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举入川的见福,还要继续“弯腰捡钢镚”|观澜财经
我们按约定好的时间到达位于见福产业园11楼的董事长办公室时,张利,这位福建最大连锁便利品牌的掌舵人,正在和几位员工讨论近期的工作。在他的办公桌上,还散落着几份没来得及处理的工作材料。
对于见福来说,近期的几项工作中,“成都”二字一定分量不轻。而对于整个零售便利店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件掷地有声的大事:
在传出全时便利店深陷危机、京津地区门店全部关闭后不久的5月16日,见福便利店与成都山海蓝图举行了签约仪式,正式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全时便利店在成都的106家门店全部加盟见福,并将门店全权委托见福进行经营管理。
▲ 见福与成都山海蓝图签约现场
在外界看来,成都全时似乎是迅速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避免了“二次死亡”。但事实上双方合作早有基础,并非凭空发生。
“我和蔡总是多年的好朋友,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不需要太多啰嗦。”
张利口中的“蔡总”,即山海蓝图的大股东,颇负盛名的银鹭集团前副总裁、现任山图酒业董事长蔡学彦。而就在2018年,蔡学彦通过投资400万元,成为见福便利店的股东,持股3.2%。
据他描述,这本质上还是一次加盟合作,并不涉及股权和资产的转移,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开的,成都全时的所有权仍归属于山海蓝图,但旗下门店将全部换成见福的招牌、接入见福的系统,并由见福全权负责经营管理。未来,双方将共同开发四川便利店市场,为本地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商品和更优质的服务。
在见福便利店的门店体系中,直营占两成,而像成都全时这样的加盟店则占到了八成。对于见福便利店,加盟店会有“统一招牌、统一系统、统一收银、统一配送、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这六个关键要素。
▲ 见福便利店的统一招牌
在极度看重人口基数和流量的便利店行业里,四川一直都是个“宝地”。
整个四川省有近亿常住人口,其中成都就有将近1700万人。这比见福所在的任何一个城市都要大。这么高的人口聚集度,是非常利于便利店发展的先天条件。
其次,成都百姓的生活节奏更舒缓,对生活品质也更有追求,这比起其他城市又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这个城市的居民收入未必高,但消费意愿却一直保持较为旺盛。
“舍得花钱,敢与生活”是张利对这个城市消费者的描述。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本土的实力选手,还是强如7-11和全家的外资便利店,似乎都没能在这片热土上翻出太大的浪花。
牢牢占据成都便利店市场主流的,是在全省境内拥有超过3000家门店的红旗连锁。便利店巨头7-11入川十年,在成都也仅有71家门店,相比京沪的上千家门店而言,这个规模实在是有点不够看;全家虽比711晚一年进入成都市场,但发展至今也不过几十家门店。
全时便利店在2017年提出“百城百万”计划,通过加速开店、资本运作等一系列方式,在成都拥有了106家门店;见福作为一个诞生于东南沿海的区域性品牌,于2019年进入成都,主要以高校为据点,开出了20家门店。这次的合作,让见福在成都一口气多了一百多家加盟店,极速扩充了西南市场的版图。但这样大规模的跨区域经营,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 成都在2019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指数中排名第4
张利把这次合作称为“很重要的事,但不是很重的事”。在他看来,见福接管全时,并不是“闹革命”般大张旗鼓地换血,和成都全时现有的团队全力配合才是核心。
熟悉见福的人知道,大举攻城略地、激进扩张从来不是他们的路数。
包括此次对于成都全时的价值判断,见福也坚持用着“土办法”。通过实地考察全时成都门店,综合地理位置、房租水平和过往历史数据等重要的营业条件,张利判断这仍然是个优质的资产,是“即使在这种特殊时期也可以看好的生意”。
接管全时后,见福还是会坚持自己稳扎稳打的风格。第一件事就是树立“扎硬寨,打呆仗”的方针。把成都全时原先的经营先整理好、维护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厦门见福的商品结构,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
“一句话,稳健成长才是我们要做的。”
只要是对零售行业稍加关注,你都不会忘记过去三年的红火光景。
在资本的加持助力下,从2017年开始,小成本的零售便利店就成了风口,诸多初创品牌蜂拥入局,便利店瞬间就铺满了整个中国。
数据显示,便利店增长速度远超零售业态整体。2018年,零售百强销售增长、门店增长分别是7.7%和9.1%,其中,便利店百强销售额平均增长、门店增长达21.1%和18%。
到了2019年,商务部印发《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工作通知》。该《通知》提到,为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健全便民商业设施,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居民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商务部决定在全国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工作。
但在这看似繁荣甚至疯狂的景象下,市场依旧是暗潮涌动,便利店的生存发展环境仍然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据《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便利店行业运营成本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今年初,疫情一来,实体商业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即便各地市正在积极出台刺激政策,整体市场也还得过段时间才能逐步恢复元气。
扎根便利店行业十余年后的今天,张利说自己最近总结出了便利店的“十大难”:国外强势的品牌连锁便利店通常背靠实力雄厚的“富爸爸”,这是国内便利店通常不具备的;相比日本,中国大陆在经济发展形态和阶段上要落后一些,即便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也无法忽视发展规律而跃过发展阶段;再者,便利店始终是一个长线投资,不是快进快出的游戏——很累,还很慢,千万不要妄想着高举高打。
相比于大家鼓吹的“风口”,用一棵树的生长去比喻便利店这门生意,或许更贴切一些:风总是一阵一阵的,树却可以挺拔而长久地矗立在那儿。而长久的东西,向来都长得比较慢。
“7-11好不好?当然好。但我们能学吗?不是不想学,实在是学不了,学不来。”
▲ 日本7-11便利店
张利在谈话中反复提到“理解”二字:便利店是个大家都看好,但是大家都做不好的行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能理解的人太少。而其中最缺的理解,就是对于便利店成长规律的理解。
便利店从业者言必称日本7-11,一切都要向她看齐,却很少有人在意过这件事情:这是一个成长将近50年的企业,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国民经济的起落,穿越了数个经济阶段。“有一些成果,必须从时间里长出来”,对于便利店这种精耕细作的行业来说,每一个发展节点、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能跳过。即便是早在2006年就已成立的见福,在日本7-11面前也是个“十几岁的小孩”,若是强行照搬,怕是会变成邯郸学步。
▲ 见福董事长 张利
“现在大家都很急,从政府到资本,再到经营者,都很急”。常有人和张利探讨便利店的未来发展,而谈未来就必然绕不开“线上化”和“数据化”等词汇。可是张利却认为,中国的便利店行业甚至还没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数据化无从谈起。
今年5月18日,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他指出,我国有很多便利店,但总体水平不高。全国现在只有13万家连锁便利店,数量还是不够,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下一步,要重点优化布局,推动便利店连锁化发展。
商务部的这个观点,又给疫情阴云笼罩下的便利店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在谈话的最后,张利又再一次提起了他特别喜欢、特别认可的那句:勿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对企业经营者的嘱托,他始终牢记在心。
“还是要忘掉其他所有的标签,踏踏实实地为客户服务。”
过去三年,便利店行业迎来资本入局,总有人想着用互联网思维来颠覆它,快速地催生出一批“新零售企业”。口号喊得震天响,新星们却常常没熬过上一个冬天;而默默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弯腰捡钢镚的人。
THE END
❂ 京东62亿换2500万用户的背后,隐藏着618的大动作?
❂ 电竞,仅是游戏行业提升逼格的噱头?还是未来体育的新方向?
喜欢本文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