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弱弱的说一句,在陕西谈古茶树开发意义不大。

始翠山 2023-03-30


我弱弱的说一句,在陕西谈古茶树开发意义不大。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可能会招致非议和批评,所以只能弱弱的说,把道理讲清楚,供各位自判。


一说起古茶树,都是以赞成保护的居多。好像不赞成保护,就一定是历史的罪人一样。贵州省新近做了古茶树立法保护。云南更不用说,以古茶树为茶祖,比立法还厉害一筹。这些对古茶树的推崇和保护工作,难免会对我省的茶产业发展造成压力。


01
有哪些?有哪些?有哪些?



陕西的古茶树,目前有史可查最早的可追溯到清朝时期。李大算老师在2006年出版的《西乡茶话》一书中说,1982年在汉中西乡县高川镇葫芦庵发现一颗乔木型茶树,树干高度约4米,主干直径20cm,根据当地居民口述推测茶树最少在120年以上。如今这颗茶树抵抗不过自然的消蚀,已经死亡。而在陕西其他地方发现的古茶树也基本都不超过清朝时期。


图城固古茶树,“秦巴茗冠”四字很清晰。


程良斌老师在2007年出版的《陕西茶产业》中记载,早在1983年春,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组来城固县二里镇高北村梨树坪水井湾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一株距今300多年的古茶树,这是全省稀有的单株茶树品种资源。八十年代政府曾在其下方设立保护墙,上书“秦巴茗冠”四个大字。丛高4.3米,冠幅4.8*4.4米,茎干15根,平均茎粗15.6cm,属中叶类小乔木。此外,专家组还在镇巴县赤南乡雌鸡岭,镇巴县青狮下南沟,镇巴县庙溪的马头岭葫芦头,西乡五里坝乡鸳鸯池,西乡木竹坝灯草塆等地,也有发现的古茶树,但据判断都不逾百年。


图岚皋县蔺河镇古茶树


2014年6月,岚皋县蔺河镇茶园村发现数十棵碗口粗的古茶树,茶树缠绕穿插,盘虬古朴。据说,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茶叶产业体系汉中试验站站长、陕西省茶叶产业首席科学家肖斌教授等专家实地考察鉴定,初步推测树龄在300年左右。当年11月,南郑县福成镇境内一次性发现了上万亩(自注:对面积暂且存疑)古茶树,经以上专家组鉴定,该片古茶树树龄在三百到五百年间,其树龄之长、面积之大也在全国较为罕见。


以上是对陕西古茶树资源发现历程的整理,可以看出来陕西古茶树的挖掘考察工作在近年呈现跨越式的发展。


历史考古学术上有一个流派,以实物考证为主。在茶文化史上就体现为以发现古茶树实物作为该地植茶历史的直接判断。显然,陕西吃亏了!




02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下面是重点,为什么陕西现存没有太古太老的茶树呢?我趁着去安康请丁文老师斧正《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书稿的机会,专门请教了一下。丁文老师是研究陕茶文化的开宗,掌握了很多陕南,尤其是安康紫阳茶叶发展的文献资料。丁文老师说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陕西如今没有太古老的茶树。


01

一个原因是气候条件。


因为陕南茶区地处中国茶区的北缘,受气候干扰反映会比较明显。不比云贵高原,终年都是茶树的适生区,茶树连续生长,并且还长的快,时间长,长成参天古树的自然不少。而陕南茶树树径增长1cm,树龄得起码增长5年。据竺可桢先生对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上有几次气温明显的变化,这都直接影响了陕南茶区的兴衰。第一个温暖期在公云前3000—1000年,黄河流域及山东半岛都有竹类分布,这也是神农炎帝发现茶的时期。西周时期,属地球的第一个寒冷期,汉水曾两次结冰。第二个温暖期在春秋到西汉的阶段,梅、竹、橘、棠,很多南方水果在北方都有出现,这在诗经中多有体现。北方区域也适合茶树生长,如古周原(今扶风)地区就可能有茶树生长,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子食“茗菜”。隋唐是第三个温暖期,栽培茶树的北限可以到江苏连云港(海州),唐朝的官焙贡茶院顾渚山也位于较北的区域。唐朝茶业的发展,除掉众多的社会原因外,和当时的“天时”也有一定关系。到了宋代,地球气候变寒,唐朝的名茶产区如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交界的顾渚山,满足不了皇室宫廷饮茶需求,又加上蔡襄是福建人,茶区南移,兴盛了北苑贡茶和建盏。宋朝时茶区整体南移,陕南作为朝廷以茶易马的边茶集散地,本区域产茶数量不够,所以引进了大量蜀茶以作官用,贸易的地位比产区的地位更为重要。位于汉水下游的商南县地域在陆羽茶经中被归为“梁州茶”的范围,后来为什么历史上无茶记载呢,可能也是由于气候变迁的原因。商南处于秦岭浅山地带,气候变异给植物生长影响想对更加明显,可能导致了茶树冻死。而地处秦岭深山的镇安,茶树反而保存相对完好。安康紫阳县虽然纬度靠北,但其地形就如同一个面朝东南的簸箕,有利于茶树防冻过冬。这也是紫阳茶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02

二是因为战争。


明朝中叶以后直到清朝,陕南内乱战祸不断。


1636年,闯王高迎祥从子午谷进攻西安时兵败被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高迎祥残部投奔李自成,李便被推为"闯王"。1637年(崇祯十年),杨嗣昌会兵1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1638年(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兵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李自成在商洛山中得以喘息。是年冬天李自成驻扎在商南县富水关南的生龙寨,,今称“闯王寨”,并娶妻生子。1644年,李自成在北京建立大顺王朝。与明朝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决战,吴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李自成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次年在湖北兵败被杀。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陕南地区是主战场,受害之烈,比四川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十三年,吴三桂部将谭宏盘踞汉中长达五年之久,杀掠抢夺,民苦不堪。


同治元年三月,太平军西征部队进入陕西,多地回民响应。同治年间陕甘回乱,另称是同治陕甘回变,1862年爆发,持续了12年。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汉阴县有户六百七十,口三千五百七十六”。《嘉庆汉阴县志》:明末汉阴县城“破颓者仅存十余间”,“土著无多,所存十之一、二”。原本就人烟稀少的陕南各地,此时更成极度荒僻之地。丘陵山地固不待言,即使河谷地带也人口稀缺。这点从康熙初年陕南部分府县的编户里数也不难看出:汉阴4里,旬阳4里,镇安2里,商南1里,山阳2里,平利1里,白河1里。明朝110户为一里。由此可见清初陕南萧条荒敝之程度。据移民史专家曹树基估计,当时陕南大约有70%的人口或死于战乱,或转徙他乡。


03

三是因为明清两次人口大迁徙。


明成化十二年,荆襄流民大饥,40万人入西乡去汉中,抢占土地,毁茶种粮。商南县地的设置可能也与招抚流民有关。商南县于成化十二(1476)年分商县而设置,商县因此而升为商州,正是政府招抚流民时。顺治六年(1649)朝廷颁布《垦荒令》,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颁布《垦荒劝惩则例》,明文规定奖励垦荒有功者,并把垦荒的多少与户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依据,康熙时进一步修改垦荒条例,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招徕流民开垦荒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左右,湖广填陕西,大量两湖、两广、江西、贵州、四川等地移民涌入陕南,人口剧增,茶园让位粮食是肯定的。所以可以想象,有多少老茶树被毁于一旦。现在陕西仅存的老茶树早不过清朝,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03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除过推测为清朝的茶园外,其实陕西大量发现的是解放后建造但又随后废弃的茶园,如旬阳县南阳山,面积总量很不小。对这些茶园的处置,应是我们考虑老茶园保护的方向。


据资料分析,这些古茶园的存在,虽然面积大,但茶树密度并不高,虽然正常存活,但产量并不高,达不到生产茶园的水准。虽然这些茶树也是栽培品种,但多年放养,也会发生品种变异。陕西是绿茶大省,如果按照绿茶思维,这些茶园应该经过统一改造,才能纳入生产。或者做生态旅游,古茶园观光,也是方向之一。除此之外,根据茶叶粗老的特点,古树红和乌龙茶,都是可深入的方向。叶片厚,滋味浓,所以是不是用乌龙茶的工艺去驯服它呢?拭目以待。


立地住,讲得清,传得出去。讲故事并不简单,关注“始翠山”,讲不一样的陕茶故事。精彩留言可获赠作者签名赠书。


往期:

守仁格竹失败了,我们还格茶吗

始 翠 山

照我说的来,让你泡茶时香气更获好评。

你泡的茶还缺点味道,这份指南拿走不谢

我告诉你茯茶的正确开启方式,之前没有人包括茯茶企业把它讲清楚!

如果非要在中国茶里找个坐标,你觉得会是哪一个?


本文原创,文/奚斌锋。欢迎关注“始翠山”。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即将出版,评论点赞数最多可获作者签名赠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