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孩子,会把孩子惯坏的!”
前两天发了一个简答到“怡禾心理”,内容是:我们可不可以“理智”地打孩子?我也把这个简答转发到了饭团和微信朋友圈。随后,我看到了一些留言评论,很有代表性,我们来聊一聊。
简答的内容下:
问:可不可以“理智”地打孩子?
答:在考虑一件事情要不要做的时候,离不开对于利弊的权衡。打孩子,也是如此。
1. 我们打孩子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情绪很理智很平和?绝大多数情况下,打孩子都是父母在非常愤怒时的行为,情绪脑被激活,理性思考就会被抑制,所以很理智的打孩子,这是一个悖论,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做不到。
2. 打孩子如果被冠以“合理”的帽子,容易变成一种惯性,也会是一种惰性。这种惯性和惰性,会让父母朋友们放弃思考和去理解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互动越来越差,距离也越来越远。
3. 很多研究都发现:体罚孩子即使有短期的行为效果(孩子当下会害怕),但长期下来并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更大概率导致孩子低自尊、高反叛、攻击性行为增加、物质滥用(酗酒、吸毒等)、犯罪等后果。
4. 打,是一种体力上的镇压,并不会教会孩子什么是恰当的行为,不会让孩子突然“懂道理”。
5. 父母发现打孩子会让他们害怕,会强化父母以后打孩子的频率和强度,所以打孩子的强度很容易逐渐升级,变成虐待,甚至酿成惨剧。
抛开权衡利弊的内容,我们想想自己小时候被打之前的惶恐不安和察言观色。不要自己长大了,就忘记了做孩子时的感受。孩子和我们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
这个简答后面有几种代表性的留言。
评论1: “孩子不打,难道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吗?孩子不打上房揭瓦,惯子如杀子。难怪有那么多孩子对父母又打杀的,都是给惯的!”
其实我有时候总是会觉得有点无力,只要说不打孩子,马上就有人跑到另一个极端,认为不体罚孩子=没有原则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不打孩子=溺爱孩子。为什么这些人的世界了,除了黑就是白,认为世界就是二元的呢?
教孩子道理和规则,就只剩打一种方法了吗?我们写过很多文章了,反复提到: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原因,和孩子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不要无原则无底线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这些反复絮叨的内容,用心做起来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因为需要很多耐心,也需要细致去了解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和这些相比,生气了拉着打一顿确实比较容易。那些说只有打一顿才有用还得意洋洋地人,可能既嫌麻烦又懒得学习吧。
评论2: “孩子喜欢打人,别的家长总是告状,我也气得打他。”
我们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打人是不对的,不能打人。
我们的动作传递的是:我很生气的时候,我可以打你。我要你听我的话,我可以打你。
对于孩子来说:语言的信息和我们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是冲突对立的?哪一种会让孩子体验更深刻?就算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他不敢打人,父母不在的时候呢?有研究现实,在家里经常被体罚的孩子,更容易在学校出现攻击性行为。
有没有想要孩子打人的原因是什么呢?
评论3: “我家孩子听了三遍录音都记不住单词怎么读,我很火大,忍不住要打他”/“我家孩子每天写作业默默蹭蹭的,每天都要拖到很晚,打一顿做一点,不打就又开小差,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打几顿才好”。
将读单词或者作业和挨打联系起来的做法,其实很容易让孩子更加讨厌英语学习或者写作业。一个没有兴趣只有讨厌的内容,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孩子记不住单词怎么读,我们要做的衡量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并根据这个为基础来选择合适水平的学习方法,维持和激发孩子的兴趣。
除了早期因为兴趣完全靠记忆的学习,更大一点的孩子读单词和学拼音差不多,一样要先掌握每个字母的常规发音,然后做发音解析的。打能让孩子记住吗?打能给孩子解析单词的发音吗?
做作业也是如此,孩子作业拖拉磨蹭有没有可能因为有注意力的问题?或者阅读书写障碍?还是没搞懂怎么做?有没有把作业化整为零,分段完成?有没有给孩子鼓励,而不是单纯的催促?有没有鼓励孩子有问题可以求助,而非只是打骂?
评论4: “每次让孩子去洗澡,怎么哄他都不去,非要拿着晾衣架恐吓要打他,他才会去”。
我其实不知道这位妈妈是具体是怎么“哄”的,有的时候这个“哄”的过程有很多拉锯和妥协。
我觉得尝试闹钟法、日常安排图片法、游戏法,可能都好过恐吓打他。毕竟,我们希望孩子能养成习惯,有自主能动性。
评论5: “每次孩子做错事情,我都会按照事先说好的打他一顿。后来他自己也知道了,每次做错事情,就会自动伸出手来让我打。”
打可以等于害怕,可以等于孩子知道错了,但是孩子“知道”错了,是因为真的知道为什么错了,还是妈妈的脸色告诉他错了?打孩子本身并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有人说“我打孩子,都是先告诉他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而且平时我们的亲子关系和沟通也很好。”我会反问一句:这个时候打的意义在哪里?是否多此一举?只有身体上的痛才能记得和懂得?
孩子自己后来主动伸手“找打”,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心理:“我做错了也挨打了,扯平了?”如果是这样,孩子并不会想着如何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后做得更好。
评论6: 大意是: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或者三个孩子,很辛苦很累,孩子皮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相信:如果妈妈们被生活温柔对待,孩子也会被妈妈们温柔以待。
我也知道: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越小,如果没有任何支持力量,早期带起来就越辛苦。而疲劳、缺觉和压力又会让你更容易情绪失控。
我们无法要求每个妈妈都永远情绪平静,妈妈们是人,不是神。但是我还是建议:
1. 给自己设一个底线:生气烦躁的时候不动手打孩子。从这个底线开始,一点点改变和调整。
2. 虽然很难,还是要照顾自己的需求:
没有那么多时间做花样繁多的食物,“十全大补饼”(混合了蔬菜肉蛋面粉等的饼)也可以照顾到孩子的营养需求,晚上准备好的半成品食物也可以减少第二天照顾孩子还要做饭的手忙脚乱;
家务和细节上不要追求完美,擅于借助工具(洗碗机、吸地扫地机器人等),家务和做饭外包也是一个办法;
孩子休息也抓紧时间休息,孩子大一点每天可以借他们适量的屏幕时间给自己松口气。
有条件的话请人每周哪篇帮忙带半天或者两个小时的孩子,让自己出去“放放风”,哪怕晚上孩子睡了点个外卖吃个宵夜……
最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打孩子”之前冠上“理智地”、“科学地”字眼,其实不只是自相矛盾的悖论,也是自欺欺人。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扩展阅读:
幼童竟被父母活活打死?打孩子为何“上瘾”?父母和凶手有时候只有一线之隔
更多文章请进入公众号左下方“文章目录”分类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