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人和被咬,家长和老师怎么办?
有个妈妈问:“我的孩子三岁半,刚上幼儿园不久,老师已经投诉过好几次了,说他喜欢咬其他的小朋友,我们也总是和他讲咬人是不对的,别的小朋友会痛的,可是一点效果没有,请问该怎么呢?”
这位妈妈的问题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有半数幼儿在幼儿园里都会出现咬人的行为。
有不同的可能
﹀
﹀
﹀
婴幼期最常见的咬人原因是出牙,有过经历的家长都知道,出牙期的宝宝经常是逮啥咬啥,磨牙玩具在手边就咬磨牙玩具,玩具不在手边就吃手。
有些妈妈有段时间胳膊上总是出现青紫的痕迹,别担心,不是家暴,通常都是妈妈抱着小家伙的时候,小家伙直接在妈妈的胳膊或者肩膀咬的,往往咬得同时还上下牙龈来回拉锯式磨动,青紫自然不足为怪。
这个时候给宝宝准备磨牙玩具很重要,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也可以考虑给宝宝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比如泰诺)。
至于市面上所出售的“纯天然出牙凝胶”,美国其实并没有经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检测,并不推荐使用。也有一些含有表面麻醉镇痛剂的出牙凝胶,如有必要使用,建议咨询医生。
2
除了婴幼期最常见的咬人原因——出牙之外,当孩子无法很好处理各种激烈情绪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咬人的行为。有的孩子是在特别愤怒的时候,本能地在伙伴冲突中使用了牙齿;有的孩子是因为太兴奋才咬人;有的孩子是因为沮丧或者不安;有的孩子则是因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当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
对于这类原因引起的咬人,除了改变自己的教养模式和亲子关系之外,和孩子一起学习认识和应对情绪的方法就会很有帮助。
这个我们在上一篇文章里非常具体地谈过: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情绪。
同时,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教会孩子应对伙伴冲突的技巧,比如使用社交小故事的图片,和孩子一起练习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比如,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坚定地说“不”,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走开,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告诉老师等。
3
另外一种孩子咬人的原因是模仿。有的家长很喜欢在和孩子游戏中扮演老虎狮子,假装咬孩子,有的家长则喜欢在给宝宝洗澡之后游戏式轻咬孩子的肚皮或者小屁屁。
这本来是父母和孩子互动的方式,并带有文化特色,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咬人的行为,尤其是游戏时或者兴奋时咬人的行为,家长就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很可能是把咬人当成了游戏的方式,但是轻重程度把握不好,或者即使咬得很轻,但也会吓到被咬的小朋友,引发伙伴冲突。
4
还有一些孩子咬人是喜欢咬人时的快感,无论是咬人时口腔的感受还是小朋友所表现出的剧烈反应,会让小朋友体验到强烈的掌控感和成就感。一旦形成这种行为和结果的链接,往往矫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一些了,需要咨询专业的儿童工作者。
作为家长或者幼儿教育者,在应对宝宝咬人的方法和策略也非常关键。
被咬孩子的家长
﹀
﹀
﹀
对于被咬的孩子来说,被咬是一种特别痛苦和可怕的事情,身体创伤和心理恐惧在所难免,而且幼儿咬人也经常会咬对方的脸,留下很明显的伤痕。对于父母来说,很难心平气和面对这种情况,又心疼又气愤是再所难免的。
但是,家长要理解的是:幼儿咬人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也是幼儿还不会用合适的方法来表达情绪应对伙伴冲突的主要结果之一,在儿童伙伴关系中非常难以避免。一般不建议家长直接去批评对方的孩子或者对方的家长,把这件事情交给老师处理可能更为恰当。
美国幼儿教育部门规定,孩子在托儿所或者幼儿园发生明显的肢体冲突,老师需要通知各自的家长,但不能明确告知另一个孩子的名字。
小包子在幼儿园既咬过小朋友,也别小朋友咬过。所以我既体会了娃被咬的心疼感,也体会了娃咬人后的内疚感。
小包子第一次被咬的时候,我收到老师放在小包子背包里的“事故报告单”,上面列明了孩子被咬的时间、地点、当时的活动内容、所咬的部位、有没有破皮、有没有做特别处理。然后上面还有一小段话:
“We totally understand it is very hard and upset for you to see the biting marks onBaron’s arm. We feel very sorry for that. Please try and keep in mind that itis a consequence of the group situation and not really the fault of the child,the family, or the program. Your child might as easily have been the biter. We don'trelease the name of the biting child for that reason.”
大意就是:“我们非常理解你看到孩子身上的咬痕会很伤心难过,我们也觉得很遗憾。但是,请你理解在幼儿伙伴关系的结果,并不能认为是那个咬人的孩子、家庭或者我们幼儿园的错。在伙伴关系中,你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是那个咬人者。我们不会告知被咬孩子的父母,咬人的孩子是谁。”
所以,被咬孩子的家长可以做的是:
安慰孩子,观察和处理孩子的伤口(如果需要),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另一个孩子的坏话。
如果可以,告诉孩子:“某某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他很生气/伤心……,他还需要加把劲呢!你以后可以帮助他吗?”如果妈妈觉得心里不舒服,可以只安慰孩子,不必提及另外一个小孩。
咬人孩子的家长
﹀
﹀
﹀
家长能做的是:
和幼儿园老师积极沟通,看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咬人行为的,和老师一起找出咬人行为出现的模式和原因,并做针对性处理。
比如,如果你发现孩子头一天晚上没有睡好的时候,第二天容易出现咬人行为。那么,你可以从改善孩子的睡眠入手,并在孩子没有睡好的第二天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告诉老师,让老师不动声色地多加关注。
在国内,孩子被咬通常老师会告知对方小孩的名字,因地制宜,家长可以和对方家长沟通一下,表示歉意,并告知对方家长你和老师针对这个问题会做什么样的努力。
小包子在幼儿园也咬过一次人,还是他最好的朋友。我当天接娃也收到了老师放在小包子背包里的“事故报告”,虽然报告上同样没有告诉我小包子咬了谁,但快3岁的孩子了,一问他就知道他咬了谁。报告上说:当时他们一起在玩特别疯的游戏,小包子异常兴奋,过度兴奋之下就咬了他最好的朋友的胳膊。
作为一个娃曾经被咬的家长,我深深理解对方家长的心疼,我有犹豫过要不要给他好朋友的家长写封道歉邮件,但是考虑到邮件不能很好表达我的语气,后来还是选择在某一天接娃的时候,特地等了等那位家长,然后避开两个孩子私下和那位妈妈表达了我的抱歉,并解释了小包子在疲劳状况下过度兴奋所以才会咬了他的孩子,以后我会注意他的休息,并和小包子一起练习表达情绪的方法。
那位妈妈非常善意地说:“没有关系,你真的不必道歉。我家娃也曾经咬过其他小朋友,我曾经和你处在同样的位置上,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我当时恨不得我家娃是被咬的那个”。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明白被咬会痛,会咬回孩子。这一点是不建议的,因为你所传递的信息(咬人是不对的),和你的行为(你咬孩子)是矛盾的,会引起孩子的困惑。
幼儿园老师
﹀
﹀
﹀
以下建议供参考:
❶ 用平静坚定的语气让咬人的孩子知道“咬人是不对的”,然后首先关注被咬孩子的情况。在处理好被咬孩子的伤痕和情绪的同时,可以让咬人的孩子自己待一会冷静一下。
❷ 不建议老师使用特别紧张的声调和表情,因为有可能会让被咬的孩子更伤心,让咬人的孩子更紧张焦虑。 也不建议咬人后即时给咬人孩子更多正向积极关注,因为有的孩子可能会通过咬人来获得关注。
❸ 在日常幼儿园活动中和孩子一起练习如果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应对伙伴关系的冲突。
❹ 当孩子出现偶然性咬人行为的时候,之后数天里的要尽量多不动声色注意一下,因为咬人通常特别容易激起被咬孩子的强烈反应,从而强化咬人孩子的成就感和掌控感,所以预防咬人的孩子在多次咬人中形成这种关联比较重要。
❺ 如果咬人的孩子不是偶然性咬人,而是经常出现咬人的情况,有必要做好记录,记录的信息包括:咬人行为出现的具体时间、场地、所处的活动内容、情绪状态、所咬对象等,以便发现模式和原因。
❻ 和双方家长积极沟通,不指责咬人孩子的家长,和其积极合作找到原因并做针对性应对。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缺少关注而咬人,老师就在孩子没有咬人的时候给予不 定时的关注;如果孩子是因为太过疲劳咬人,就不要在其疲劳的时候给予过多的兴奋刺激,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安静的手工活动。
育儿交流微信:Bamia2 (因时间有限,主要用于线上分享会,以及妈妈们进行相互交流和支持,)
本文作者徐桂凤,授权独家首发于【妈咪知道】,【妈咪知道】平台致力于为妈妈、宝宝提供最专业的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产科、儿科问题,一键咨询,三甲医院医生在线解答;发布最新孕育资讯,全面、科学、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