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气时不能打人摔东西,孩子会不会憋出“内伤”?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终于把期末忙季熬过去,又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写文和打理公号了。这几周时间里也攒了不少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接下来会和大家慢慢聊起来。


最近收到这样的一个提问:孩子生气打人砸东西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如果按照您所说的,我们给孩子陪伴,引导他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需求,那么他愤怒的情绪长期没有得到表达,会不会把孩子憋坏?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提问,思维角度也很独特。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就孩子打人、扔东西、哭闹等都谈过很多,但却没有就行为背后的情绪进行过专门的探讨。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孩子的情绪究竟是如何消解和转换,负面情绪会不会不断累积把孩子“憋坏”?


这个问题中的逻辑是,愤怒的情绪除了“发泄”出来,就没有其它转换方法或者出口,孩子就会被“憋坏”。然而这其实是个误区!



负性情绪是可以消解和转化的,未必会一直累积


我们不妨想想自己生气的时候。比如结婚纪念日,我们期待先生能记得这个特殊的日子,并一起庆祝。结果等到晚上,先生仍然没有一点表示,好像完全忘记了。于是,我们会觉得失望甚至气愤,安排好孩子休息后,从房间出来打算找先生“算账”。


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客厅里有玫瑰、有烛光,还有拿着礼物微笑的先生,我们还会生气吗?之前没有机会发泄的“愤怒”,还会“憋在”心里吗?


自然不会!我们的愤怒会自然而然地消解,被快乐和释然的情绪所取代,不是吗?


孩子也是一样,每种情绪都是可以增加或者减少,甚至消失的,而且,不同情绪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什么情况下“负性”情绪会逐步积累?

  

当引起某种情绪的原因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而情绪也没有机会被各种方法削弱或者被转化的时候,这种情绪就有可能进行逐步的积累。


比如,控制型的父母,始终控制着孩子生活中的所有细节,对孩子总是以攻击式的方式交流(口头的责骂侮辱或者身体上的体罚),孩子没有机会去申辩去修正,有些孩子就会积累很多愤怒的情绪,到达一定临界值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出来。


常见的是和父母“对着干”,也有一些孩子使用非常隐蔽的方式来表达愤怒,比如故意出各种状况让父母担心(故意去商店偷窃物品,撒谎,故意尿床……),为的是看父母“团团转”。



什么情况下“负性”情绪会减少或消失,甚至转化为正性情绪?

  


情绪本身没有好和坏,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们人类生存下来的基础情绪。比如,害怕让我们规避危险,愤怒让我们知道哪里需要调整和改变,也是人际互动中建立边界时常常会出现的情绪。


但是,虽然情绪本身没有对或者错,表达方式却有合适和不合适之分。


对于大人,我们可以因为愤怒去声讨对方、断绝来往,甚至去诉诸法律,但是,我们不建议因为愤怒就去杀人放火。对于孩子,他们也需要知道打人、打自己、砸毁物品是不合适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但问题是:孩子可能并不知道哪些表达方式是更合适的,而这正是父母可以做的工作。


有些家长说,看到孩子生气愤怒就忍不住要去“压制”,看到孩子说话态度语气不好,就觉得自己的“家长权威”被冒犯,所以就会用更严厉的语气甚至体罚去压制。这是非常不建议的。


我们更建议家长去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并给孩子机会去表达情绪的机会。因为只有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我们才知道能否以及如何预防孩子“负性”情绪的产生。



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每天傍晚哭闹和发脾气是因为他很疲劳和饥饿,我们就知道在傍晚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提前准备一点食物(一个水果,一份酸奶等)。


如果我们知道,老大发脾气打妹妹是因为他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了,我们就知道如何调整我们在二胎育儿方式中不恰当的地方。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负性情绪我们都可以预防的。所以在这些情绪出现的时候,除了找原因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接受情绪、尊重情绪表达权利的基础上,引导孩子用合适的表达进行方式。


我们在孩子打人、哭闹、以及情绪表达和管理的文章中曾提到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大家可以通过公众号内的目录查找阅读和参考。



如果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家长也引起重视并给予及时合适的反馈,孩子的情绪就不仅仅得到了表达,同样也得到了消解。


比如,孩子如果用语言(合适的表达方式之一)告诉父母:“妈妈,你刚才那么大声吼我,我很害怕和生气!”。这个时候父母并不认为自己被冒犯,而是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向孩子道歉,并就这种情况进行沟通更合适的处理方法。那么,孩子的愤怒自然就已经被表达,并且减少或者消失,甚至还会产生“妈妈很爱我,我的感受很重要”的积极情感和认知。


同样,父母平时用什么样的情绪表达方法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生气时大吼砸东西打娃,自然就不能期望孩子生气时能好好表达了。



综上所述,愤怒并非“只能”通过打人等攻击性行为才能表现,否则就会被压制和积累,实际上情绪的表达方法有很多种,而且情绪除了被表达,还可以被转化。所以,家长们只要坚持用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就大可不必担心孩子被负性情绪憋出“内伤”。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作者:徐桂凤, 授权首发于【妈咪知道】【妈咪知道】app致力于为妈妈宝宝提供线上咨询+线下诊所的健康服务。


相关阅读:

史上最全应对宝宝“打人”攻略,总有一种适合你(实用干货篇)

问答时间 || 宝宝喜欢扔东西?你可能不知道的这几个原因

徐医生问答时间: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怎么破?

宝宝超市哭闹,买不买?

更多文章请进入公众号左下方“文章目录”分类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