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麻麻的自我修养——育儿书里不常见的三句话
写在前面:
经常关注我公众号的家长可能会对“芝麻麻麻”的称呼比较熟悉,她是我1-3岁育儿微信讨论群的群主,为人幽默风趣,尽心热情地为群内的家长提供帮助,其中包括组织家长对群内讲座进行文字整理、要求我对群内超过5个家长的共同问题给出“绿色通道录音答疑”,还号称是“集齐5个可以召唤徐医生”(每次听到都觉得自己是那个可以被召唤的怪兽)……
我和“芝麻麻麻”结缘于网络咨询,但因为比较投契,所以一拍即合,遂成了“网友”……
今天这篇文章是她庆祝我开始读博的礼物(一大把年纪又开始读书确实应该庆祝一下……),我觉得既有新手麻麻的实践体验,又有思考的火花,分享给大家。
芝麻麻麻的自我介绍:“芝麻麻麻,生物学PhD,某三甲医院博士后,现于某大学任教。希望将亲子关系打造为「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也依然会成为好朋友」的亲密关系,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热爱生活并且幸福感满满的cool girl。”
文:芝麻麻麻
在眼下资料丰富,信息爆棚的时代,各类育儿宝典层出不穷,有那么多的理论给新手指导,却也让新手迷失。养孩子的初始,我全面开启学霸模式,刷书刷文献刷资料,总结了貌似很多很多经验,各种分析行为习惯。于是我被各种育儿观点淹没,在各种纠结的海洋里越游越上不了岸。而在量化分析了这么多孩子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和孩子共同成长一段时间之后,新手麻麻逐渐感悟到书中并不常见的三句话。
庞杂的育儿理论中,速成法常常是吸引眼球的。在遇到育儿困难的时候,麻麻们也都最期盼的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期盼中常见的悖论是,我们究竟要解决的是自身的焦虑,还是孩子的困难;是孩子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还是孩子真的有问题?
我们经常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但却很少真的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我曾听一个好友讲述她家喂孩子的填鸭经历,孩子已经明显不想吃哭着摇头了,大人还硬要把最后一口辅食塞进去,因为大人觉得剩一口就吃完了得了。要知道,我们自己吃饭也有个胃口好坏的时候,更何况给孩子准备多少辅食我们都是按我们心里的标准,而不是孩子真正的需求。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孩子每次都能达到他们所不需要的我们的标准,孩子的需求应该留给他们自己决定,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是选择平缓的喂养策略,努力寻求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给孩子以充足适应的空间,而不是一味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成法。其实很多我们遇到的养育困难,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给孩子出了她能力以外的难题。
比如瓶喂奶粉和断母乳,很多宝妈会遇到:我孩子不吃奶瓶or不吃奶粉怎么办啊。有的妈妈选择妥协,用杯子或者勺子喂,有的妈妈则干脆决绝地甩下不接受奶瓶的孩子和奶瓶,那无论是狂哭也好狂饿也好,大多数孩子最终也肯定还是会在激烈的抗拒之后妥协接受。
但是,何必让孩子面对这么勉强的局面呢?对孩子来说,奶瓶吃奶粉是很复杂的大难题,拆分下来这里至少是两个需要适应的难题:一是适应奶瓶,二是适应奶粉。
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一直是纯母乳喂养,心理预期是母乳到一岁(此为个人权衡选择)。我的处理策略是:第一,在规律哺乳之后(满月左右),就开始引入奶瓶,让孩子在母乳不变的情况下先适应奶瓶,并始终保持一部分瓶喂母乳的习惯;第二,在孩子八个月的时候,逐步加点点奶粉,先是母乳中混合30ml奶粉一起喂,然后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奶粉比例。最终孩子在11个月的时候全奶粉喂养,对母乳毫无留恋……
“孩子这两周怎么没增重”,“怎么又不好好吃辅食了”,“前一阵不是不怕生人的,现在怎么见人就哭”……
以上的问题都是我纠结过的,估计也是很多宝妈遇到的。孩子的状态充满了波动,像老人说的,孩子嘛,猫一天狗一天的。
孩子生长,就像种子破土萌发,本来就是充满了冲击力,也自然会带来很多波动。这种波动是普遍的,但并不是正常的。波动的背后往往都有原因,比如长牙、视力发育、大运动发展等等。在理性寻求到原因之后,更多的要悦纳孩子的波动。
孩子的生长本身就是螺旋式的,波动、停滞甚至局部倒退都是普遍存在的。
婴儿始终是婴儿,喂养困难和睡眠障碍都会有,真正有重大问题的是少数,真正天使到又好吃又好睡的也是极少数。我们的孩子和其他大多数孩子一样,都会磕磕绊绊的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养育困难,而治愈这些最行之有效的往往是时间。
孩子只是年龄小缺少表达途径,但其实他们有骄傲的自尊心,丰富的情感。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同理心去看待和尊重孩子,学会等待,悦纳孩子的波动。
面对一个新生儿,每一个新手麻麻都是激动幸福但也惶恐的,害怕自己养不好这个小天使,害怕自己不能给他(她)最好的条件,害怕自己……在诸多害怕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与苛刻。
我想说,当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就足以证明:你一定是个好麻麻(如果有巴巴,求不打脸)。好麻麻不代表不会犯错,不代表多漂亮,多会做饭,多会讲绘本。好麻麻最重要的是愿意花时间在孩子身上,愿意提升作为麻麻的自我修养。既然你愿意读公众号,学习育儿知识,更愿意看到文章的最后一段。我想,我们都可以自信的认可自己。
我所理解,亲子关系更像一种互相都影响深远的长期合作关系,血浓于水的根基之上更需要用心用脑去经营。我们养育的不光是一个孩子,更重要的是养育自己的内心。
只要我们有心,愿意持续的投入,愿意在育儿育己的路上陪着孩子,一起慢慢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我们就都是好麻麻。
育儿交流微信:Bamia2 (主要用于线上分享会,以及妈妈们进行相互交流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