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2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不问来去,无问西东:好的传承像一束光,照亮人的内心与前程

ph.w ph手记 2020-02-21

 

好的教育是一粒种子,它会深埋人心深处,总有一日,慢慢地长成参天大树;

 

好的传承像一束光,它能照亮人的内心与前程,于是纵然命运多舛,也会让人勇往直前,豁达而从容,自信而笃定。

 




0. 肇始之源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方惨败。

 

当局痛定思痛,开始谋求各种兴国良策,有人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于是开始掀起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

 

此后25年内,中国创建的一些主要高等院校有:北洋大学堂(1895,现天津大学)、南洋公学(1896,现上海交通大学)、求是书院(1897,现浙江大学)、京师大学堂(1898,现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堂(1902,现山西大学)、复旦公学(1905,现复旦大学)、中国公学(1906,现西南财经大学)、清华学堂(1911,现清华大学)、南开大学(1919,现南开大学)

 

至此,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初具规模,开始为社会各界源源不断输送各类人才。这些高校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也日趋凸显,其中最著名的是聚集在北京大学的一批优秀的师生群体,以他们为号召和引领者,在1919年搞了一件大事——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发起人分别是此前出任过财政总长的梁启超,和此前出任过司法总长的林长民,所以五四事件后此两人均被政府当局所排挤。

 

隔年后的1920年,林长民卸去所有职务,带着自己16岁的宝贝女儿林徽因远走欧洲访问游学,期间结识了在欧留学的徐志摩,私交甚好。

 

1924年4月23日,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应邀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作为翻译全程陪同,时人有评:“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肩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一幅三友图”。

 

泰戈尔一行于4月29日赴清华,5月1日为清华师生做了演讲,徐志摩做翻译,梁启超、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等作陪(电影里说王国维也在场,但此时王国维尚未到清华任教,此项存疑)。于是,清华年轻的学子们第一次看到了那些“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他们站在那里,自信、笃定”。

 

这大约便是当时清华大一学生吴岭澜所见到的那些自信、笃定的人们的真实情景。

 

于是进入电影。

 


1. 所有的故事来自于一场追问:何为真实?


 

很多年后,身为人师的吴岭澜告诉他的学生们:“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那天,站在听众席里听泰戈尔演讲的吴岭澜,正在读大一的第二学期,当时的他正处在人生的迷茫阶段: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英文和国文都名列第一,物理却是“不列”(成绩共分六档:超、上、中、下、末、不列)。周围所有的同学都是抱着“实科救国”的理念,最好的学生修的都是颇受重视的实科,几乎无人重视文科,自己也是抱着这样的理想的,然而付出多大努力也无济于事。眼看着这一学期又将结束,到底该何去何从?这让年轻的大一实科学子掉入了苦恼的深渊。

 

年前,教务处主任与他的一番谈话令他印象深刻,常常在耳边回响。

 

“你的物理是不列,而英文学和国文学都是满分,如此天资,为什么不读文科,却读实科?”建议他办理转系手续的教务处主任,也是后来的校长梅贻琦教授问他。

 

“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我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真实。”

 

“真实?”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大约便是真实吧。

 

“你慢慢想,转系与否那都是小事。”

 

那么什么是大事?真正面对自己的真实才是大事。

 

这一场对话,是整个电影的基调,也是整个电影的铺垫,它为整个电影,框定了一个叙事框架:关于何为真实、如何才能真实的不同情境下的解读。

 

当时的吴岭澜,并没有安全听懂。

 

梅教授知道他没有听懂,让他回去“慢慢想”。

 

转眼冬去春回,五月来临。在那场泰戈尔的演讲中,当年轻的吴岭澜受到泰戈尔的演讲启发后再次与梅教授四目相对的时候,他的所听所见,如一束强光照亮了他的迷茫,他的人生才终于开始豁然开朗。

 


2. 那束面对面的光芒,一扫迷茫


 

 “我问你们,我也问我自己,我们有的是什么?我们各民族最珍贵的拥有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算是你们给这新时期的敬意?你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的内心,你们知道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这便是吴岭澜后来给学生们讲的泰戈尔的“对自己的真实”的演讲,那场让他豁然开朗的演讲。

 


眼前所见“当时这个时代里最卓越的一群人”的光芒,耳中所听来自印度的文学大师强调“对自己真实”,与几个月前自己的教授讲给自己的“对自己真实”如出一辙,那一瞬间,再次触碰到梅教授目光的吴岭澜会心一笑,心情苦闷的他突然豁然开朗,自此毅然放弃自己不擅长的理工科,转学自己擅长的文科,因为那是他能“从家里拿出来给这新时期的敬意”,是真正“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而无需顾忌周围人是否有重理轻文的偏见。

 

在1924年做出了弃理从文决定的吴岭澜是幸运的,因为仅一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著名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全部到位。

 

吴岭澜任教以后,他希望用当年曾一瞬间照亮自己的那些话,来照亮可能同样处于迷茫状态的学生们:“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是电影里关于“对自己真实”的第一层传承。


 

3. 西南联大:中国高等教育的珠峰


 

清华教授吴岭澜讲这番话的地方,却是处于远离清华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昆明的小城里。

 

那时的昆明,原本是宁静的、偏僻的、悠闲的,当地的人们“没有开阔的眼光,精神非常狭隘”,“昆明靠崇山遮蔽,远离时代风云,基本上是幸而不幸地过着一种封闭、知足的小日子”

 

然而突然有一天:

 

这些“从遥远的京城里来的有学问的人”,基本上是当时京津两地高等学府的半壁江山,而另一半江山,则去了西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京津两地先后迅速失守,身处北京的北大清华还好,在天津的南开却被日军炸了个稀巴烂。为保存这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高校硕果,当局果断采取京津高校联合大转移行动: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迁往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即北洋大学堂)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迁往西安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后来随着战事吃紧,尤其淞沪战役的失败和南京失守等,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转徙云南,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而西安临时大学则迁至陕西汉中,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

 

这段“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历经半年多的转辗腾挪千里跋涉,终于在西北、西南大后方稳定下来,最大可能地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更在后来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传奇。

 


影片未涉及西北联合大学,所以,关于西北联合大学的命运和走向,暂且不表。

 

仅说西南联合大学,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煜煜生辉的名字: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刘文典、闻一多、王力;外文系教授叶公超、吴宓、钱钟书、朱光潜;历史学家钱穆;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地质学家袁复礼;社会学家费孝通;文学家沈从文;经济学家陈岱孙;以及同任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的陈寅恪。等等。

 

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三系教授陈寅恪曾赋诗多首,以记录当时的境况与心情,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景物居然似故京,

荷花海子忆升平。

南渡自应思往事,

北归端可待来生。

 

“南渡”是现状,“北归”是期许;“南渡”境况之坎坷,“北归”希望之渺茫,是当时绝大多数教授们的真切感受。

 

中国历史上,凡“南渡”之王朝,几乎没有能“北归”成功者,这是当时精通中国历史的陈寅恪教授发出“北归端可待来生”感叹的原因。

 

然而这个民族这次终于能够改写了历史,正如后来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中所撰写的: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冯友兰把西南联大的纪念列了四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便是那句“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因为唯此,才能成就大学,才能成就大师,才能让一些大师唤醒另一些大师。

 

因这机缘巧合,西南联合大学在这偏居一隅的地方扎根八年,在物质极端贫困的战争年代,却奇迹般地给中国人定义了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为师,什么是为学。

 

以至于之前很多年,以及之后很多年,中国高等教育都未能超越它的成就,更未能超越它所定义的风骨。

 


4.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梅贻琦校长的关于大学的定义已广为人知:“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西南联合大学便是对此定义最好的诠释:在一幢幢茅草房宿舍和铁皮房教室铺满的西南联大校园里,大师云集。于是它成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来最优秀的大学。

 

不仅有瓢泼大雨击打着漏水的铁皮屋顶下,老师带着学生们“静坐听雨”。

 

而且有常常因遭受空袭只能躲在山地里的防空洞前授课听讲。

 

比如,陈寅恪教授在防空土洞前讲历史:

 

冯友兰教授在防空土洞前讲中国哲学:


闻一多教授在防空土洞前讲文学:


袁复利教授在防空土洞前刚刚发现的恐龙化石:


以及,我们的主人公吴岭澜教授在防空土洞前讲授泰戈尔的诗词:


正是在这红土山丘的防空洞前,吴教授深情款款地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他迎接着的,是另一个年轻主人公的目光。


 

5. 大学之本,不在传授而在唤醒


 

我坚定地认为,大学的根本不在于传授具体的知识,而在于唤醒,在于一个大师对另一些大师的唤醒。正如梅贻琦对吴岭澜的唤醒,正如吴岭澜对沈光耀的唤醒。

 

有了正确的唤醒,他们自己便会坚定从容,无畏无惧,克服各种艰难,去成就自己的未来。

 

西南联大的伟大,不只在于它拥有一大批当时最优秀的大师们,而且在于它培养了一大批更优秀的大师们。

 

比如在物理课上跟着老师“静坐听雨”的杨振宁:


那时的杨振宁应该是刚刚大一,在西南联大六年,读完了物理学本科和研究生。


比杨振宁小两岁的邓稼先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读完了物理学本科。


以及1945年转学入西南联合大学读物理专业成了杨振宁、邓稼先学弟的李政道。

 


他们三人日后的成就与故事,本文就无需赘言了。

 

据有人统计,西南联大8年时间共毕业了3882名学生,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在中国本土获得本科教育后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奖的华人,自杨振宁、李政道之后,还要再等整整六十年。


 

6. 沈光耀的原型是谁?

 


很多人说沈光耀的人物原型是沈崇诲,并以影片中沈光耀的故事与沈崇诲的史实不符之处来批判本片。

 

我认为这一点毫无必要。其实无论是沈光耀,还是吴岭澜,或者是后来的陈鹏,在真实的历史中都有他们原型的影子,但在艺术加工中不必要完全还原,很多时候,他们是多个人物的重影,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道理。

 

沈崇诲高中毕业于南开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2年12月考入中央航校第三期,毕业后曾留校任飞行教官,后调任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中尉分队长。淞沪战役中奉命驾机迎敌,1937年8月19日遇难牺牲。

 

但其实仅在五天之前,1937年8月14日,沈崇诲的高中校友、同样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三期、时任空军第八大队第三十中队队员的张锡祜,在奉命由驻扎地江西吉安飞赴南京对日作战过程中,失事殉国。

 

而张锡祜,是创立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的四子。


音讯传来时,恰恰是张伯苓校长刚刚接到携全体师生奉命南渡的时候。

 

这种悲痛之情,大约和草草料理好因北平沦陷绝食而亡的父亲后便匆匆南下的陈寅恪所互相当吧。

 


7. 三代五将之后,什么才是幸福生活?


 

1937年入学的沈光耀,是典型的高富帅,随便看一眼汽车,便知道它是“1922年的道奇,全国第一款全钢身汽车”。

 

他的母亲端庄优雅,一口粤音软语在她嘴里却是铿锵有力:

 

“当初,你要离家千里,来到这么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祖上没有经历过的。。。”


而他祖上“没有什么是没有经历过的功名利禄”,在他的故事结束的时候道出了一切:沈家的牌匾上,赫然写着“三代五将”四个大字。

 

所谓三代五将:一家三代人中,出了五个将军。

 

这样的家庭并不多见。

 

而祖籍广东者,那大约便是以广东深圳大鹏赖氏家族做的原型:赖世超、赖英扬、赖信扬、赖恩爵、赖恩锡一家“三代五将”。


三代五将之后,父母的掌上独子,仅是继承的家产就够一辈子享用不尽了,需要来这艰苦的地方读书求学甚至参军作战吗?

 

从小到大背诵了二十多年的家训,流着眼泪向母亲发下的誓言,却都在一遍遍审问自己内心真实的时候发生了动摇。

 

这种动摇发生在静坐听雨中,发生在吴教授“对自己真实”的教导中,发生在亲眼所见战争为平民带来的苦难中,更发生在美空军教导员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训导中。


 

8. 有的人弃医从文,有的人弃笔从戎


 

何为真实?鲁迅弃医从文是真实,吴岭澜弃理从文是真实,沈光耀弃学从军也是真实。

 

所谓真实,不在乎形式表面的僵化一致,而在于是否遵从于自己的内心,是否能“遵从于自己内心的真心和真性,找到可以从自己身上拿出来的,给这新时期的敬意”。

 

沈光耀抛弃了背诵了几十年的家训,抛弃了流着眼泪向母亲发下的誓言,弃学从军,坚定不移。

 

他所从的军,原型便应该是陈纳德的“飞虎队”,电影中的空军教导员,原型便应该是陈纳德本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民国政府把云南作为训练飞行员的大后方,先后在云南境内建有52个(一说67个)机场,成为当时全球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陈纳德接受宋美龄的邀请,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

 

1941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大队指挥员,即后来闻名遐迩的“飞虎队”。

 

当然,电影做了艺术化处理,飞虎队的正式名称为AmericanVolunteer Group,简写A.V.G,但是电影里却是A.V.B,这显然不是一个失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记:“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据说准确的数据是846人,占毕业生的三分之一。

 


9. 晃晃来了: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做了飞行员的沈光耀每次吃饭时都想多拿点罐头,美军教官们嫌他贪食多拿,对他竖出一个指头摇一摇说“only one”,他愤而多拿了几个包子走了。

 

他每天训练完都绕道一个固定航线,教导官怒斥他“你这是怕敌人不围歼你吗?”

 

然而他无论是多拿罐头、多拿包子,还是固定绕道蘑菇村上空,都只为了完成一件事情:给那里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流浪孤儿们投去食物,投去生的希望。


他每次投放食物时都会晃动飞机翅膀,孩子们都叫他“晃晃叔叔”。

 

在孩子里面有一个叫陈鹏的小孩,每次都被人抱着跑到院子里去捡食他投放的食品。

 


直到有一天,“晃晃叔叔”再也没有出现,孩子们只能在牧师的带领下通过歌唱来忘记饥饿。

 

那一天,他与敌机战斗至汽油耗尽,最后驾机撞向敌舰,机毁人亡。

 

他最后说的两个字是:“回家”

他露出一副坦然从容的微笑,他明明是去“奔赴一场劫难”,却更像是去“赴一场盛宴”。


 

10.许伯常李淑芬:相守便是相爱吗?


 

生于1940年的陈鹏,早早地成了战争孤儿,流浪在蘑菇村里,在双腿截肢的牧师带领下,每日与其他流浪儿一起歌唱,时不时能通过得到“晃晃叔叔”的投食吃顿饱饭。

 

没有“晃晃叔叔”投食的日子里,不知道他是怎么挺过来的。

 

后来,受到政府的救济,他去了北京振华中学上学;再后来,他一路考上了清华大学,读了工程物理专业。

 

在振华中学读书时,他有一组铁三角关系的好友:李想和王敏佳,以及他们都爱戴的语文老师:许伯常老师。

 

许伯常李淑芬这一组故事,貌似与电影主旨无关,然而却对电影主旨的点题有着反衬的强烈作用,它告诉人们:如果你从自己那里问不出答案,又如何能从别人那里问出答案

 

本应宁静祥和的四合院,却变成了“渣滓洞”和“集中营”,他们以彼此擅长的暴力施加于对方,一个是拳打脚踢的肢体暴力,一个是冰凉刺骨的冷暴力,他们早把对方变成了自己的牢狱。

 

他们一个在追问“人不能变吗?”,一个在质问“你说过你要跟我一辈子的”,两个没有自由思想的可怜之人,注定了悲剧的人生。

 

无论是墙上贴满的奖状,无论是和睦友善的邻里关系,还是学生们的爱戴,或者纺织厂女工们的拔刀相助,都不能让他们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幸福的力量。

 

那种平静的绝望,足以使人窒息。在李淑芬纵身一跃跳入深井之前,他们其实早已跳入了自己生命的深井。

 

他们,互为对方的枯井。

 


11.六十年代,另外一种残酷战争


 

李淑芬是以为她“打死”了王敏佳而跳的井。

 

她不知道,再过几年,真正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批判大会上即使真的打死人,也是不用跳井的。

 

历史上真实的批斗大会,比电影里对王敏佳的批斗状态,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清华大学当年批斗王光美的真实情景:

 

记录历史时,我们应该谨记,荣耀是我们的历史,耻辱也是。

 

六七十年代的这场战争,比三四十年代的那场战争,哪场更可怕?

 

可能并不好下结论。


 

12.一边是荣耀,一边是耻辱


 

《无问西东》上映一周多后,涌现出了一大片影评,但多数内容雷同、质量不高,不过有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影评以此段结尾:

这篇影评的正文里有这么一段话:

 

冲突与对比,永远是鲜活的主题,甚至鲜活到有些残酷。

 

许伯常李淑芬与电影里其他主角之间,是一组鲜明的对比;而铁三角朋友的李想与王敏佳之间,是一组更鲜明的对比。

 

由于李想的软弱与自私,同样由于王敏佳的勇敢与承担,他们原本“身世相同、命运相近、关系要好”的两人,同一个下午在同一个大院里隔着一道墙被宣读了各自迥异的人生命运。

 

影片对这一段的处理近乎完美:

 

一边是荣耀。

 

一边是耻辱。

 

他听到的,不仅有现场的掌声,还有隔壁批斗场上传来的声讨声。

 

她努力想去听清的,不是批斗会上对自己的宣判,而是隔壁“支边青年思想汇报会”上的朋友的宣言。

 

当听到“划清界限”四个字的时候,

 

她的辫子应声而落。

 

她却渐渐地笑了。


完美!

 

章子怡在被批斗这一段以及前面被审判那一段的演技表现,我给9分。


 

13.逝者已矣,生者如斯1


 

当王敏佳在自己的坟墓旁醒来时,大雨滂沱,分不清哪里是雨水,哪里是泪水。

 

陈鹏凭借自己幼时从牧师和从“晃晃叔叔”那里继承下来的深植心底的善意和坚韧,成功地托住了往下掉的王敏佳。

 

他甚至没有惩罚为实现自己支边梦想弃王敏佳于不顾的李想,只是告诫了他八个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当然,他是知道的,“逝去”的是以前的王敏佳,“生下去”的是以后的王敏佳。

 

只有她“死了”,她才能继续活下去。

 


14.逝者已矣,生者如斯2


 

1964年,去了九所工作的陈鹏,参与了原子弹的成功试验。因为受到了核辐射,头发渐渐掉落。

 

当然,这个环节的原型应该是邓稼先。

 

听说我要写这篇影评,我在中国工物院工作的好友给我说一定要给他们的老院长邓稼先一个特写,还拍照发给我《邓稼先传》里的一些内容。

 

除了贴上两张照片以示敬意,所有的文字都显苍白。



陈鹏面对自己受辐射后掉落的头发,却是微笑着的。这种微笑,曾经在沈光耀赴死的那一刻也是出现过的。

 

1966年,偏居一隅的蘑菇村也不再是世外桃源,王敏佳的藏身之处被贴上了“头号大混蛋”、“地主反右坏分子”等大字报。

 

她一个人只身入荒漠,为了寻找曾经托住过她的陈鹏,尽管希望渺茫,但她是从容的,坚定的,眸子明亮、面带微笑的。


1972年,在支边医疗队工作的李想,因工作小组被大雪所困,独自出行寻找救援,在最后一刻终于找到了救援队,小组另外一男一女两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逝去了。

 

他对救援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15.我的名片,你们多拿两张


 

在真正弄清楚为什么父母每年都要在清明节准时给李叔扫墓的真正原因之前,张果果是一个在职场里半被动半主动地参与各种内斗的高管。

 

职场里烟雾缭绕刀光剑影,各种阴险狡诈各种阴谋诡计,为了利益与上位不择手段。

 

张果果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对手,明明被人使绊子做了牺牲品失去了职位,却迅速在别的公司出任了更高级别的职位,这一切都令人蹊跷。

 

Susan问他:“你是不是故意提了个掉单的方案?”他回答“你猜”。

 

Robert问他:“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吗?”他回答“你猜”。

 

这么一个不好对付的对手,在职场中显然是会受到重视的。

 

Robert想拉拢他,拉拢他干掉David。他一时犹豫。


就连救助四胞胎,其实也不是在做慈善,而是一个彻底的商业活动,是想通过四胞胎给自己的客户奶粉商做广告提高销量而已。并且,给四胞胎家属留的也只是自己秘书的名片和电话。

 

而当商业活动失败时,救济四胞胎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甚至会成为一种麻烦。Robert警告他:“我曾经救济过一个孩子,救济了以后家长说孩子要到北京上学,帮他办到北京上学后,家长又说要帮忙找工作,你说我这哪是救济孩子,明明是结了一门亲戚嘛”。他又一时犹豫。

 

直到那次开车带着父母去给李叔扫墓的时候,他抱怨父母为什么非要每到清明都去扫墓。

 

电影里没有直白表露,但很有可能,他就此听到了整个这一长串故事,他知道了自己的父母便是李想叔救下的那对队友。

 

深感李叔救命之恩的父亲对他说:“这两年,我们感觉你不快乐,去做让自己快乐和开心的事情吧。”

 

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他的面容一扫往日的阴沉,变得轻快、明亮了起来。他给Robert打电话:“上次您说的那个事,我没办法帮你。因为,我跟他们不一样。

 

他找到四胞胎家庭,给他们租好房子,交满三年房租,帮家长找好足以维持生活的工作,下周就能上班,把自己的名片交给他们,并且让他们“多拿两张”,好像生怕他们掉了找不到他一样。

 

他在期望四胞胎家庭对他有所回报吗?

 

不,他只是在往下传递。

 

但行善事,莫问结果,结果在他人那里。

 

你只需要,完成你的接力棒。


 

16. 孩子是结尾,更是未来


 

电影以孩子结尾,因为孩子昭示着未来。


尼采说:“我向你们说出了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如何变骆驼,骆驼如何变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小孩

 

当拥有某种精神的人,这精神会在人的体内悄悄地变成骆驼,变成狮子,而后变成小孩。

 

骆驼让你坚持,不至常常放弃;狮子让你勇敢,不至常常怯懦;而小孩,给你未来,给你希望,给你延续,让它传承。

 


17.所谓传承


 

所以显然,这是一部关于传承的电影。

 

传承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一种精神力量的代际传承。传承的形式或有不同,表述或有差别,但内涵都是一脉贯通的。见下图。


真正有效的传承,像一道闪电像一道光,在那一瞬间照亮你长久的迷茫,给予你永久不灭的精神动力,于是你披荆斩棘、无畏无惧,乐观而从容,自信而笃定,纵然疾病,纵然灾难,纵然生死。

 

传承的方式可能是一次谈话、一次演讲、一次授课、一篇文章、一次空投、一场爱情等等,尽管可能你在天上我在地下,尽管你我从未谋面,我不知你的过去与未来,我不知你的生死,我只知道,你在那一瞬间照亮了我,你在我心中烙下的印记成为我永远以一种方式勇往直前的动力。

 

我把这定义为:“人际关系弱联系下的精神层面强传承

 

其实,在这条传承链上的所有人,包括吴岭澜、沈光耀、陈鹏、王敏佳、李想、张果果父母、张果果、四胞胎,以及未来可能有的人,他们都是幸运的,他们有幸最后都变成了同一类人,他们继承了梅贻琦泰戈尔等人的精神气质,不再迷茫,面目柔和,自信从容,却又坚定不移。

 

内心充满力量的人,他们往往面容平静,待人温和,不会用力过多,不会狰狞可惧,不会声嘶力竭,却一往直前,不曾退缩。

 

而如果没有这样呢?会迷茫痛苦,会找不到答案,会一条道走到黑,会疑惑恐惧,会跳井。

 

纵然没有跳入有形的井,也会跳入无形的井。


 

18.到底什么是“无问西东”?


 

很多人把无问西东解释为:做你喜欢做的事,不要问东问西。那这句话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导演说“无问西东”出自于清华的校歌。

 

清华校歌共三段,出现“东西”二字有三处:

 

第一段:“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第二段:“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第三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第一段中的“西山、东海”指地理位置,这个很明显。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含义也很明显,指清华广纳博收,无论是来自东方的还是来自西方的,只要是优秀的人类知识文化,都一视同仁地荟萃一堂。

 

于是第三段的“无问西东”作为对第一段的呼应和升华,其意思就显而易见了。指的就是我作为一个高校,吸收的是东西方的文化,而输出的(即“立德立言”),是要超出东西方地域概念的,是全人类的,不是什么东学,也不是什么西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而“西东”是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无问西东”本应是“无问东西”,调整成“无问西东”唯一的原因是为了和后面的风、钟、忠、穷押韵。

 

电影里,导演用电影语言对这种含义的表述也是清晰可见,其中有多处,比如:1)泰戈尔所代表的南亚文化与梁启超梅贻琦等代表的中方文化的融合;2)下一节讲英文的凯丽老师和刚讲完教古汉语老师的影像重叠;3)西南联大教室中静坐听雨的中方物理老师与在雨中带领学生跑步的体育老师马约翰;4)沈光耀所接收到的中方教授的教诲及美国空军教官的教诲;5)流浪儿童所接收到的牧师的歌唱和沈光耀的空投。等等。

 

不要追问是来自于西方的还是来自于东方的,只要是对人类有益的。

 

有一些普适性的价值,无问西东,本质相同。

 

当然,一些引申性的解释也不算错。


 

19.关于电影本身


 

这当然是一部好的电影,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这上面所有这些理由,足够了。

 

导演不愧是李安的师妹,电影主旨宏大,叙事结构巧妙,几条线切换娴熟,叙事流畅,虽然是多个故事,却能一气呵成。不悲切,不伤感,不矫情,娓娓道来,令人动容。

 

除了有几处有点像播幻灯片,尤其是出现两个窗口重叠时的那种情况,特别像。

 

有些细节设计的也是很好,比如张果果救济的四胞胎生产的第九人民医院,便是当年王敏佳、李想工作过的医院,等等。

 

不过也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

 

比如说,这部电影是在2012年就拍完的,但为什么张果果辞职交接资料时电脑里却有“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命名的文件夹?座位边上还有2017年的档案柜?后来跳槽到cell公司后反而正常了,身后是2012年的文件柜。

 

再比如说,王敏佳在拓字写信的时候,只有刚拓的那一行字是拓的,前面的几行字应该都是同一个字体。

 

对了还有,张果果的妈妈抱怨饺子馅里肥肉太多了,张果果倒掉肉馅为什么非要把碗筷盘子也一起扔掉?

 

好的啦,这篇影评已经写的太长了,不要再写了。


 

20.一切虽迟而不晚


 

《无问西东》的英文名为Forever Young,2012年杀青,却因各种原因推迟了近六年才上映,我们在这部2018年的新片里,所看到的却是六年前的章子怡、王力宏他们,我们不仅看到了剧中人物的青春,而且看到了演员们的青春,很特别。


 

七年前,我在写《猛回头已百年身》的时候,不知道有人在拍《无问西东》。六年后,《无问西东》终于上映,而我的《猛回头已百年身》还只是当初的那个草稿。

 

这大概便是我写下这么长一篇影评的原因吧。

 

END

 


以下为《猛回头已百年身》广告页


猛回头已百年身(1)

猛回头已百年身(2)

猛回头已百年身(3)

猛回头已百年身(4)

猛回头已百年身(5)

猛回头已百年身(6)

猛回头已百年身(7)

猛回头已百年身(8)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