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就应该被打骂吗?
每次写文建议不要体罚孩子,留言中总会有人认为不打孩子就意味着不管孩子,放纵溺爱孩子。
刨去那些为了评论而评论的留言,也确实有朋友在思考以后仍然存在疑问:
孩子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惩罚了孩子才知道错了,才会听你的啊。体罚是惩罚,骂孩子也是惩罚,没有哪种更好吧?
我们的社会在快速变化和进步,我们很多人的养育观念也在逐渐发生着一点一点的变化。
但是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从上一辈到我们这一辈,确实很难一下子就意识到不合理的地方,自然也就很难主动去改变和调整,甚至乍听到对这些观念方法有冲击的说法,都会第一时间去找理由去反驳。
我曾经在回复一条留言时打了一个比方:
是不是犯了错就一定要惩罚?如果你犯了错误,你的先生或者妻子要惩罚你,因为犯了错就要惩罚。
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如果做错了事情,我希望我的先生相信我下次能做得更好,或者他和我一起分析哪里做错了,可以如何改善。将心比心吧。
结果这位朋友觉得我这样说是“人身攻击”。
或许这个比喻真的不恰当,我很抱歉让对方觉得不舒服,感觉被攻击了,所以感到抱歉的同时,我删除了这个留言回复。
但是,我们不妨也想一想:
“
为什么我们说“孩子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是理所当然,而我提到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就让我们那么不舒服呢?
“
这里的悖论恐怕还是:
我们没有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还是觉得孩子是我们的附属物,不是一个在人格和感受上和我们平等的人。
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总是时不时需要提醒自己的两点是:
这对亲子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小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
如果我犯了错,同时我从事情进展的结果中已经知道错了,我也很沮丧或者害怕,这个时候我希望我亲近的人能给我一些安慰,并相信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我们每个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都难免会有一些做得不合适或者不妥当的地方,孩子也可能因为这样而磕碰受伤。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自己其实已经非常心疼和自责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身边亲近的人没有看到我们的感受,而是觉得我们应该接受来自他们的惩罚,我们会如何想?
再换个角度来想:孩子弄丢或者摔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已经很难过的时候,有些父母还觉得这是孩子太粗心或者不珍惜自己的物品,然后还要对孩子进行惩罚,其实性质也是类似的,是吗?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做错了事情都能马上意识到的,对于还未长大的孩子来说,更加如此。
他们很多时候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我们想想:
这个时候我们去打孩子,他就知道哪里错了吗?
错的原因是什么呢?
行为对他人和自己有着什么样不好的影响?……
我们总不会希望孩子的认知是:“我做错了,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打了我”。
成人用语言沟通可能就意识到自己刚才哪里做的不妥当,但是让孩子明白哪里做的不妥当往往需要使用更多样化或者个体化的方法。
我们需要使用情景角色扮演、使用旁观思考、图片、教育视频等,让孩子明白:原来我这么做,对他人或者自己有着这样不好的影响,原来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每次我建议大家不要打孩子的时候,总有人说:“那是你家孩子好带”;还有人说:“我觉得作者肯定没有孩子,所以把事情想得那么简单”;甚至还有人说:“作者家肯定是女孩子吧,不知道男孩子多皮”……
其实,打才是看起来很简单又快速发泄父母情绪的方法,而不打孩子又能让孩子明白,才更加需要父母的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同理心。
比如坐车的时候,孩子踢前面的椅子,我们不是简单和孩子说“不准踢”,也不是说“再踢警察把你抓走”,而是应该告诉孩子:“踢前面的椅子,会让坐在前面的叔叔阿姨觉得不舒服”。
而平时对孩子的感受能倾听和体谅的父母(再次强调:理解感受不代表要满足所有要求),孩子才会更容易去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也才会在知道自己的行为让别人不舒服的时候,愿意去改变。
愿意改变是第一步,如何去做呢?
大人很多时候知道哪里做得不妥当,就能自己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很多时候,孩子还需要大人和他们一起来想办法弥补错误,然后在今后做出更好的选择。
比如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明白我们踢前面的椅子会让人不舒服,会影响他人,我们还需要看到孩子为什么这么做?
是无聊?是因为腿太短长时间悬着不舒服,所以忍不住要架在前面的椅子背后?……
在和孩子向前面的人说对不起以后,我们需要来想想如何根据情况来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无聊,我们用一些方法让孩子不那么无聊;如果孩子腿太短长时间悬着不舒服,晃来晃去也容易踢到,那我们可以找个东西给孩子垫一下,让孩子脚有着力的地方。
我带着孩子坐高铁的时候,就曾经把背包放在孩子脚下垫着,孩子踢到前面椅子的情况立刻就消失了。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还不会影响亲子关系,这不是比打骂孩子一顿要好吗?
有的时候,错误的弥补以及今后的做法不是那么明显能看到,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讨论:下次哪里可以改变?这次我们做的选择不太好,那么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什么样更好的选择?
我反复提过:打孩子在当下可能很有效果,孩子会因为害怕马上停止或者不敢了,但是研究发现这种做法长期效果并不好,孩子会出现更多的情绪行为问题以及亲子沟通障碍。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只要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去尝试父母禁止的事情,而且情绪越来越糟糕。
而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犯错总是被严厉惩罚,他们表现得“很乖”,但是别的孩子很有信心地尝试各种游戏活动,这个孩子却只敢做他自己不会做错的事情。毕竟,这样不会犯错,才安全。可是,孩子的自信和探索学习呢?
希望我们每个父母在打骂孩子之前都能问问自己:
1. 这样的方法,亲子关系会如何走向?
2.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真正学到的,是什么?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