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批评就发脾气?这样说孩子才肯听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有家长给我留言:

“我儿子4岁半了,好像变得越来越脆弱,完全接受不了别人的建议。如果我们说他哪里做错了,他就会大发脾气。这是怎么回事呢?”


也有家长问:

我家哥哥三岁,批评他的时候或者和他讲道理的时候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也总逃避大人的眼神。平时和他讲一些道理时,他也总心不在焉的!每当和他讲道理时,他就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嗨!我这样说有用么?


孩子“说不得”是很家长苦恼的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在“赞赏教育”和“挫折教育”之间摇摆的原因。怎么办呢?还是我们经常说的思路:



解决问题前,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要知道,3-5岁之间孩子开始对评价敏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或者说自我概念情绪)在幼儿期萌芽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自我意识情绪是比基本情绪(开心、伤心、生气、害怕)更晚发展的情绪能力,这些情绪会导致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或者受损,比如羞愧、自豪、嫉妒等。


所以很多家长可能会注意到,3-5岁的孩子好像比2-3岁要“懂事”很多,同时好像也更加“容易哭”了。虽然不是2-3岁那种大哭大闹,但是家长任何一个批评和不满的眼神、表情或者语气变化,都可能惹得孩子红了眼圈。


不同孩子在应对自我意识情绪时可能有不同的策略。比如,当被发现做了错事以后,有些孩子可能低头回避,有的孩子则有可能采取替代方法,比如用愤怒来代替羞愧,如同文章开头那位家长所说,一说孩子做得不好,他就会发脾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孩子的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是正常的,但是孩子如何应对这些情绪的产生,则和父母的养育和引导有关系。


比如,同样是做错了一件事情,父母是和孩子就事论事讨论将来如何避免,还是不依不饶地“追究责任”?甚至是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把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希望让孩子“知耻而后勇”?这些不同的方法就会让孩子的应对模式逐渐变得不同。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指出问题,才能让孩子能积极对待呢?


1. 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一点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适用的。我也在反复地跟大家强调这一点,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比一开始上来就否定攻击情绪、只希望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高效持久,也更有益于良好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2. 慎用否定性的评价。有些父母朋友在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会首先毫不客气指出来:“傻瓜,不是这样的,你要怎样怎样……”,甚至有家长会说:“说了好多次,怎么还是做错,你怎么这么笨!”


3岁以上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是紧密关联的,而这种自我评价又往往来自于和孩子关系亲近之人所传递的信息。身边的人如果传递的信息是否定、嘲笑和鄙视,就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羞愧情绪,而这种情绪会让孩子很难受并想逃离。


很多孩子会采用拒绝听父母的评价来逃避,而有些孩子发现如果他生气发脾气了,父母就会停下批评,他们就会将“别人说自己做的不好时发脾气”作为一种应对模式固定下来。



 

有些父母虽然没有表现得这么直白和明显,但是也非常倾向于在孩子做的好就给予奖励(这不一定有问题,看具体情况),但是在孩子做的不好时父母也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情绪(虽然不一定有批评指责),这也会让孩子对于失败产生恐惧,因为做不好,就会让父母不开心。

 

3. 潜移默化让孩子知道世界不完美,我们不完美,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会和孩子们说自己当天哪里做错了,或者遗漏了,我的感受怎么样,我需要怎么去改进。于是孩子就会知道大人也会犯错也会遇到难题,遇到难题去想办法就好。

 

有一次我提前两周约了某个教授见面讨论课题,把日程记在了手机里。结果那一天手机没电了,我自己也忘了,放了教授的鸽子。我非常抱歉也对自己很懊恼,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这件事情我也和小包子说了,小包子听完后说:“妈妈,你是不是很害怕?你别怕,你不是故意的,不过你要和那个老师道歉”。


4. 尊重孩子的感受,也让孩子去体会感受。

 

我们很多人其实是很害怕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一旦孩子出现这种情绪就想把孩子从情绪中拉出来。孩子哭了不论什么原因要想办法要让他马上挺下来,孩子生气了希望马上想办法让孩子喜笑颜开。所以有些家长在孩子因为某些任务很沮丧的时候,会迫不及待安慰孩子说“错了没关系”、“不会做没关系”,甚至说“这个玩具不好玩”……

 

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体验这种情绪,不要想方设法剥夺孩子体验这些情绪的机会。很多情绪只有体验,才会慢慢学会应对。在一边陪伴,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和适量帮助就好。

 


5. 我更推荐的做法是:不要把错误等同于孩子,更不要因为错误去否定孩子这个人。孩子自己在尝试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自己发现更好的办法。所以我们不要急着去告诉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怎么做更好。如果孩子没有发现,或者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将肯定的评价和建议联合起来用。


比如,我家哥哥有段时间很喜欢一起床就跑去妹妹房间,把妹妹从婴儿床里抱出来。但是因为他个子不高,所谓的“抱”妹妹其实就是抓着妹妹的胳膊把她拖出来,经常弄得妹妹很不舒服,甚至会因为被吵醒而烦躁和哭闹。


我和他聊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是遵循肯定意愿和情绪、再解决问题的原则。我会说:“谢谢你想要帮忙让妹妹起床,妈妈也知道你很想妹妹和你一起玩。”然后再指出更好的做法:“不过要是等妹妹睡醒了,我们再去帮忙就更好了。下次你听到妹妹说话喊我们了,我们再一起进去好不好?”


他欣然答应,然后等下次妹妹醒来时,我搬了一个凳子在妹妹婴儿床旁边,对小包子说:“来,妹妹想要下来了,但是她的腿还没有那么长,你直接抱她也不太舒服,我们要怎么帮她下来呢?”



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侧重事情的解决和改进,避免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能更好地建立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是指不把一件事情的难易和成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标杆,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有趣的挑战来帮助我们学习成长。



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乐于迎接挑战,并将其视作学习新技能的机会。他们不会在遇到困难时急于否定自己,或者试图转移焦点,希望别人不要发现自己“不聪明”,而是积极地思考解决方案,并从中感受到乐趣。


很显然,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犯错时攻击孩子本人(“笨、蠢”),经常给予过度评价(“你这样做了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你太让我失望了”……),或者暴跳如雷,孩子只会害怕遇到困难,想要避免犯错,自然很难有勇气挑战自我,也就无从发展成长型思维了。


孩子如同潮湿的水泥,任何东西落下都会留下印记


作为孩子最亲近和信任的人,我们的言行会对于孩子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虽非唯一,但是作用力强。我们虽不至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也需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切莫小视言语的力量,别让自己的无心之言或者只图自己发泄情绪痛快,成为束缚孩子来日振翼飞翔的枷锁。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作者:徐桂凤, 授权首发于【妈咪知道】【妈咪知道】app致力于为妈妈、宝宝提供移动健康管理服务。


推荐阅读:

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情绪

江歌案:别让错误的家庭情绪教育扭曲孩子一生的性格

生气时不能打人摔东西,孩子会不会憋出“内伤”?

“再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别让威胁式育儿毁了孩子的安全感

“爸妈不配我的优秀!”:孩子何出此言?

更多文章请进入公众号左下方“文章目录”分类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