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错过“敏感期”,真的会毁了孩子一生么?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敏感期的说法如今已经是满天飞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到过这样的文章,“错过了孩子的敏感期,你就错过了孩子的全部”,“忽略了敏感期,就会毁了宝宝一生”……耸人听闻的标题曾让多少家长陷入焦虑。


搞笑的是,更有些人把什么东西都往敏感期上套,“创造”出所谓的什么“打人敏感期”、“婚姻敏感期”、“说脏话敏感期”、“诅咒敏感期”……


昨天在饭团(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饭团)里分享了有关敏感期的心理学内容后,还有家长留言说:孩子幼儿园的老师认可“婚姻敏感期”,还特地去“撮合”两个孩子。这种混淆视听,甚至是误人子弟的说法和行为起来简直荒唐又可笑。


那么,究竟什么是“敏感期”,它的作用真的像许多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巨大,一旦错过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么?


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的说法最初源自一位意大利的遗传学家(Hugo de Vries)对蝴蝶等昆虫的观察。他发现如果昆虫没有在某些特定的时段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发育损伤。


后来,儿童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根据对儿童的观察,认为这种敏感期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儿童发展。


从蒙特梭利提出儿童发展敏感期的观点以后,很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讨论甚至辩论,而很多时候讨论的重点集中在“敏感期”和“关键期”的异同上。




敏感期?关键期?傻傻分不清楚


本身这两个词语确实容易混淆,也还存在一定争论。


但是,关键期通常是指机体神经系统或者器官发育对外界环境影响非常敏感的时期。比如孕期中,叶酸补充对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作用窗口仅仅是孕前和孕早期,到了孕晚期再进行补充,通常已无法起到畸形的预防作用。所以,在关键期里的发育或者功能受损确实会导致后期的功能困难,甚至不可能完全修复。


根据蒙特梭利的理论,儿童发育敏感期的概念是指孩子在某些发育阶段对某种特定知识或者技能表现得尤其敏感,如果家长或者教育者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窗口期,就会使孩子对该项技能的学习更快、更轻松。



敲黑板!蒙特梭利最初提出的敏感期只有6个


严格来说,蒙特梭利本人所提出的0-6岁儿童的所有敏感期主要包括六个,即:秩序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运动探索敏感期、社交敏感期、小物体敏感期、感觉学习敏感期


在此大框架下,她还提出有一些更细节的敏感期,如“倾倒敏感期”等。后继的研究者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细致的敏感期划分,比如“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往敏感期的“筐”里装。敏感期的提出往往需要研究结果来证明,而不是某一个人脑袋一拍就能造一个出来的。


通常,某个敏感期出现的时候,孩子在大部分时间中都会集中关注周围环境的某个方面,绝大部分活动都会围绕这个特定的兴趣点进行,而且这种兴趣明显超越其它方面。


比如,孩子在语言敏感期时,会对于任何语言表达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听到什么都会“鹦鹉学舌”。而很多所谓的“敏感期”都只是“李鬼”而已,根本经不起科学地推敲。


真假敏感期,李逵和“李鬼”?


孩子在语言高速发展,所接触范围越来越广的时候,会对很多东西表现出好奇。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好奇什么,就是进入了什么的敏感期。


比如“诅咒敏感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对于诅咒能力很着迷,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敏感期,以后孩子的骂人能力就不行了?


又如“说脏话”敏感期。孩子在某个阶段很喜欢模仿“说脏话”,或者由于伙伴间或者家庭中的强化,而喜欢对着大人说“妈妈是个大坏蛋”,就是敏感期到来了呢?拜托,这些根本不是蒙特梭利敏感期所定义的好么?


更可笑的是孩子4-5岁间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因为孩子对于“结婚”这个词的好奇,幼儿园老师就“撮合”孩子去“结婚”,真的让我觉得是不是脑袋里有哪根弦搭错了!



如果上述所谓“敏感期”都成立的话,那么孩子某个阶段喜欢托马斯,某个阶段喜欢恐龙,某个阶段喜欢乐高,我们是不是还要找出“托马斯敏感期”、“恐龙敏感期”、“乐高敏感期”呢?


勿忘初心!什么才是提出敏感期的真正目的


蒙特梭利提出敏感期的目的,是帮助大家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发育特点和主要发育任务,指出传统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从“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自由”、“环境的准备”、“老师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来给孩子的发展提供助力。


比如,我们了解秩序敏感期,就会知道为什么孩子在某个年龄段,特别近乎偏执地要保证每件东西都按照特定模式来摆放,或者每件事情都按照特定的程序来进行,稍稍改变就会像“天崩地陷”般情绪失控。


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如何尊重孩子这个阶段的特点,不强迫孩子,让孩子的生活和活动更有规律,帮助孩子增强对外部世界可控性和可预测性的认知,从而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此外,蒙特梭利本人也专门指出,敏感期在每个孩子身上出现的顺序不尽相同,每个孩子经历每个敏感期的时长也有所不同,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每一个敏感期。


因此,过度夸大“敏感期”的作用,或者特别固着于敏感期出现的顺序、时间长度等,其实都是不妥当的。


错过敏感期,当然不会毁掉孩子一生!


事实上,家长一般都会根据孩子的阶段性兴趣来设计和安排孩子的活动,通常并不会出现在特定敏感期故意剥夺孩子发展机会的情况。


比如,当家长发现孩子很喜欢扶着走,想要走路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给孩子提供辅助,扶着他走。又比如孩子喜欢咿呀学语、模仿语言的时候,家长会本能地和孩子进行更多的语言交流。


所以很多家长即便没听过“敏感期”的说法,也能把孩子养得很好。



即使孩子出现敏感期时,家长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反复学习的机会(通常并不多见),也并不代表这种影响是永久、无法逆转的,会“毁了孩子”。


打个比方,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家长一直抱着,不让孩子走。这可能导致孩子走路延迟,却并不意味着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或者永远走得不如别人好。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家庭语言环境单一,可能导致孩子说话晚、早期词汇量小,但并不代表孩子永远学不会说话,也并不代表孩子以后的语言能力就一定无法“赶上发展”了。


所以,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被那些用夸张标题吸引眼球的文章所吓到。家长多学习、多阅读育儿知识是很棒的,但更需要的是多思考,对于引起焦虑和恐慌的信息,而不能一味盲从。


育儿路上那么多坑,咱能避一个是一个吧。




公众号作者


徐桂凤

发育行为心理医生

发展心理学硕士、儿少心理硕士、医学学士,爱荷华大学在读博士

曾任职于广州某三甲儿童医院、美国华盛顿婴幼儿家庭中心

现兼职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发展与障碍中心


育儿交流微信:

Bamia2 (因时间有限主要用于妈妈们进行相互交流和支持,群主和管理员也会尽力为大家提供帮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