图片中左边两只手既意味着“安全基地”,又意味着“安全港湾”。
“安全基地”是我们向外探索时的大后方,亲子依恋越好,大后方就越稳定,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就更具向外探索的勇气。
“安全港湾”意味着我们在受伤害怕的时候,能有接纳并抚慰我们的地方,让我们加油充电,继续下一步的探索。
良好的亲子依恋以及孩子对主要照料者的信任,都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基础。
图源:pixabay
这位团友并不是案例中的极端情况,而且她也有衡量孩子的安危,所以和案例中的情况并不相同。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要一起想想的:妈妈对口角冲突的恐惧。这种恐惧通常源于一些自己的经历,也可能是曾经的一种生存策略。
比如有的人从小目睹妈妈和邻居的冲突,从口角到肢体冲突,妈妈甚至受过严重的伤害; 有人曾经在同龄人集体中,和别人有过口角,有过非常不好的体验等等。
其实这些策略在我们人生中的某些时候曾经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方式,但是我们需要的明白的是:我们比以前成熟强大了,我们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以前的策略也不一定适合现在了。所以,我们试着和这些策略方法说声谢谢,也说声再见。然后勇敢拥抱新的人生角色,形成新的策略。
我们不主张和别的家长发生冲突,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发出关心的信号也不一定要和其它家长发生冲突。当然,如果为了保护孩子,冲突在所难免,我们也可以迎头而上。
图源:pixabay
这次徐医生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为此我又一次次地看那天孩子被推的视频,然而看到那个时候宝宝恐惧无措撅起小嘴巴的样子,我竟然泪如雨下……感觉这一方面真的不太称职……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每个时候都是完美得做到恰当好处,因为我们是真实的人,并不是“神”。我们和任何人的关系也不会永远都是顺遂和满,没有任何冲突,包括孩子,爱人,朋友。
我们经常说关系中有小“断裂、挫折”,没有关系,这是难以避免的。有断裂和挫折,我们也可以去“修复”。放心,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无数个机会去修复和重建,没有必要责怪自己,后悔不已。
这段话不是对这位团友一个人说,而是对许许多多学习了新的知识,对过去的自己感到后悔羞愧的父母们说的。
加油,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