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学习了那么多,我们家孩子没有更好?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饭团里的一个答疑:
问:
家长不打不骂甚至从没大声说过他,尊重他的想法凡事都沟通商量,为什么孩子的情绪管理在同龄中显得更失控,更爱发脾气?
答:谢谢信任。
关于孩子发脾气和失控,我们写过很多文章了(上个星期还发了一篇),饭团最近也一直在聊大人和小孩的情绪认识和管理,建议读读以前的文章,然后跟紧接下来的饭团。
但是,就这个问题我想聊的是两大方面。
首先,我们有个思维误区:“因为我这么做了,别人没有这么做,所以我的孩子在某个方面就一定会比别的孩子好。”
这也是很多妈妈沮丧的地方,比如有的妈妈说:“我都提前学习了那么多,都提前做了那么多准备,为什么我的孩子上幼儿园还是和别的孩子一样,也会哭呢?”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反应过来。孩子之所以是独特的个体,是因为我们无法百分百按照我们的心愿“塑造”一个孩子出来。哪怕是最严格的“工艺”,哪怕孩子短时间内和我们设想的一模一样,他们都会在某个时候用某种形式告诉我们:我是我自己。
而且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孩子的成长受很多影响的共同作用,他自己的气质特征,父母的养育,祖父母的养育,所处的社区环境,学校,大环境等等。
就如同有人问我:徐医生,你的专业就是儿童发展和心理,你的孩子肯定都是天使宝宝吧?
我不知道“天使宝宝”是什么样的,但是,我知道,我的孩子们同样在不同年龄段有他们自己各自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比如,小包子是个活跃度很高的,兴奋性很高的孩子,他也同样对于各种变化很敏感;小团子也会出现独立意识增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非常生气的表现。
我所理解的学习也好,专业也好,不是学了以后去给孩子“脱胎换骨,回炉重造”,也不是孩子就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成为“天使宝宝”,一定就比其他的孩子都“好”。
我觉得: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更多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让我知道,孩子出现什么样的情绪或者行为表现,是因为什么原因?孩子在面临这样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哪些引导和帮助?
所以,我不是应该用我自己的专业知识把小包子“变成”一个活跃度适中、不那么敏感、不那么容易兴奋的孩子。
我应该做的,是引导他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兴奋,在公共场合不要因为活跃度兴奋度高而伤害到其它小朋友或者破坏规则,同时,我需要在社交练习中引导他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参与到伙伴游戏中。
同样的,我知道他是个敏感度高的孩子,我也知道活跃度高兴奋性高的孩子再加上敏感性高的孩子,会面临很多特有的挑战。因为兴奋性活跃度高,他可能会比别人更容易“做错事情”,但是别人的批评和责备又会让他很敏感查知,让他更多不安。
这个时候,我就明白,我还需要和他一起面对这种沮丧不安袭来的时候,引导孩子表达情绪感受,让他愿意和我倾诉,也引导他用自己的方式调整情绪状态。
另一方面,回到这个问题中来,我们发现,孩子“比别人更显得失控,更容易发脾气”,我其实不知道参照对比的是哪些或者哪个孩子,失控和发脾气的具体表现强度和频率如何。
首先,我会考虑是不是真的应对模式出了问题,比如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无意中强化了?或者家长是不是有教过孩子其它的更合适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以及,我们有没有和孩子一起练习过情绪到来时如何去管理它们?
然后,和别人的直接比较其实意义不大。孩子的亲子模式不同,养育环境不同,气质性格特征不同……
要比,应该把孩子自己过去的表现和今后比,这样才能看到孩子自己的动态变化,从而帮助我们去理解孩子,也帮助我们调整方法。
最后我想提一点,我们学习了很多,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让我们自己有更多成长,才能理解和跟上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