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共场合有人插队!安全保护和规则教育是鱼和熊掌吗?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排队时加塞儿、在公共场合吸烟、随意丢弃垃圾、游乐场里欺负小伙伴……,这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可谓司空见惯,很多人看到也只是在心里默默抛一个白眼。然而,当你带着孩子在公共场所遇见这样的行为时,是否会因为担心孩子的规则意识遭到破坏,但是想挺身而出加以制止或劝诫又担心影响人身安全?


前几天,我的饭团群里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两位妈妈还特意叮嘱我去群里爬楼,想知道我的看法。




对此,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带着孩子的时候,父母最主要的职责是保护孩子的安全


诚然,教会孩子规则很重要。在公共场合,我们自然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遵守既定规则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别人没有遵守规则而忍不住想要上前去提醒,这种提醒或许出于对于孩子认知的考虑,也或许就是因为我们“眼里容不得沙子”。


但更重要的是,在公共场合下,父母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孩子的安全,其它问题都应该退居其次。这是因为规则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向孩子讲解和强化,但是人生安全如果出了问题,则有可能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试想一下,你或许只是善意的提醒,或是旁敲侧击,但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加工,你的善意都有可能被加工理解为“鄙视”、“指责”、“挑衅”……


有些人可能正好心情不好,会和你发生争执。对于孩子来说,目睹父母和他人的冲突可能造成创伤性的影响。


更糟糕的,万一你遇到了有暴力倾向、有被害妄想、有愤怒管理障碍的心理疾病患者(我其实不是太喜欢“垃圾人”这个词),就完全有可能令自己和孩子陷入危险境地,谁又有把握保证你和孩子安全的万无一失?



第二、规则的维持通常有既定和预期的负责人,我们带着孩子的时候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协助他们


比如,在图书馆有人大笑吵闹,我们可以找图书馆工作人员投诉;在游乐场有小朋友总是打人并霸占娱乐设施,除了带孩子避开,我们也可以找游乐场管理人员反应;在美国如果经常打孩子,就可能被儿童保护组织找上门,因为邻居虽然不会直接来告诉你不要打娃,但是会打电话投诉……


举个我身边的栗子:上学期开学不久,有几个学生经常在办公室外面走廊里大声谈笑。没过几天,我们集体收到了办公秘书的邮件,告知有同学投诉,详细重申了办公区域的安静要求,并告知如果要聊天和接待朋友要去指定的接待区。于是这件事情就解决了。


试想,如果那位投诉的同学自己开门出去提醒,会发生什么呢?最后会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有人会说,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找到明确的负责人(比如打车的时候被人抢走你拦下的车),也不是所有的负责人都会负起责任来(有可能你去反映问题后负责人还是无作为)。


如果你是一个人,无论你决定怎么做都只需衡量自己的“战斗力”,但是,如果你带着孩子,真的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建议适当退让,有秩序维持者的时候仍然找其反映和投诉(往往反映投诉的人越多,以后类似的事情被制止的可能性就越大)。毕竟,孩子的安全应该是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



第三、偶遇他人不遵守规则并不会影响孩子规则感的形成


孩子有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百分之百地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平时注重言传身教,那么通常孩子的规则感都不会太差。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形象故事向孩子说明不遵守规则的可能后果,也可以向孩子展示如何“协助”维持规则。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遇到他人不遵守规则,就担心孩子的规则感一定会遭到破坏。


孩童中不遵守规则的比例确实会高一些,但是孩子在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规则感都会逐渐建立。在此之前,家长可以教会孩子自己的规则,如引导孩子在受到欺负时说“不”,并适时寻求帮助。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孩子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都是不遵守规则的人呢?


如果孩子所在的环境(学校和生活环境)中,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不遵守规则,那么家长可能需要考虑学习“孟母三迁”,给孩子换个环境了。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众号作者


徐桂凤

发育行为心理医生

发展心理学硕士、儿少心理硕士、医学学士,爱荷华大学在读博士

曾任职于广州某三甲儿童医院、美国华盛顿婴幼儿家庭中心

现兼职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发展与障碍中心


饭团DrXu儿少心理一起学(https://fantuan.guokr.net/groups/2199)


育儿交流微信:

Bamia2 (因时间有限主要用于妈妈们进行相互交流和支持,群主和管理员也会尽力为大家提供帮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