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25年前油画里的秘密:正在消失的中国乡村和藏在窑洞里的碉堡
春节期间看了一场画展,被一副名为《陕北窑洞》的油画深深地吸引住了,驻足欣赏了半个多小时。作为在黄土高坡上土生土长的人,发现这幅普普通通的窑洞油画里藏着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奥妙。
(宋仁伟《陕北窑洞》,布面油彩,46.5cm×67cm,1994)
这幅1994年的现实主义题材写实油画作品看起来平淡无奇,传递出的信息量却十分丰富,比如我们可以十分确信地判断出这窑洞的历史至少有七十年以上(距今),这家窑洞主人的祖上在当地至少属于小康以上生活水平,等等。
做出上述两条判断的依据,是最右边窑洞上方的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洞。如果不做解释,估计不会有人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洞。
这个小洞不是这个崖壁上天然生出的洞,也不是什么动物打出的洞,更不是窑洞的天窗,因为窑洞的最高点就是外围弧线轮廓的最高点,在这里开窗毫无意义。那么这个小洞是什么洞?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会出现在窑洞的上侧?它存在的功能是什么?
这个洞的功能,其实是中国华北、西北窑洞居住者数千年来最重要的窑洞防御工事,它所肩负的职责,与欧洲封建时期各个庄园主为了对抗强盗劫掠而建出的碉堡是一样的:防范土匪强盗的攻击以保护家庭人身及重要财产安全。
在当地方言里,这种洞的名称为xian 窑,还没有确定具体是哪个汉字,有可能是“闲”,意指平常是不住人的窑洞,只在紧急时刻启用;也有可能是“悬”,意指高悬于半空的窑洞;也有可能是“轩”。由于尚不能完全确定,在这里我先用我本人最倾向的“悬窑”来指代。
我之所以对这个悬窑一望便知倍感亲切,是因为我小时候外祖父家里也有一个这样的悬窑。
这个油画作品里的窑洞,由于上方崖面的厚度比较薄(指窑洞弧线最顶端到崖顶地面的距离,一般越厚的崖面其窑洞越牢固),所以这个悬窑的位置距离窑洞并不太远。有的崖面厚实的窑洞,比如我外祖父家的窑洞,它的悬窑距离窑洞顶端非常远,远远地开在半空处,人攀不上。
悬窑之所以能起到防范土匪抢劫的作用,是因为悬窑内部与主体窑洞相连,悬窑在主窑洞的入口一般开在窑洞里靠炕的一侧,有门,平常用年画之类的画报遮掩,里面却曲径通幽,像是地道战一样。复杂的悬窑里面可能会拐好多个弯,内设多处机关,藏有必要的应急物资,悬窑的总体走向是沿着窑洞外围一侧缓缓向上,最后的出口便是在悬崖面的顶端。
真正悬窑的外口都是隐蔽的,并不像这幅油画作品里那么暴露,一般会有一个石头门,更不会有一条小道从悬窑口能攀爬到崖顶。因为这个悬窑是用来防御作战的,并不是用来逃跑的路线,在悬窑口内部,会储藏有大量的石头、弓箭,甚至火药等作战武器。
所以悬窑口就是一个城头堡,建在悬崖面的半空处,确保下面的人攻不上去,上面的人攻不下来。在内外两个口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保障在遇到危机时家庭人身财产的安全。
这是中国窑洞居民的千年隐秘。
当然能在家里开悬窑的家庭,一般都是比较有钱的人家,按照成分划分的话至少都是富农以上,才会有余力、有必要去开悬窑。这也是我们能做出油画里窑洞主人的祖上是富裕人家的判断依据。
悬窑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能确定,大约不会太晚于人类开始窑洞居住的时间,当然从最简单的悬窑到复杂的悬窑肯定是有一个漫长的过渡时间。然而悬窑结束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确定:作为抵御土匪劫掠的防御性工事,最新的悬窑挖掘也应该是在抗日战争阶段或解放战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天下一统土匪尽灭,再也没有必要在窑洞里面费力挖凿出悬窑了(估计你这么瞎挖的话也会受到人民政府的管制)。这便是我们判断出这家窑洞至少有距今70年历史的原因。
另外,这个悬窑的内部开口也应该在窑洞里靠炕一侧的墙面处,油画作品里也给出了依据,便是门左边的这个小洞,这个小洞是烟囱,烟囱下面连着炕洞,炕洞的后面接着炉灶,冬天做饭的时候,烟火从炕洞穿过最后从烟囱出去,饭做好了炕也就热了,所以人们才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烟囱与悬窑出口位于窑洞的同一侧,说明这个悬窑内部入口在炕的贴墙一侧。(农人大多在炕上休息,遇到危机时翻身一滚就进了悬窑了,是最佳的入口处)
(烟囱与悬窑出口位于窑洞的同一侧)
当然,我说这幅油画作品传递出了非常丰富的信息,并不止于此。
这幅油画作品除了传递出这户人家的历史信息外,还能表现出这户人家的现况信息(油画创作时期的,即1993年左右)。
比如我们再仔细比较一下这三孔窑洞,会发现是有区别的。
首先,最右侧的窑洞崖面最厚,说明最右侧的窑洞是最先建造出的(因为人们自然会优先选择最佳的地点建窑),这几孔窑洞的建造顺序应该是自右而左的,并且相差有较长的时间(大约应是一代人的差距),最右边的窑洞是在解放前,并且在当时是主要居住的窑洞,所以只有最右边的窑洞里开了悬窑。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最老的窑洞里现在是不住人的(大约窑洞内部已经有坍塌),判断的依据在于:这个窑洞的窗户被用泥砖严严地垒实了,而其他几个窑洞都是开窗的。
那这个窑洞现在做什么用呢?最合理的推断是用做了牲畜间,是这户人家养的那些小羊、小驴的住处。
而之前住在这个窑洞里的主人,这户人家的父辈,开凿悬窑的那代人,已经故去了。他们埋葬的地方,便是这家窑洞上方的坡地里,那里的两堆坟头,前不久还刚烧过纸钱。
(原本住在最右侧窑洞里的人,现在已经住在了最顶层)
之所以能判断出这两座坟一定是这户人家的,是因为没有人会接受别人家的死人埋在自己家屋顶上。(当然,自己家去世的人埋在自己家屋顶上的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可能这户人家的子女太爱自己的父母了,即使他们去世了也不愿意让他们远离自己)
当然,细节也仍然不止于此。
我们再比较一下这几孔窑洞的区别,会发现女主人正在路过的这孔窑洞是这户人家现在住宿生活的主窑洞:它的门户做工更精致;只有它的门口挂有门帘,并且是挽起来的,说明常有人出入;它的门是左右两门扇,而其他都是单扇门;更重要的,它窗户右侧的烟囱口有被熏黑的痕迹,说明在这里天天做饭的。
(这户人家现在的主窑洞)
那另外一个窑洞里住没住人呢?住着的,理由在于门上的这三个杠(同时,最右边窑洞没有这三个杠,是最右侧窑洞没有住人的一个辅证)。
(门顶这三根杠是住人的信息)
门顶的这三根杠固然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绝不是用来装饰的。这三根杠是中间固定在门顶上,室内室外留出几乎相等的长度,在外面突出的部分用来晾晒东西,内部的部分功能更重要,要在高处挂一些重要的食物、钱财之类的东西,避免被老鼠触碰咬啮。
油画的最左侧还有一孔窑洞,只画出了一个小边,说明这户人家大概有两个儿子,给他们一人打了一孔窑,准备以后给他们结婚做婚房用(一孔窑洞对于当时的农户人家有多重要,大家看看陕北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知道了)。油画左上角正在山坡上放羊的人,搞不好就是这户人家的娃了。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一点也必须值得提一下,便是这幅底色暗黄的油画作品里的三处红色,它们大概隐喻了这户人家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这三处红色分别是女主人的红色衣服、院子里开的红色腊梅、一头驴的脖子上挂着的红布条。
(三处红色隐喻了这户人家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女主人的红色棉衣、胳膊上的篮子和手中的劳动工具,表达了女主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陕北女子。
院子里的这个腊梅开的十分鲜艳,说明这户人家不仅爱劳动,还是爱美的、有审美力的。更重要的,这颗鲜艳的梅花提示了这幅油画作品里的时间:是在冬日春节前,这户人家正在满怀希望开开心心准备过年啦。原因是因为,梅花开花是在春节前后,然而这户人家三孔窑洞门前并没有贴对联,所以不是在过年后,而是在过年前,距离过年已很近了,因为冬日萧条、棉衣裹身。
三处红色里最有意思的当属这头驴脖子上绑的红布条,这个红布条啊,满满地寄托了这户农户人家对生活的希望啊,在1993年冬天那个时候。
这涉及到当地的一个习俗:什么情况下会给牛、马、驴、骡子头上绑红布条呢?在新买进的牛、马、驴、骡子的头上绑红布条,以示喜庆(也或许有辟邪等迷信说法)。
这户人家家里养着羊、养着鸡,先前已经有一头驴了,过年前又买了一头更健壮的驴,这大概是计划过完年要扩大再生产啊!这是多么有希望的生活呀!
欣赏完了这幅有历史、有现实、有对未来希望的现实主义写实作品后,我不禁发出感慨:这真是一副优秀的油画作品啊!
(宋仁伟这幅名为《陕北窑洞》的油画作品曾获过1994年北京市美展二等奖、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并赴东南亚地区巡回展,应该是宋仁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相关:
---------ph手记2019前内容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