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小伙儿,把垃圾分类做成“新时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 Author 608


在众多从事垃圾分类回收的人中

有一位这样的年轻小伙

他常常以“废二代”自居

从父亲手里接过垃圾分类的活计

却开辟出一条

科技赋能垃圾回收的新路径


他就是徐源鸿

立志希望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徐源鸿


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获得者,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总裁。




“一定要抬起头,让这个行业被人看得起”


今年37岁的徐源鸿,经常自嘲是个“废二代”。他的父亲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多挣钱,常常蹬着板车,走街串巷收废品,后来创建了北京北部区域最大的废品回收市场。

徐源鸿上大学时,父亲的营生成为他的难言之隐。偶有同学问起来,他只应一句“家里是做买卖的”,然后赶紧转换话题。曾有来父亲的废品市场调研的人,看见在废品堆中玩耍的孩子们调侃道:“这些孩子如果长大后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是不是可以叫做‘废二代’?”每当回忆起这句话,徐源鸿总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抬起头,让这个行业被人看得起。”也正是这份执念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商业抉择。

在北京上大学期间,徐源鸿向父亲灌输产业升级的理念:废品回收一直以来 “脏乱污”的落后业态,与首都城市的发展和定位不匹配,亟待进行产业升级,探索一条新路径。



2015年起,徐氏父子毅然转型,投身垃圾分类行业,开始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之路,在先后走过了人工二次分拣、智能垃圾回收桶等探索之路后,终于在2017年摸索出了“垃圾分类+互联网”的“一袋式”上门回收模式,也就是北京垃圾分类“两桶一袋”官方模式的前身。




从“躺着挣钱的业务”到真的垃圾分类


徐源鸿把垃圾分类业务的首次实践放在了北京南城。“别的企业从政府接单后转包给我们,我们雇人戴着袖章、拿着钩子,把垃圾桶里的厨余垃圾分出来。”

这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躺着挣钱的业务”,高峰时覆盖居民达到了20万户。但这种居民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而是靠雇人在垃圾桶扒垃圾的模式,根本没有从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并不是徐源鸿想要的。更重要的是,这同自己一心想摆脱的“脏乱污”的业态没什么两样。



在徐源鸿眼中,不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的垃圾分类,都不是真的垃圾分类。2017年,他和父亲回到昌平区,成立北京爱分类环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分类”),开始践行自己的垃圾分类理念。

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前有不少公司进行过分类,但是都没有成功。但是听了“爱分类”的全链条、全品类、全程信息化的运营模式,感觉有一定可行性。



全链条是指“爱分类”组建宣传团队、上门服务团队、自购垃圾清运车、自建分拣中心,打通垃圾分类的全部流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直至再生品交易。

全品类则是只要满足干净、无液体、无异味,“爱分类”就对可回收物上门应收尽收。

全程信息化是由通过“爱分类”自主研发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对垃圾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源头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控、数据可析。



在“爱分类”分拣中心,智能化分拣流水线上的机械臂飞快地将各品类的垃圾,分拣进不同的铁筐或大塑料袋中。徐源鸿说:“个体户只收纸板箱、塑料瓶、易拉罐、报纸等卖得上价的高价值可回收物。如果谁家有两张光盘、一张体检的X光片,还不够他跑一趟的成本。正常情况下,这些只能当其他垃圾扔掉,最终被填埋或者焚烧。但这些东西,我们都能回收利用,这样就最大程度实现了减量。”

“爱分类”在昌平、顺义、房山等地建立了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自主研发落地了国内首条可回收物智能化分选设备,对居民混合全品类的可回收物进行50多类专业分拣,资源化利用率可达98%以上。



“垃圾分类一定要化繁为简,老百姓不参与不行”


据徐源鸿介绍,“爱分类”给每位注册用户免费发放“可回收物收集袋”,专门装可回收物。居民装满一袋后,可通过“爱分类”微信公众号、小程序、400电话等方式预约上门回收。实名制回收员现场称重、贴溯源二维码,并发给居民新的回收袋。居民还能获得0.8元/公斤的环保金作为奖励。环保金等同于人民币,可以就近在“爱分类”合作的超市、菜店、水果店、药店、餐饮店等便民商家和线上商城进行消费。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居民只需搞清楚哪些东西能回收,哪些不能回收。家里自备一个厨余垃圾桶,一个其他垃圾桶就可以了。“垃圾分类一定要化繁为简。老百姓不参与不行,如果要求太多,搞得大家不愿分也不行。分类太细,老百姓记不住,还会打退堂鼓。”

从实践工作角度出发,徐源鸿认为提升垃圾分类实效有两个“关键一步”,一是抓源头,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这种最简单便捷的参与方式,实现源头自主分类;二是抓减量,建设可回收物体系,以低值利用促垃圾减量。简单的事情居民做,复杂的事情企业做。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徐源鸿还积极筹建了“绿水青山”环保公益组织,建设北京首家垃圾分类科普基地。目前已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340余场,覆盖10000余人次。同时,科普基地还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微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垃圾分类科普知识。



在“爱分类”服务区域,居民分类参与率和自主投放准确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爱分类”已覆盖近60万户居民,每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及资源化利用30余万吨。


“提供更专业更简单的环保服务”


而作为公司总裁,徐源鸿更看重源头分类的前端价值,打造回收与资源开发利用深度结合的完整效益链。爱分类公司提供全链条、全品类、信息化的垃圾分类运营模式。模式听起来复杂,但在使用方面,尽可能做到化繁为简。




居民垃圾分类的核心在于投放环节,关键在于提高居民自主投放的主动性和便捷性。“居民简单分,再由企业精细分”这个理念是徐源鸿和他的团队几经探索的结果。

居民端原来都是入户回收,疫情期间爱分类公司按照安全防疫距离,进一步完善了收集方式,增设了定点交投渠道,建立起了几百个微信服务群,保障居民日常生活。



“大家非常认可这种转变,有些上班族甚至认为比上门预约更便捷,上班路上顺便就交投了。这也验证了我们降本增效的发展方向,等居民养成习惯之后,仅需保留一些为老年体弱居民服务的公益岗,让垃圾分类的市场化服务不需要政府补贴也可以长效可持续。”徐源鸿说。

“居民生活需要,行业发展需要,环境保护需要,社会治理需要,有这‘四个被需要’,我坚信这将是我要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徐源鸿说。

自成立以来,爱分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做好疫情防控,成立了爱分类青年突击队;为开展公益行动,成立了绿水青山志愿服务发展中心;为更好服务居民做好垃圾分类,成立了垃圾分类宣讲志愿者团队。爱分类把社区治理当作企业责任,把疫情防控当作自身任务,把公益行动当作员工提升爱党爱国情怀的阵地。




在日常工作中,爱分类积极与北京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在垃圾分类方面,开展上百场公益宣讲,让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大中小学生更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在疫情防控工作方面,核酸检测、站点值守、送医送药、电话流调、秩序维护、入户走访已经成为爱分类人支援防疫一线的熟练岗位;在公益捐赠方面,先后出资近100万元,为残障儿童、困难社区等带去生活用品和物资。此外,在2022年冬(残)奥会期间,公司积极响应各级共青团组织号召,出动志愿者开展奥运宣传和引导等工作50余人次。



在徐源鸿眼里

垃圾不是“小事”

而是关系到生态环境的 “大事”

是关系到市民朋友生活便捷的“要紧事”

要实现真正的垃圾分类

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

让我们携起手来

把垃圾分类

变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使垃圾分类真正利国利民


END




“西北师大青年传媒中心”官方视频号上线

欢迎关注

来源 | 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

图文编辑 | 丁怡

责任编辑 | 王佳睿

审核 | 杨庆 丁岩




和小梅一起
为“把垃圾分类做成‘新时尚’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