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氏著名建筑:浙江平阳青街大屋之二“水尾池氏大屋”

2017-05-22 池氏网chiw.org 池氏网

池氏网推荐理由:“青街”一个充满诗意和回忆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一个池氏家族在这里生根、繁衍、留存、光大的地方!青街上三座“池氏大屋”以自身的魅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令人叹为观止,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被誉为“堪与北京四合院、徽州古民居、苏州园林相提并论”,是一座保存得很完美的“明清民间木雕工艺美术馆”。


本次介绍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龙脚潭池氏大屋(俗称“池氏大屋”);第二部分:水尾池氏大屋;第三部分:青街睦源旗杆内古屋(简称旗杆内池宅)


青街上最早修建的池氏大屋


——水尾池氏大屋


望族名门大屋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池台山、池璞山、池隐山、池怀山弟兄自山门坑东迁徙青街,择地山边、水尾、周宅基、垟心,肇基生息,历四百余年,英才辈出,派生青街一大名门。


建造历史


青街水尾池氏古屋建于1597年,即明万历年间,是青街保存至今最老的大屋。又称为池氏二房大屋

宅基占地二十四亩,七十二间;

当时池宅主人有田三千亩,竹林五百亩;


人才辈出


后裔中有释谒进士,贡生,宦官中有五品,六品,七品五人以上,太学生,介宾等文武生员五,六人。现有副军职以上职务一人,正县长一人,团级以上三人干部,还有博士二人,画家二人,企业家及海外新加坡侨领,温州会馆副会长等。


大屋院子紧挨着街道,无围墙

前后空地面积比较大

老屋院子中的水缸是必须的,盛满水是必要的

屋顶上飞檐翘角,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

门厅里的水尾池氏古屋简介

各种匾额对联

水尾池氏古屋与其他青街老宅不同的是:它的左右厢房还各套着一个小四合院

木雕仍然精美


青街——最风情老街


青街乡深处大山,是原汁原味的畲族乡,至今王神洞等村依然保留着大量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

当然还有当年最繁华的古街-青街,“青街竹,顺溪房”,或许是因两边的青葱竹林而得名吧。让人最记忆犹新的是浙南原物,保存最完善的明代大屋:池氏大屋,活着的一个明代原生态民居生活标本。走进院落,扑面而来的就是悠悠古意,因为几百年的氧化,许多缘和榫已经泛黑,却丝毫没有腐朽,坍塌的气息,只有历久弥新,坚若磐石,留下人和自然交相辉映的原生态生活图景。


行走在青街,依然还能见到许多沿街木栈,古朴木房子,是明末至近代兴盛沿革的印记。青街是浙南闽北通行的商路,也是浙南传统畲乡,经营着当地传统手工业和土特产,自然有很多商贾、店家、客家人在此安居乐业,经营买卖。


街的尽头是明代的原物:最老的睦源桥,是青街的象征和历史见证。它像一位老人静谧地注视着这一切,将历史原封不动保留至今;像一个说书人生动地述说着每一个走南闯北,过桥人的故事。当年的繁华娓娓道来,如同桥下缓缓流淌的涓涓溪流。


何为“青街”


   靛青布铺路50丈


  青街,原名睦源。据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记载,清时称崇政乡。民国后期称睦源乡。1935年命名为青街乡,辖如今闹村乡的联山、苍南县腾土羊乡的杨半岭、北山村,南雁镇的前山、朱寮、堂基村等共计18个村及现在的青街乡所辖区域。1992年撤并扩时,将原睦乡并入,再次改名为青街畲族乡。全乡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汉族池姓(占全乡人口40%)、李(占全乡人口35%)、还有施、马、杨、卢。畲族以兰、雷、钟为主。


  崇政乡的来历已无法可考,但关于睦源的来历还是有说法的。地处山谷地带的青街,四面环山(前有笔架山,后有月落山,左有金钟山,右有睦山),有来自附近的三条溪水在此汇聚,于是得名。三水汇聚处,如今还有一条始建于宋、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的古廊桥,名字就叫睦源桥


  那青街一名又从何而来呢?坊间流传的一个关于浪子回头的传说与此有着联系。


  据熟悉当地掌故的池云亮先生称,在南宋时期,当地有一个叫周八的人,其七位兄长均在朝中为官,唯有他不思上进。于是,七位嫂子嘲讽他,说如果有朝一日,你周八也像兄长们一样青袍加身,嫂子们一定用青石铺路50丈,迎他荣归故里


  受了刺激的周八于是奋发图强,终于金榜题名,中了榜眼。不好食言的兄嫂们于是用靛青布铺路50丈迎接。据说如今南雁镇的五十丈村一名,就来源于此。后来嫂子们兑现诺言,改用青石铺路,于是就有了青街。


  关于这个传说,池先生还有自己的看法。他称,南宋时期,邻村的周姓族人中,曾有一位叫周仁勇的,中了榜眼。这两件事有张冠李戴之嫌。


  他还说,一门八兄弟同期为官,显赫至极,可是好景不长,这周家遭到了与灭门无异的惨境。周家兄弟为献殷勤,将老家旖旎的风光、不凡的风水、丰富的物产等,画了一张地图。据称这张地图中的图案如一顶官帽之状,而周宅正处在这顶官帽之下。出乎意料的是,此图引起了皇上的恐慌,于是皇帝老子编了个理由,御笔一挥,周宅所在之处瞬间山崩地陷,周宅也就烟消云散。据传这是宋孝宗时期的事。


  不过,池先生称据史料考证所得,南宋时期,青街是曾有过地震的记载。他认为,那可能是一次山体滑坡。不过,在20余年前,睦山一带曾有巨型的青石板、青砖、铜勺、大石磨等物出土,有一块石头上还有“渭叟”字样。


  “渭叟”何解?池先生认为,渭即渭水,即陕西一带的泛称,叟是老翁的意思。合并起来,那就是陕西老朽之意,这肯定是某人以此自嘲。按此说来,它与青街又有何渊源呢?


不远千里来安家


  据考证,青街周家始祖周欲纳就是在唐天宝年间为避安史之乱而不远千里,从陕西经江西平乐迁居横阳睦源,即现在的青街垦荒安家繁衍。算起来也有1250余年光景了。


  平民出身的周家,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在南宋庆元年间开始发迹。1196年,周茂良及其侄子周励、周勉、周劲等四人同科及第,中了进士。据称,同时期的著名学者叶适先生与他们均有往来,还曾撰写过睦山堂铭序。此外,元末明初,周家的周嗣德曾任平阳知州、浙南道宣尉司同知副元帅,后因平寇有功升任浙江枢密院判官,与刘基有过应和之作。周诚德曾任浙东道全都元帅。对此,池先生认为,因为平寇获得官禄的周家也因此结下了宿怨,后来境况也并不好。至此,将前面那个故事相联系,我们难免感叹两者相似得惊人。


  现实的是,池先生认为,青街也因为这些战事遭遇了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低谷。此后,才陆续有了池氏、雷氏及李氏等姓氏族人迁居于此,于是开始了又一轮的垦荒、繁衍、发展。


以上内容摘自:据平阳新闻网



池氏文化名人介绍


池云亮


池云亮

被浙江媒体誉为平阳青街当地“掌故”,池氏网顾问,默默为池氏文化挖掘、收集、整理、传播几十年,为池氏文化当代为数不多的池氏文化名人之一。


经历及简介

  1. 现为中国写作学会会员

  2. 浙江省笫二批优秀民间文艺家(2O13年1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文件公布)

  3. 曾任平阳县云祥中 51 30231 51 15533 0 0 3735 0 0:00:08 0:00:04 0:00:04 3736副校長(主持工作)

  4. 曾任青街中心校正职协理员


主要事迹:

  1. 近二十多年来一直为家乡创办民俗馆;

  2. 力主并促成旅美华侨池云祥先生创办家乡中学

  3. 编辑《平阳池氏史志》

  4. 主持编修《平阳池氏宗谱》

  5. 参与重建平阳池氏坑东宗祠

  6. 参与编辑《浙江省民族乡镇志》

  7. 为《青街丛书》撰写了十三篇文章(该书己被中央民委,省统战部,省民委及市,县档案局等单位收藏)



敬请期待青街大屋系列三:旗杆内池氏古屋


版权说明:本文授权编辑发布,所有图文版权属于当地宗族及池氏网,若有转载,请联系池氏网chiw.org,谢谢.


特别鸣谢:以上图文内容由“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家池云亮先生”提供


宗亲投稿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敬请扫描关注池氏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