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利益、阶层、阶级等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库
科学社会主义篇(一)
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思想。(2)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它的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即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总结了欧洲工人运动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2)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它的低级阶段,共产主义是它的高级阶段。通常指高级阶段。
(3)共产主义运动。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社会实践。包括从世界上有共产党成立到全世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由共产党人领导的任何性质的斗争,都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步骤、一个部分,都是共产主义的实践。
利益:
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通常所说的利益,主要指物质利益,亦即经济利益。利益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其中主要是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物质利益集中表现为阶级的经济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政治权力只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意识形态的斗争,道德领域的冲突,归根到底也是各阶级物质利益冲突的反映。
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形成阶级区别的基础,也是阶级划分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准。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
阶层:
在同一阶级中,由于经济地位和状况的不同而分成的若干层次。阶层也指一定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人群,只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同一阶级中的不同阶层,因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的不同,在政治上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等级:
按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社会集团。等级的社会划分以阶级为前提,它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是阶级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经济唯物主义:
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否认政治、思想、理论等作用的理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曲解。代表为德国社会学家巴尔特,宣称马克思和思格斯从来没有讲过意识形态具有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以应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经济唯物主义”。
阶级矛盾:
不同阶级之间因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利益和要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按其性质可分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
阶级斗争:
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阶级斗争由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而产生。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必然的。不同的剥削阶级之间,由于在前后交替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和物质利益的对立,它们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阶级斗争。阶级斗争贯串于阶级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
阶级分析:
通常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去观察分析阶级社会(包括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方法。阶级分析首先必须以经济关系、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为依据,同时进行政治的、思想的分析;考察各个阶级利益和意向的相互矛盾和冲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矛盾和冲突构成的总和和“合力”;在分析某一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时,必须具体区分阶级、等级和阶层,区分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要认识阶级关系的历史性和变动性,注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和地区阶级关系的特点和变化;要善于分辨清楚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这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矛盾。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
阶级观点:
通常指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划分为阶级,阶级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阶级斗争贯穿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