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对方家长无动于衷?美国图书馆实例分享——被“欺负”系列(3)
嗨!感谢关注“共同成长徐桂凤育儿分享“,我是徐桂凤,一位工作于美国儿童医院的二宝妈妈,希望在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些专业育儿知识和心得体会。
前面两篇文章我们聊到当孩子被“欺负”时,父母的过度介入和完全袖手旁观都各有利弊,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错过文章推送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孩子被“欺负”,家长应该介入还是旁观——被“欺负”系列(1)》;《孩子被“欺负”,家长可以这么做!——被“欺负”系列(2)》。
这篇文章我们来聊一下具体的应对方法,不愿意将内容再做细分了,所以这篇文章会有点长,谢谢大家的耐心。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儿童教育学家Hartup认为儿童的世界存在和长辈之间的垂直关系以及同龄人之间的水平关系。我个人认为,垂直关系可以对水平关系给予示范和指导,但不能过度干预。
孩子说话、走路、吃饭等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获得,需要父母的示范和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一样,除了孩子自己的实践以外,父母的有效示范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掌握关键技能。
但是你只能是示范和指导,就如同你不能代替孩子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思,不能代替孩子走路,也不能一直给孩子喂饭,同样,你也不能代替孩子来处理他的伙伴关系,否则就会导致孩子水平关系的紊乱。
简单一句话表达就是:我赞成父母在孩子水平关系出现问题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适度的示范和引导。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才算是恰当的时机?怎么样才算是适度的指导和恰当的示范呢?接下来我们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请设想一下下面的场景:
问题一、这里有几个时间点,你会在哪个时间开始介入和干预呢?
A. 小朋友来抢你家娃玩具的时候
B. 两个孩子开始争夺的时候
C. 小朋友推了你家娃的时候
D. 小朋友冲你家娃扬起手的时候
E. 你家娃被打倒在地的时候
F. 你家娃哭着找妈妈的时候
我觉得这个没有绝对的所谓正确的答案,相信每个做出选择的家长都有他们做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就像我前文所说,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成长环境等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家长在决定是否干预、什么时候干预时都会有自己的理由。
我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如果场景中是我家妹妹(小团子),我会选择在C(她被其他娃推开的时候)进行干预,无论对方小朋友年龄多大。因为她才一岁三个月,不会多少语言,目前看起来是个安静的小姑娘(以后的情况暂且不知),她还小,还比较容易受伤,我也不希望她因为这次受伤而对伙伴游戏出现恐惧。
但是我不会选择在A或者B(抢玩具或者争夺玩具的时候)进行干预,因为小团子虽然安静,但不是个退缩性很强的娃,所以我觉得适度地让她暴露于伙伴冲突也是必要的,因为她迟早要面对这些。
如果场景中是我家哥哥(小包子),我会选在在D(其他小朋友冲他扬起手的时候)进行干预。因为小包子和妹妹不一样的是,他已经三岁,也很外向活跃,也比较皮实,所以我觉得即使被推应该也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受伤或者伙伴交往的退缩。但是,我总体来说还是无法旁观别的孩子一巴掌拍到他的脸上,我更希望他在不受伤(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基础上,学会伙伴交往和应对伙伴冲突的技能。
就如我前面所说,我个人觉得这是个没有绝对正确答案的选择题,我的选择未必就是正确的,做这个选择和我自己的育儿观、个人经历、我对孩子的判断等等有关系。
比如,我也就这个问题问过我几个朋友,有个朋友的娃也是一个三岁男娃,她就会选择在F的时候进行干预,她的理由是:她希望她的儿子去经历一切的可能,然后在这种经历中去体会和思考,但是孩子受伤的时候,她会提供安慰。
问题二、如果你选择在躯体攻击尚未开始时进行介入,第一步你会选择怎么做?
A. 你大叫:““某某(小伙伴的名字),不要打某某(你家娃的名字)!”
B. 你一边快步走向两个孩子,希望能尽早隔开他们,同时略微提高声调,用坚定而非斥责的语气说:“不能打人!”
C. 你大叫:“某某(你家娃),他打你你也打他!狠狠地打!”
D. 你对另一个小孩的妈妈说:“你家某某要打人啦,你快制止他!”
其实我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答案(O(∩_∩)O),不知道大家会怎么选?我相信肯定很多人还是会选择B,但是我也相信很多选B的人在实际场景中会做A或者D(O(∩_∩)O)。这并不是说选择B的人在撒谎,而是“知”和“行”有时候真的很难以统一。
为什么呢?英语有个词叫“lizardbrain”,直接翻译是“爬行动物大脑”,一般是指在某种情况下,本能反应占据了上风,很多人把它用来形容妈妈保护孩子的本能反应。在看到孩子即将被打的时候,相信很多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想第一时间制止,所以我们非常容易出现A或者D的反应。
但是,没关系,随着孩子的成长,伙伴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有很多的机会练习。
问题三、如果你介入的时候,孩子已经被打了,哭了,第一步你会怎么做?
A. 告诉打人的小朋友:“你怎么可以打人呢?打人是不对的!”
B. 告诉那个小朋友的妈妈:“你家娃打了我儿子,你也不管管!”
C. 告诉你的孩子:“哭什么哭,他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呀!”
D. 抱着你的孩子,问他哪里痛
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是想要强调一下,整个过程中,感觉到委屈的是你的孩子,所以作为妈妈,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责备别人的孩子,也不是找他妈妈要一个说法,而是第一时间给你的孩子安慰。
那么,在第一时间安抚了自己的孩子后,你会接着做些什么呢?
这个时候就取决于对方父母怎么做了。如果对方父母有意图来制止那个小朋友(即使可能不那么及时),和那个小朋友说打人是不对的,让他道歉,或者使用其他的教育方式,我们就可以到此为止,无需进一步行动了,抱你的孩子走开一会,把空间留给其他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
严格来说,我们只有教育自己孩子的权利,没有对别人怎么教育孩子指手画脚的权利,但是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孩子受伤,对方家长却没有任何表示,或者在数次类似情况下,对方家长也只是说“没有办法呀,男孩子嘛”、“他不是故意的”之类,我们通常很可能就会被对方家长的做法和态度给惹恼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做出各种进一步反应。
比如,有的妈妈直接走到那个孩子面前,说:“是你刚才打了某某(自己娃)吗?打人是不对的哦,你妈妈没教你吗?”
有的妈妈则会直接找到对方家长,说:“你家娃总是喜欢打人,我觉得你是不是需要管一管?”
我想,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以后,绝大部分妈妈会发现,对方家长要么态度强硬恼火,要么在尴尬以后会让他的孩子远离你的孩子。
举个具体的例子,是我所遇到的真实故事:
我带娃在图书馆玩的时候,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经过一个小姑娘的时候,踢了她一脚,小姑娘 当时就哭了,但是小男孩的妈妈在一旁看着,无动于衷。这位女孩的妈妈就抱着小姑娘走到小男孩妈妈的面前,问到:“你儿子刚踢了我女儿一脚,你看到了吗?” 那个小男孩的妈妈这个时候才说:“噢,看到了,对不起”。然后这个小女孩的妈妈说:“我觉得你完全不需要对我说对不起,但是我觉得你应该让你的儿子对我女 儿说对不起,他应该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那位男孩的妈妈翻了个白眼,走开了,然后那个女孩的妈妈对她说:“宝贝,他踢你是不对的,他应该要对你说对不起。他可能现在还不知道,所以你能不能过去告诉他,他踢得你很痛,这样是不对的呢?”(Honey,it is not right for him to kick you. He should say sorry to you。He might not know this yet, so could you please go and tellhim that you got hurt when he kicked? )
小姑娘点点头,走到小男孩面前,声音不大,说之前还看看妈妈,但还是很坚定地说:“hey,it is not right to kick! It hurts!”(嘿,踢人是不对的,会让人很痛的!) 然后,那个小男孩看看小女孩,停顿了一下,说了一声“对不起”。小女孩答:“OK,I accept that. Have a nice day! ”(好的,我接受你的道歉,祝你玩得愉快!)
当小女孩回到妈妈旁边的时候,她妈妈给了她一个大的拥抱,并说:“Youdid it! I am so proud of you! I like that when you were saying you accept hisapology and wishing him a nice day.”(你做到了!妈妈为你感到骄傲!我非常喜欢你和他说接受道歉,并祝他愉快时的样子!)
我觉得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总体上是很好的,她第一时间安慰了自己的孩子,也避免了自己去“教育”别人的孩子,而是她鼓励自己的女儿去向小男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那段。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一定要让小男孩说对不起,而是这位妈妈用实际的行动教会自己的女儿,在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不是躲开,不是“打回去”,而是对“欺负”她的小伙伴说“不”。这种示范和指导是非常恰当而实用的。
而最让恨不得拍手叫好的是最后她给予女儿的肯定,那个拥抱和那些话语肯定会给那个小姑娘极大的鼓舞和肯定。
但是,我个人觉得那位妈妈有一点做法值得商榷,就是和对方妈妈说的那段话,直接将对方妈妈置于了尴尬和防备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对方妈妈的回应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了,我想有的家长在这种状态下甚至可能会直接炸毛,大吵起来。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家长达成共识,孩子也能学习到应该学习的内容,并不是大人也因为孩子的冲突吵起来,所以我们考虑试试下面这个方法:
绝大部分家长在自己娃“欺负”了其他娃的时候,其实都是抱歉、尴尬、紧张、防备性的心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事情,但是要抱着“0”期望。你可以抱着孩子走到那个家长面前,告诉他:“你可能没有看到,刚才你家娃打了我家娃,我就是想告诉你一声,谢谢!”(如果有受伤,就要涉及伤口展示了)。然后,你不需要站在旁边,等待那个家长给你任何“交待”,抱着孩子走远一点就好,给这个家长留下空间来反应,来教育他自己的孩子,也将处理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对方家长。
有的家长当时就会道歉,并询问你家娃的情况,有的家长可能会找自己娃询问情况并在稍后带着娃来找你道歉,这时不用“得理不饶人”,接受道歉,然后简单表明你的态度:“这个孩子确实还需要时间和机会来学习如果恰当地进行伙伴相处”。
另外,要注意,尽量直接和对方家长对话,避免“教育”别人的孩子,因为在对方家长眼里,虽然他们的孩子不对,但是你如果去“教育”,就是以大欺小,同样也会激起对方强烈的保护本能,只能让事情恶化。
那么,如果在你和对方家长说了那些话以后,他们的反应很负面,怎么办呢?
很简单,停止往来就好,相比于家长拉锯闹矛盾,或者教孩子“打回去”,告诉孩子:“我们不需要和总是打人的孩子一起玩”,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应对方法。
最后,虽然在这篇文章不具体再铺开讨论,但还是要提醒一句:学龄期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没有被“bullying”(欺凌弱小者)的迹象,(具体介绍见上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定要及时干预,不要害怕“社交压力”,坚决站在孩子一边,对“bullying”要“零容忍”。
(所有图片来自google图库,有任何版权问题,请和我联系,谢谢!)
~~~~~~~~~~~~~~~~~
作者介绍:徐桂凤,儿童心理医生,曾工作于中国儿童医院,现学习工作于美国儿童医院,结合二宝育儿体会和儿童心理行为工作实践,和大家分享中西结合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每周至少2篇原创育儿文章,陪伴各位父母的育儿路。
“育儿育己,共同成长” 欢迎各位在此公众号内分享自己的育儿体会和经验,我会定期整理发出,和更多的人共享。 有育儿问题可直接下载“妈咪知道”手机app找我免费咨询。
本文独家首发于【妈咪知道】,【妈咪知道】平台致力于为妈妈、宝宝提供最专业的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产科、儿科问题,一键咨询,三甲医院医生在线解答;发布最新孕育资讯,全面、科学、实用!帮助妈妈解决在孕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欢迎个人分享转发,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请不要随意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