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的朋友圈”到底装了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重庆瞭望 Author 贺佳洁 周宝琴
文艺感拉满的照片、充满诗意的文案、视频日志中扣人心弦的音乐……你有没有被别人分享的美好生活狠狠打动过?
然而文艺美好的背后,却可能是平淡无奇甚至“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由于过分注重在网上的形象维护和人设打造,近段时间,“毛坯的人生VS精装的朋友圈”成了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众多网友在话题下分享着自己的精装朋友圈和毛坯生活的对比。
比如,明明爬山累得快要“噶了”,却还要在朋友圈云淡风轻地表示“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手脚并用”才总算做出一桌菜,却还假装松弛地说“爱生活,而不是爱生活的意义”……
网上精心营造的氛围感,美好如诗意,而现实却赤裸如毛坯房,只愿藏着给自己看。为何人们如此热衷于“精装朋友圈”?“毛坯VS精装”的幽默自嘲背后,折射了年轻人什么样的集体心理?
社交平台塑造着我们的个人形象,也重塑着我们的交往方式与认知方式。
但如果一味地耽于梦境,对社交影像进行过度的、脱离现实的虚假包装,也容易带来负面效应。
处处刷屏的“美好生活”,容易引发现实焦虑。好看又可口的美食、说走就走的旅行、“A4腰”的身材、浓情蜜意的情侣照……仿佛社交平台的每个人都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只有自己不如意”的焦虑也由此蔓延。
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社交媒体的放大器功能使得“朋辈压力”凸显,习惯性的竞争意识让每一条精心编辑的朋友圈,都变为了别人暗暗羡慕的对象。人们开始不自觉地“较量”起谁的生活更精彩、谁的经历更独特、谁获得的点赞和评论更多,焦虑感也随之而来。
其实,在这些精挑细选的完美瞬间背后,可能有着无数个不完美的时刻。只是,大部分人把这些时刻设置成了“仅自己可见”。
一切都在为了“精装”作准备,却没好好感受生活本来的温度。吃饭让朋友圈的好友“先吃”,看演唱会让短视频平台的家人们“先看”……在部分“一生执着于出片”的年轻人中,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是生活和旅行的常态。
动人的风景、美味的食物、独特的城市,都不及是否拍出了好看的照片重要。都说眼睛是最好的“镜头”,经历是最好的回忆。在过度追求“精装朋友圈”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对生活的享受。
过浓的“滤镜”,也容易误导他人。在社交媒体平台翻“经验帖”,已经成了年轻人为出游、穿搭等做攻略的不二法门。但部分博主为了追求流量,会把一些所谓的“小众”打卡点进行过度的美化与包装。
比如黄色的海在加滤镜后可以变得湛蓝,老旧的建筑、街道也可以在经过处理后变得很有“氛围感”。然而当网友们纷纷进行跟进打卡时才发现,一切都是“照骗”,最终只能扫兴而归。
“精装”过度盛行,最终会投射到大众的现实生活。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生意。很多人通过那些天生自带关注的“精装朋友圈”,嗅到了生意经。
为了吸引大家来“打卡”拍照,不少书店、餐厅、咖啡馆、酒店设计成了“网红风”,艺术展览设计成了适合拍照发朋友圈的“网红展”。然而,很多所谓的“网红店”除了拍照,实际体验并不好。这些“网红店”也往往是一阵风,没多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脱离现实过度“精装的朋友圈”,不仅容易给大众带来误解,也容易让人在虚假的美丽泡沫中迷失自我。
▲渝中区李子坝单轨穿楼观景平台,游客们正冒着高温打卡轨道列车穿楼。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和醒来的第一件事,都习惯刷微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习惯看看有哪些人给自己分享的内容点了赞、留了言,又新增了多少关注。
虚拟的数字世界也早已融入了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另有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超29小时。
面对锐不可当的数字化浪潮,在社交平台做好个人IP运营,已经变得十分重要。而要做好这一点,远不止单项选择继续“精装朋友圈”或直面“毛坯人生”那么简单。
“精装朋友圈”的同时,也要给生活抹上诗意的颜色。网络上的点赞、留言与关注固然能够给人带来欣喜,但现实生活中的浪漫与诗意往往更能温暖我们的躯体。
当我们沉浸在网络世界的喧嚣与繁华时,不妨偶尔放慢脚步,走出虚拟的网络,去感受一下现实生活的温度。与亲朋好友聊聊家常,分享彼此的快乐与忧愁;或是独自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聆听鸟鸣虫唱,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应平衡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让社交平台真正成为我们记录生活、分享美好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我们,反倒成为现实生活的枷锁。
潮流随时都在变化,你需要在数字世界做不一样的烟火。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多巴胺穿搭”,从“围炉煮茶”到“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互联网上的时尚浪潮总是一波接一波,经常都是刚刚蹭上了热度,转眼就过时成了“烂大街”。
在追逐潮流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忘记了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与追求。但真正的时尚,不是盲目跟风,而是个人风格与态度的展现。它关乎你如何理解生活,如何表达自我,以及你如何与世界互动。在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不如成为不一样的烟火。
想在社交网络脱颖而出,视觉上的“精装”不是唯一答案。在社交网络上脱颖而出,仅仅依靠视觉上的“精装”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成功与影响力,不是靠外在的包装与展示,而是源自内在的实力与品质。
比如郑钦文、潘展乐等“00后”小将,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肆意展现着中国年轻一代的风采。赢得全世界掌声后,在社交平台闪闪发光的他们,也激励着无数普通人。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人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数字社会里,我们最终都能消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都能活出想要的样子。
来源:重庆瞭望
大家都在看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