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王伯超|诗话黄石10
◆ ◆ ◆
◆ ◆ ◆
送唐生智军长北伐
鞍马乍停又远征,
江南春色好平分。
送君唯有山中月,
照得离人万里行。
◆ ◆ ◆
作者简介
王伯超(1896—1970),原名定远,又名维亚、道一、王直、王斌,字伯超,以字行。号独醒山人。阳新县三溪镇高桥村凤凰山下湾人。阳新高等小学堂毕业。曾任云南讲武堂助理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谋、河南绥靖公署军法官等职,后行医为生。
作品讲解
王伯超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岁入学,稍后考入官立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入云南唐继尧部,先后任连长、营长诸职,进为云南讲武堂助理教官。
1919年5月,王伯超考入法文专修馆,不久赴法留学。1921年回国,任《北京都报》校对编辑,次年考入国民大学。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再次投军,得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赏识,任军参谋、代参谋长。1926年参加北伐,是年9月,率部在阳新城郊迎击军伐王溥部一个团,歼敌200余人。此诗即作于北伐初起之时。
唐生智(1890—1970),字孟潇,号曼德,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五路军总指挥。陆军一级上将。1937年指挥南京保卫战。后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官至湖南省副省长。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时,贺龙隶其麾下。
“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发生后,时任第八军军法官的王伯超深感失望。1929年底,蒋介石为削弱异己,调集重兵进攻唐生智郑州驻军。王伯超趁混乱之机,利用职务之便,释放了5名阳新籍进步青年,受到刘峙的冷遇和排斥。他愤而辞职返乡,自号为独醒山人,闭门谢客,以诗书排遣忧愁。次年,湖北省政府代理主席方本仁邀其出任竹溪县长,未到职。1931年,王伯超奉调赴豫,任河南绥靖长官公署军法官,以政见不合遭排挤。
1937年,王伯超再次离职回三溪闲居。次年,阳新沦陷于日寇。王伯超见自己于政事无能为力,遂决意学医,悬壶济世,解民疾苦。他钻研医典,遍访名医,不多久已对中医之学有所体悟,小试身手即药到病除,引起百姓关注。自此,他常到药店坐诊开方。三溪少年明安金患大肚症,病情危重,其父求救于王伯超。一番望闻问切后,王开出药方,并出钱调配中药交给明父。经他悉心调理,明安金的病势渐渐好转,终至痊愈。这样的例子很多。王伯超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心地善良,给穷苦百姓看病,经常不收或少收费用。1943年曾在三溪中王龙泉寺教书半年,专授算术。
王伯超运途多舛,妻子辞世不久,13岁的独子又不幸夭亡。国家残破,自家亦残破,他伤心不已,乃借酒浇愁,佯狂避祸。曾作自画像,并题辞曰:“其貌古,其性俗,放浪形骸,与世无触。感万物之不平,哀吾身之靡属。吁嗟乎,此何人哉!或呼之为牛马,亦无关乎荣辱!”又屡次借故向县乡伪政府索取食盐、布匹等紧缺物资救济孤苦贫民。他善书法,工诗联,有草书条幅《陋室铭》等存世。1938年秋赴河南访友,为汤阴岳飞庙题写楹联:“末运同大宋,那得精忠如公,誓复山河光祖国;佳期值中秋,虽无霓裳妙曲,聊借玉帛答英灵。”
鼎革之后,王伯超继续行医。一些伪官吏被镇压,而他因有恩于百姓,虽一时身陷囹圄,终被人民政府宽宥。1970年9月王伯超贫病而死,生前作自挽联一副:臭名不朽山逊色;傲骨长埋土亦香。临终前,侄孙媳明德兰陪伴在他身边,死后,成百上千的乡亲自发送葬。他长眠于三溪镇郊凤凰山腰一处悬崖之下,周围绿树丛杂,怪石嵯峨,清泉长流。
王伯超于一方百姓有赈孤济贫之恩,起死回生之德,故死后被奉为神灵,每逢初一十五,上山祭拜之人络绎不绝。坟前小屋中悬挂着“排忧解难,感谢王公”“有求必应”“妇科治愈、福到病除”“长年干咳,福到病除”等锦旗,香炉中积满香灰,墓亭上他的遗墨被熏得模糊难辨。1998年,王伯超的亲族和当地百姓自发在其墓前修建了纪念楼,近年又拓宽上山道路,增修墓园牌坊“景仰坊”、纪念亭和停车场,王伯超纪念园已成为三溪人文新景。
(原载东楚晚报2017年12月23日12版)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
——链接——
诗话黄石系列:
我赋严冬一首诗(同韵征诗汇总):