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尽管之前有做过专门的讲座,但是仍有很多家长问到这个问题:“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是不是多动症?”

 

肯定地答案是:并不是所有的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动作多都是“多动症”。



 

那么什么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呢?

 

儿童多动症有三个类型:注意力缺陷为主型、多动为主型以及混合型。

 

注意力缺陷为主的表现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不一定会有行为上的多动。也就是说,你看到孩子坐在那里,没有明显的坐立不安,但是他的注意力非常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主要任务上。通俗来说,就如同家长所描述的“窗外有一点风吹草动,马上就要转过头去看”,或者“开小差都开到莫斯科去了”。

 

多动为主型则主要表现为动作上的坐立不安,小动作不断,也是很多孩子被老师投诉给父母,以及父母带孩子去评估的主要原因。用父母形容自己孩子的话来说,就是“好像装了发动机一样,一下都停不下来”,“好像椅子上有钉子,完全坐不住,没有一刻是安静的”。

 

混合型,顾名思义,两种表现都有。事实上,相比于多动为主型和混合型,注意力缺陷型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家长和老师反映孩子“很乖”,“课堂纪律好”,但是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经常一问三不知,学习成绩比较差。 一般情况下,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女孩更多会是注意力缺陷为主型。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发生率的确不低,而且还在逐年上升,美国CDC最新的发病率数据是11%,中国的数据在不同城市结果不同,近些年的数据大概波动于5%-8%,有的城市统计出来的发病率甚至比11%还要高。


与多动症诊断比例逐年上升相对应的是,近些年关于多动症被“过度诊断”的呼声也从未减退。严格来说,确实也有很多因素导致了家长的过度担心和某些医生的误诊,甚至过度诊断。




之所以有误诊和过度诊断,除了有文化因素、教育因素以及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因为儿童多动症是基于症状学的诊断,也就是说主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家长老师的量表反馈来进行的。


能影响孩子行为表现的因素太多,而家长老师的量表反馈则可能有一些主观判断在内,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高,行为表现更焦虑,就更倾向于在填写评估量表时将问题严重化。

 

虽然也有各种注意力的检测方法,比如电脑屏幕字母捕捉、电脑屏幕物体追视等,但这些检测方法不同于躯体疾病的临床检测(影像检查、体液检查等),非常间接,而且儿童检查时的精神状态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所以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另外,确实有很多因素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类似多动症的症状。

 

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大家都知道,从孩子开始会爬、会走、会跑之后(尤其是1-2岁之间),随着向外探索范围的拓展,认知的高速发展,他们的好奇心也会空前增强。只有是清醒状态好的时候,他们都似乎一直处于爬高爬低、开箱倒柜的状态中。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大家每个人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幼儿园就教授孩子小学的内容,而无视孩子认知发展的特点,这也是导致许许多多本应活蹦乱跳的孩子因为无法“老老实实”坐着而被怀疑是“多动症”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诊断前需要排除的因素是智力水平,儿童多动症诊断的一个前提是儿童的智商属于正常水平。

 

除了儿童特定发育阶段的发育特点,以及智商水平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孩子,使之出现类似于多动症的表现呢? 下面这张图有一个粗略的概括:

 


 

就上图所列举的因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个儿童,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而被学校老师投诉,家长带孩子去做检查和评估,结果被诊断为“儿童多动症”。诊断后一直按照多动症进行治疗,包括注意力训练、行为矫治,以及药物治疗,结果却都不理想。

 

我曾经做过一个在线的关于“阅读障碍”的讲座,很巧的是,那个家长也在讲座群内。她听完讲座后,觉得自己孩子的表现和我讲座中所描述的“阅读障碍”的症状有非常多的重叠。


在和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后,我惊讶发现孩子几乎符合90%以上的“阅读障碍”指证,包括写字左右颠倒、镜像文字、阅读漏字漏行、跳字跳行、稍微复杂的语言指令难以理解、提笔王忘字、精细动作笨拙、平衡能力差……

 

于是,在我推荐她带着孩子去做系统的关于“阅读障碍”的评估,结果发现这个孩子果真是“阅读障碍”患儿。

 

要知道,虽然“多动症”和“阅读障碍”的儿童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有些孩子也会并发这两种障碍,但是其原因和矫方法却是大不相同的。这也意味着,只用针对“多动症”的训练和药物治疗,自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该儿童因为“阅读障碍“而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

 

与此同时,真正的多动症对儿童确实有非常大的影响,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多动伴随冲动又会让孩子表现为克制力差、易兴奋易激惹、频繁尝试危险行为等。 研究认为,有75%的儿童多动症会持续到成人,与成人阶段的物质滥用、失业、离婚、犯罪行为等有密切关联。

 

而如果在儿童时期就给予合适的个体化的教育指导(比如美国的“504计划”),思维活跃的多动症儿童也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业成就,甚至在成人之后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头羊。

 

综上,虽然多动症发病有上升趋势,但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类似多动症表现的因素有很多,所以我们不能仅凭主观或者片面的信息就轻易给孩子“扣帽子”。同时,也要意识到早期诊断和正确干预的重要性,如果担心自己孩子有“多动症”,也最好尽快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行详细评估。


后记:


应裴洪岗医生的约稿,这篇文章首发于公众号drpei


在文章推出以后,有家长留言说:有个很有名的“教育专家”称,儿童孤独症和多动症都是被捏造出来的诊断,其根本原因都是父母养育方式的问题。


首先,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教育专家”也能干“儿童发育行为儿科的专家”的活了。其次,把锅都甩给家长,让家长内疚自责,只为自己的商业利益,这真的好么?


 (图片源自google图库)

 

参考材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DuPaul, G. J., Gormley, M. J., & Laracy, S. D. (2012). Comorbidity of LD and ADHD: Implications of DSM-5 fo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0022219412464351.


 

育儿育己


徐桂凤,儿童发育行为心理医生,曾工作于广州某三甲儿童医院,现学习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发育与障碍中心,同时也开始攻读爱荷华大学流行病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进食问题的行为干预以及家庭化治疗)。



育儿交流微信:Bamia2 (主要用于线上分享会,以及妈妈们进行相互交流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