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情绪激动时,无法和他“讲道理”?
2. 孩子哭闹平静以后,我还能和他“复盘”发生过的事情吗?不讲,担心孩子以后还有类似的问题出现,可是讲,又怕再次刺激孩子?
这个问题,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孩子处在情绪风暴中,为什么讲道理没有用?
作为饭团群的群主之一的恬妈,从另一个角度,尤其是孩子情绪平静之后应该如何“复盘”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建议。现在分享给大家(文末几篇扩展阅读的文章,也建议一并读一下)。
恬妈的公众号:徐可恬
当孩子和小伙伴玩耍过程中玩具被抢而哭泣的时候;当孩子一直拼不出自己心中想要的积木城堡,把积木愤而摔在地上的时候;当孩子心爱的小鸭子被野猫叼走,哭着问你要的时候……
这些时候,孩子或伤心或愤怒或难过,他们陷在自己的情感旋涡中,被自己的情绪洪流淹没。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最徒劳的做法可能就是跟他讲道理讲逻辑,教他行为准则,比如:
“抢玩具是不对的”,
“你就算生气也不能扔东西啊”,
“小鸭子已经没了,我上哪给你变去啊”。
有些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哭,这个期待有时候是脱离了孩子的年龄和大脑发育的。
孩子一出生,产生情绪的杏仁核就已经发育成熟了,而控制和管理情绪的前额叶则是人类大脑中发育成熟最晚的部分。
所以,孩子天生会“哭闹”,但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却需要经过漫长的发育、学习和恰当的引导。
如果父母了解了人类大脑的发育,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多一分理解。
情绪管理和合理的情绪释放是一生的功课。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要符合孩子当下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试问,身为成年人的自己,大脑发育比孩子成熟的多,控制情绪的前额叶发展已经基本成熟,有没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呢?
在孩子的情绪处于激烈波动中的时候,他是缺乏理智的思考的。父母看上去合乎逻辑的回应,会激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这对孩子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引导几乎没有积极作用。甚至,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回应会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拉开一道鸿沟。
那该怎么做?
先联结再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心爱的小鸭子被野猫叼走了,他哭着要你变回一个一模一样的。
我们当然变不回一模一样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理解孩子的情感,而不是觉得他“无理取闹”。
我们可以蹲下来抱抱孩子,轻抚他的后背,边拍边说,
“野猫叼走了你的小鸭子,你很难过。你每天都精心地照顾小鸭子,每天给它喂东西吃喂水喝,你们都成为好朋友了,结果现在它不见了,你真的太难受了。
”有人说,我这样讲孩子并没有立刻平静,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啊。
首先,我们理解孩子的感受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而是我们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尝试着体会孩子此刻的感受。
其次,想一想我们自己,有没有某些特别难过的时候,在外人面前可以无所谓,但一旦自己的亲密关系能理解我们,陪伴我们,关心我们,我们是不是也会卸下所有的坚强,肆意地哭上一场呢?
在孩子伤心哭闹的当下,我们不必急着给他科普物竞天择,不必急着告诉他自然界的食物链。
只有我们跟孩子的情感先联结了,等孩子的大脑平静下来了,我们可以再向他慢慢渗透动物的生存法则,或者和孩子一起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在下次饲养小动物的时候,可以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
这个过程,其实是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产生的来龙去脉,认识情绪是管理情绪的一个基础。
同时也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解决或避免同类问题,这会帮助孩子摆脱一些无助感,以后遇到事情也能更好的管理情绪,培养成长性思维。
如果我们没有帮助孩子梳理事情的经过,没有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痛苦和恐惧,他们的大脑依然能记住一些零散的,不完整的片段,就像一副杂乱无章的拼图碎片漂浮在大脑中。以后孩子见到野猫可能会莫名感到愤怒和恐惧,见到小鸭子可能会莫名觉得悲伤难过。
父母帮孩子复述事情的过程就是把孩子大脑里的拼图碎片拼起来的过程,这可以帮助孩子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把情绪脑和逻辑脑整合起来,使他们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些情感。
研究表明,仅仅是给真实的感受一个命名或者贴一个标签,就可以让情绪活动平静下来。
孩子不愿意怎么办?
01
选轻松愉快的时刻
当然,并不是所有时候,孩子都会配合我们复述事情的经过。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强迫他们说出来,尊重他们的意愿。之后,我们可以找一些轻松愉快的时刻再来进行这项事情,比如玩游戏的时候。
02
“思维遥控器”
还可以利用“思维遥控器”,来重演记忆。
比如,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回忆野猫叼走小鸭子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思维遥控器”,我们一起在脑海回忆这个经历的时候,他可以选择暂停、快进或快退。
当孩子有了控制节奏的掌控感,会觉得复述这件事情没那么可怕。即使没有一下子回忆完整的经历也没有关系,不断回忆的过程就是他们正视那些令他们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的过程。
03
画下来
还可以鼓励孩子把它画下来。
曾经有个妈妈,在孩子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后,试图和孩子一起复述整件事情的经过,而孩子不想回忆那个害怕的过程。同时,从孩子的其他行为上又反应出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释放。
于是,妈妈鼓励孩子把她心中的“小害怕”画出来,最后孩子大声地跟她的“小害怕”拜拜,送走了她的“小害怕”。
姗姗的“小害怕”
不要小看复盘的力量,一旦我们可以理解这些痛苦的经历,一旦我们可以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这些经历,它们往往就会变得不那么令人难以接受。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挫折,父母不用担心孩子一两次的受挫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和孩子复盘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抚平负面情绪的过程。
本文参考书籍《全脑教养法》,整合左右脑。另附上《全脑》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博士的大脑手模型,整合上下脑的讲解视频。
中文字幕由“徐桂凤医生志愿者团队”翻译制作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