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解析:我们很容易误解孩子
今天想把两个饭团的提问和回答分享给大家,虽然问题不同,但是有相似之处。
一 、原来孩子打人的原因是这个
问题:2岁多的小明最近经常打其他小朋友。不是每次都因为有游戏冲突,经常是看到有小朋友来就冲上前打一下别人,甚至咬一下别人。父母家人用了很多办法,讲道理、罚站、打,都没有效果。
这个问题是我在咨询中遇到的,放到饭团让团友讨论了一下。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考虑了平时孩子的语言水平,开心或者生气时的表达方法,伙伴游戏的技能和状态,父母平时的养育方式,亲子依恋等角度去考虑了原因,甚至还有朋友会考虑这个孩子是不是特殊儿童。
在具体解决办法上大家也提出了几个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方法,比如中性制止,脱离场景、事后复盘,冷静太空,社交故事引导情绪表达和正确社交方式,养育模式调整,亲子共读……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个团友还提到了避免“间歇性强化”,也有团友提到高质量陪伴和孩子通过打人引起父母关注的情况,哈哈哈,我很开心。
有人看完团友回复之后,会觉得:好有收获,我以后知道怎么办了,我要把这些方法记下来。
但是,其实如果这样就很套路化了,大家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的。比如这个问题:大家有没有看到一句话“看到小朋友来就冲上前打一下”?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排除一些可能:比如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情绪激动的打人,对不对?
那么需要考虑的就剩下了大家提到的:是不是为了吸引父母关注?是不是想和别人玩但是不知道怎么说?
如果有了这个思路,我们需要问的就是:他打人的时候情绪状态是怎么样的?想和别人玩或者觉得打人是游戏,孩子的情绪即使不是愉悦的,至少也是轻松的。还要问的是:打人之前父母是否在关注孩子和孩子互动?如果是,其实可以排除引起父母关注的可能。
但是这个咨询中有一个大家都忽略的情况(也确实是真正的原因):
有的孩子从小对别人的靠近就很抗拒,或者之前的经历让他很警惕别人的靠近。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靠近就躲到妈妈怀里或者拉妈妈走,还有一些孩子则可能通过观察发现:如果我去打他们,他们就不会靠近了!妈妈就会把我抱走了!
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有可能只是某次情急之下动了手,所以发现了这个方法好用。有的孩子则有可能是曾经父母教育过不能被欺负,被抢被打要打回去,他们去尝试过后发现有效果。也或者,他们还是看别人这么做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玩具,他也这么模仿了,然后发现是个好办法。
无论是那种原因,如果没有发现孩子打人的真正意图,很多教育方法就没有效果。同样的行为,在不同年龄不同情境下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
所以,套路是参考,顺畅亲子沟通和个体化分析才最重要。
比如这个问题里,我们一方面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曾经对孩子的伙伴冲突太过紧张,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自己给予孩子的支持是否足够,更重要的,我们还需要教会孩子用语言和其它方式来表达不想别人靠近的需求,并给孩子传递“必要时”求助的信息。
二、孩子怕生害羞只有低头红脸或者哭闹回避的表现吗?
问:三岁孩子回答别人问题故意不好好说,是害羞吗?孩子三岁,别人问一些她确实可以回答的问题,故意不回答,比如说怪声,也笑。是害羞吗?怎么引导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分享一下小包子小团子在大概这个年龄段的表现。
小包子从小就是非常喜欢和人互动的,走到路上都会很主动和看到的人说“嗨”。突然有个时间里,他还是可以坐在车里和路上遇到的行人打招呼(还好爱荷华这个小地方人不多),但是如果面对面近距离看到陌生人,他的表现却不一样了。比如我们在超市遇到我的朋友,我介绍的时候,他会故意做鬼脸,但是眼神又不和对方直接接触,有时候还故意发出怪声、伸舌头等。
小团子小时候是有点小腼腆,见到陌生人会要一点时间适应,但是几分钟后也会是一个很爱笑很喜欢和人互动的小姑娘。然后突然有一段时间,她也有些变化。如果有人来我家,她看到的第一反应不再是躲闪低头了,而是“很生气”地用眼睛瞪着别人,有一次甚至当着我朋友的面和我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阿姨来我家!”(她也是第一次见我的这个朋友)
我举我家娃的例子,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不同气质特征和性格的孩子,都有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出现社交互动中的“波动”,而且内外向和害羞不害羞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是很多家长会理解偏差,觉得:内向=害羞,外向=不害羞,害羞就一定是不说话或者哭泣。
另外,不同的孩子在有点害羞时他们的表现可能不同,有的是故意夸大故意搞怪,有的是后退低头就是不吭声,还有的甚至可能用一点攻击性来让自己害羞不适的感觉得以缓解。也就是说,有的时候,孩子的张牙舞爪是为了掩饰害怕的自我保护行为。
好,到这里,你大概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了,是吧?那具体怎么办呢?
1. 不强化。如果孩子发现她每次这么做,大人都哈哈笑,她会觉得原来这个方式和陌生打招呼很好,或者每次老师让她回答问题,她都可以这样。很显然,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淡定告诉孩子这样不好玩,然后不强迫孩子回答问题就好。
2. 私下告诉孩子,和别人打招呼或者别人和你说话的时候,这样做别人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如果你不想说话,可以摇摇头或者冲别人笑笑。在孩子每次清晰回答问题和打招呼的时候,给予强化,夸孩子打招呼的语言说得很清晰。
3. 关于提问,公开被提问,要求公开回答,很多孩子(包括很多大人)都会觉得不自在,如果孩子抗拒厉害,建议和老师沟通一下,等孩子更熟悉一段时间再公开提问,小组共同活动更合适刚开始适应幼儿园的孩子(我知道你家娃刚开始换幼儿园不久😁)
4. 家里可以时不时小范围做一些情境扮演,也可以大人和孩子时不时轮流给其他人讲个故事,唱首歌。小范围熟悉环境的有意识练习会有帮助,慢慢扩大范围即可。
哪怕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情境下面对陌生人的表现都可以一直是动态变化的,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如此。所以,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而不是用固化的模子去套,也很重要。
总之,想要解决问题,先要了解孩子并分析情况。比如小包子和小团子的情况,一味责怪他们不懂礼貌是不能根本问题的。如果能通过情景扮演的方式,向孩子展示更好的做法,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并强化这些选择,才是更长远有效的方法。
更多公众号文章请进入公众号左下方“文章目录”分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